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性温,具上温心阳、中运脾阳、下扶肾阳、外固卫阳、内解寒凝等多种作用,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由于中医学有附子类药不得与半夏、瓜蒌配伍使用的明训,因此不仅使临证用药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还会因之而影响治疗效果。 附陈半姜汤(制附子15g、陈皮10g、半夏12g、全瓜蒌15g、葶苈子6~8g、红花15g、丹参15g、茯苓15g、干姜10g、苏子6g、桔梗10g、炙甘草5g)治寒饮犯肺、阳衰血瘀之痰喘。 附丹半蒌汤(制附子10~15g、丹参15g、半夏12g、全瓜蒌15g、檀香10g、砂仁12g、川芎10g、淫羊藿10g、炙甘草5g、生姜3片)治痰浊阻滞、胸阳不宣之胸痹。 附萸半蒌汤(制附子10g、吴茱萸3g、半夏10g、全瓜蒌15g、党参10g、枳壳10g、竹茹10g、紫苏6g、生姜10g、炙甘草3g)治寒浊阻滞所致的脘痞呕逆或脘腹冷痛等。不仅疗效好,且从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病例1:刘某某,女,72岁。2005年1月12日初诊。病史: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1周。虽吸氧,静脉滴注先锋霉素、氨茶碱,口服双氢克尿塞、止咳化痰药,但病情仍无明显好转而就诊。刻诊:病人短气,喘息不能平卧,动则更甚,咳嗽,痰少而清冷,时有汗出,心悸,小便不利,尿量不足300ml/d,下肢浮肿,四肢厥冷,面部及唇甲青紫,舌紫暗而滑,脉沉无力。诊为寒饮犯肺、阳衰血瘀。治宜温肺化饮、扶阳活血。药用制附子15g(先煎)、陈皮10g、半夏12g、全瓜蒌15g、葶苈子8g(研末,分两次冲服)、红花15g、丹参15g、茯苓15g、干姜10g、苏子6g、炙麻黄5g、桔梗10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药后咳嗽停止,短气、喘息明显好转,心悸趋宁,能正常入睡,汗出止,小便增多、浮肿渐消, 四肢转温,面、唇甲青紫开始转红。后减麻黄用量至3g,稍加调整又服20余剂,病情稳定而停药。 病例2:赵某某,男,52岁。2005年3月6日初诊。主诉:胸闷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病人体胖,嗜烟酒。于3年前因突发胸痛、晕厥住院,确诊为心肌梗塞。之后,长期服用脉通、复方丹参片,春、秋两季,各输脉络宁、丹参10天,病情一直比较稳定。不久前因劳累过度而发病,静脉滴注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口服复方丹参片1周,效果不显而就诊。病人自觉胸闷有压迫感,伴针刺样疼痛,怕冷,苔白滑。药用制附子15g(先煎)、丹参15g、半夏12g、全瓜蒌15g、檀香10g、砂仁12g、川芎10g、淫羊藿10g、炙甘草5g、生姜3片,5剂,日1剂,水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稍做加减再服15剂善后。 病例3:靳某,女,40岁。2005年5月8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l周。病史:3年来上腹部反复疼痛,于2004年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此次因受凉而胃痛发作、伴大量呕吐,经补液、口服斯达舒等,呕吐虽止,但胃痛仍无明显好转而就诊。患者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胃脘部疼痛胀满,微有恶心,嗳气频作,口中粘腻不爽,食欲不振,进食则痛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脉症合参,属脾胃虚弱、寒浊上逆,治宜温中健脾、降逆涤浊,用制附子10g(先煎)、吴茱萸3g、半夏10g、全瓜蒌15g、党参10g、枳壳10g、竹茹10g、紫苏6g、生姜10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药后胃痛止、恶逆除,饮食大增,原方再进5剂,临床治愈停药。 附子,有毒,性烈力宏,具斩关夺隘之能,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与半夏、瓜蒌相配,用于肺、脾胃、心等病证,属阳衰而阴浊之邪为患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从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