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半夏同方应用规律文献研究

 易针堂 2018-05-17

作者 李筠

反药同方配伍应用一直为医家所争议,其中附子与半夏配伍的安全问题尤其受到关注。古代医家对此论述不一,金元以前的文献并没有明确指出附子与半夏相反,而最早记录附子、半夏相反的本草著作是金元时期张元素的《珍珠囊》,指出“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瓜蒌相反,与附子同”。之后汪昂在《本草备要》附子条目下有“反贝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的记载;张璐在《本经逢原》中提出“附子,辛,热,大毒。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在半夏的条目中也有“反乌、附者,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的记载;张锡纯亦云:“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然而亦有学者认为,附子、半夏可以配伍使用,因为金元以前的本草著作并没有明确提出半夏、附子相反,而且古代附子、半夏同用的方剂有500余首,再者,乌头与附子虽出自同一植物,但其主治却不同,不能等同。我们通过对1979年至2014年期间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研究应用报道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附子、半夏反药临床应用的配伍特点、适应病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附子、半夏反药同方的公开文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医学期刊全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十八反”“附子AND半夏”“附子AND贝母”“附子AND瓜蒌”“附子AND白蔹”“附子AND白及”“乌头AND半夏”“乌头AND贝母”“乌头AND瓜蒌”“乌头AND白蔹”“乌头AND白及”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时间范围为1979年1月至2014年12月。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使用的临床经验、体会,或文献中记载有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使用的医案;详细记录症状、病名、方剂组成;一次文献。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

1.3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的文献名、作者、文献来源、年卷期页、临床案例摘录、疾病。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附子、半夏反药同方应用的疾病系统,主要病症进行统计;采用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中医药关联规则挖掘软件V1.0对其同方配伍药对及核心药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结果

2.1附子、半夏同方应用治疗疾病统计

纳入文献共1295篇。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临床主要应用于咳喘、胸痹、胃炎胃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腹泻、呕吐、痹证、眩晕、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其中关于咳喘的研究文献为176篇,占所有纳入文献的13.59%;胸痹86篇,占6.64%;胃炎、胃痛77篇,占5.95%;慢性肾功能衰竭57篇,占4.40%;腹泻52篇,占4.02%;呕吐48篇,占3.71%;痹证35篇,占2.70%;眩晕34篇,占2.63%;风湿性心脏病22篇,占1.70%。

附子、半夏同方应用所治疗的病症可以归属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五官科、脑血管疾病、风湿病、肿瘤,其中消化系统290篇,占22.39%;心血管疾病260篇,占20.07%;呼吸系统208篇,占16.06%;泌尿系统115篇,占8.88%。

2.2附子、半夏同方应用病例数统计

1295篇文献共涉及患者30042例。附子、半夏同方配伍应用在咳喘、慢性胃炎、胸痹、胃痛、腹泻、肺原性心脏病、慢性乙型肝炎、痹证、慢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眩晕的病例数较多,其中应用于咳喘的病例数最多,为3580例,占总数的11.92%;应用于慢性胃炎的病例数为2663例,占8.86%;应用于胸痹的病例数为2551例,占8.49%;应用于胃痛的病例数为1899例,占6.32%;应用于腹泻的病例数为1552例,占5.17%;应用于肺原性心脏病的病例数为1369例,占4.56%;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数为1213例,占4.04%;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数为1200例,占3.99%;应用于痹证的病例数为1079例,占3.59%;应用于心力衰竭的病例数为936例,占3.12%。

附子、半夏同方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风湿病等的病例数较多,其中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例数为10192例,占总数的33.93%;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例数为7033例,占23.41%;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例数为3778例,占12.58%;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数为2614例,占8.70%;应用于风湿病的病例数为1079例,占3.59%;应用于五官科疾病的病例数为965例,占3.21%。

2.3附子、半夏同方应用的配伍特点

在1295篇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处方中,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物除了附子、半夏外,还有甘草、茯苓、干姜、白术、桂枝等;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对为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甘草、半夏-茯苓、附子-茯苓等;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组为附子-半夏-甘草、附子-半夏-茯苓、附子-半夏-干姜等。支持度排在前10位的核心药物、核心药对、核心药组具体见表1。

