“堆栈”这个词可能对很多影友来说有点陌生。其实这个词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把一堆照片叠加在一起。 一堆照片叠加在一起制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可以把点点的星光变成一道道让你惊叹的星轨,可以把奔腾不息的瀑布溪流雾化得丝滑柔美,可以把人潮涌动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也可以把照片中烦人的噪点净化,从而提高画面质量。 可能有的影友觉得,这些效果用慢门就可以解决啊。当然可以,不过,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慢门的哦,比如强烈日光下的瀑布?比如忘了带了带ND镜?比如画面的需要必需用大光圈?而且,长时间曝光会让画面的噪点成倍的增长。 在这篇文章里,惬意就用几个晚霞的实际拍摄的例子,带你感受初步感受一下堆栈的魅力。 (1)堆栈的原始素材怎么获得呢? 首先你需要一个稳定的三脚架。堆栈用的素材必须是高度重合的,在拍摄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位移。 第二,你需要一个好用的快门线。强烈推荐那些能编程的快门线,设定好以后就可以抽支烟或玩着手机让相机自动工作了。 让我们再复习一下可编程快门线上功能设定的意义:Delay(延迟的时间——你需要多长时间后打开快门拍第一张照片。Long (B门曝光时间——如果没有用B门就要设了)。Intvl(两次快门中间的间隔时间,这个很重要,根据场景中能活动东西的速度决定)。 当然,如果你有耐心,用手指一下一下的按快门也未尝不可。 拍摄的格式选择RAW,RAW的好处就不说了。 (2)将拍摄好的一组照片导入LR(Light room)进行预处理。
这时候只需要对其中一张进行调整,这里重点提出,对照片的暗部,你可以放心大胆的提亮,不要理会那些噪点的存在。堆栈处理完成后,这些噪点都将不复存在。
经过简单调整后的照片。
提亮后的暗部,可以看到噪点是惨不忍睹。 复制这张已经调整好的照片的全部设置,
然后选中本组全部照片,粘贴设置,几十张照片瞬间都被处理完毕。然后导出最高精度的JPG文件。进入一下步。 (3)见证奇迹的时间到了,打开你的photoshop CC。
堆栈载入是在哪里呢? 打开菜单,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
进入“载入图层”的弹窗后,选择“浏览”,载入你的素材。如果你的素材是单独存放在一个文件夹内,可以把第一个选择框的中“文件”改为“文件夹”。 记住将“将入图层后创建智能对象”的复选框打上勾。否则进去后还要将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
完事儿后,点击“确定”。你会看到素材被一张张被载入图层,最后自动转换成智能对象。
再次友情提醒: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效果在哪里生成的呢? 在这里!点击菜单“图层”——“智能对象”——“堆栈模式”,下面有11个选项。怎么样?隐藏的得够深了吧。
这11个选项就能渲染出11种不同的效果,但结合我们今天的例子,我们要用到以下三种:
先看看“平均值”的效果吧。我们勾选“平均值”。
渲染的过程快慢跟素材的多少,计算机的配置有很大关系,笔者用的电脑配置是I7-7700 8G内存 128G固态硬盘,速度还是不错的。 最后生成的结果是这样的:、
怎么样?云彩是不是流动起来了?略微调整一下反差
最终的结果。让我们再看看暗部噪点情况:
这是素材的局部,堆栈处理后
干净的不是一点点啊,噪点完全消失了。这就为我们的实际拍摄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脚架多拍几张,后期对暗部疯狂提亮,且不影响画质。这个“平均值”不仅仅让云彩流动起来,还可以让你用“1/1000”快门速度拍摄的瀑布也变得丝滑如绸啊。 那么,我们再试试其它的两种堆栈方式的渲染效果吧!勾选“最大值”。
这时候,云彩有形态有点象油画的笔触了。最大值还有什么用?最常见的例子是拍上几百张星空,用“最大值”渲染出美丽的星轨喽。 勾选“最小”值
除了效果强度的变化外,可以看到“平均值”中,活动的人物都消失了。而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人物都增加了很多。这是因为这11种堆栈的算法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堆栈的最终效果跟素材拍摄的间隔时间也有一定关系,因为笔者还要用这些素材制作延时摄影的视频,所以选择每秒钟拍摄一张。做堆栈摄影时,间隔时间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堆栈的使用,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一些滤镜的的使用,毕竟再好的滤镜也是影响画质的。使我们的拍摄方法又多了一个选项。熟练的使用堆栈的方法,还能达到更多的效果,惬意在后续的文章中会作更深入的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