2.4附子、半夏同方应用于不同系统疾病的配伍

特点由频繁项集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同方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物为甘草(65.0%)、干姜(56.9%)、白术(47.9%)、党参(42.8%)、茯苓(41.8%)、黄连(30.2%)、陈皮(29.3%)、大枣(24.1%)、生姜(20.3%)、砂仁(20.3%)。由频繁关联且相关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支持度前10位的核心药对具体见表2。

由频繁项集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同方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物为甘草(64.7%)、麻黄(57.2%)、细辛(51.2%)、茯苓(47.0%)、五味子(41.9%)、桂枝(38.6%)、干姜(36.3%)、陈皮(35.8%)、杏仁(30.7%)、白术(21.4%)。由频繁关联且相关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支持度前10位的核心药对具体见表3。

由频繁项集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同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物为桂枝(58.1%)、甘草(55.7%)、瓜蒌(49.6%)、丹参(48.0%)、茯苓(40.7%)、薤白(39.0%)、人参(32.5%)、黄芪(30.0%)、干姜(26.4%)、白术(26.0%)。由频繁关联且相关模式得出附子、半夏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支持度前10位的核心药对具体见表4。

2.5附子、半夏同方应用的不良反应

有关半夏、附子同方应用的不良反应报道共有3篇。2例附子、半夏同用出现口周、舌尖麻木,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全身乏力中毒反应的患者,认为熟附子在炮制的过程中已经祛除毒性,附子与半夏单药中毒的可能性甚微,推断为附子、半夏同用而犯禁忌。崔静报道患者服用含半夏、附子的复方,出现口、舌尖、面部、全身麻木,且感头晕、心悸、四肢乏力、呼吸乏力、濒死感,但作者并未明确指出是否为附子、半夏同用而中毒。陈保平报道某患者服用含附子6g、制半夏9g中药复方后20min,出现嗜睡、口麻、手指麻木、手颤抖等中毒反应,饮用蜂蜜水100ml,1h后上述情况消失。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咳喘、胸痹、胃炎胃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腹泻、呕吐、痹症、眩晕、风湿性心脏病等病症,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提示其共同的病机为脾肾阳虚,痰湿内蕴。

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临床应用的核心药物挖掘结果显示:1)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支持度较高的药物中甘草、白术、党参、茯苓、大枣均可健脾补气,砂仁、陈皮均可行气化痰湿,干姜、生姜温中止呕,黄连清热燥湿,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多与补气健脾、行气化湿、温中止呕、清热燥湿之药配伍,而消化系统疾病多寒热错杂,故多使用干姜、黄连寒热搭配。关联相关度较高的药对为半夏-甘草、甘草-附子、半夏-干姜、干姜-附子、干姜-甘草、甘草-白术、白术-茯苓、干姜-白术、党参-白术,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为脾胃气虚、寒痰内蕴之证。2)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支持度较高的药物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麻黄宣肺解表,桂枝温经解表,细辛、干姜均可温肺化饮,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五味子收敛肺气,陈皮行气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温肺化饮、健脾祛湿、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之药相配伍。关联相关度较高的药对为半夏-甘草、甘草-附子、半夏-麻黄、附子-麻黄、半夏-细辛、细辛-附子、细辛-麻黄、甘草-麻黄、甘草-细辛、甘草-茯苓,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多为风寒外伤、寒痰蕴肺、脾肾阳虚之证。3)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支持度较高的药物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均可益气健脾化湿,桂枝、薤白通阳散结,瓜蒌宽胸散结,丹参活血祛瘀,干姜温里回阳,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多与益气健脾、通阳散结、宽胸散结、活血祛瘀之药配伍。关联相关度较高的药对为半夏-桂枝、桂枝-附子、半夏-甘草、桂枝-甘草、瓜蒌-薤白、桂枝-瓜蒌、丹参-桂枝、丹参-瓜蒌、丹参-薤白,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多为脾肾阳虚、气虚、痰瘀互阻之证。

从公开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附子、半夏确有配伍临床应用,但亦有3篇同用中毒的报道。《小品方》里有“夫服相反畏恶之药,虽不即毙,然久远潜害”的记载,虽然附子、半夏临床上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也应谨慎使用,同时注意合理配伍,防其“久远潜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