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越王勾践剑
剑身上鸟篆文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吴王夫差矛,矛的下部铭文“吴王夫差,自作自用”隐约可见。

凡是能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多少会知道吴越争霸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后在湖北出土的这柄宝剑为我们提供了实物的佐证,它就是越王勾践曾经佩戴过的宝剑。令人惊叹的是,当考古人员首度开箱亮剑,一把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并且锋利无比,20多层的复印纸,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我曾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了这个场面)。剑身上铭刻的八个鸟篆文字,经过郭沫若、唐兰等中国顶级文字专家鉴定,确定是“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剑锋,已经有些发乌,失去了刚出土时的青光。但它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锋利的刀刃,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
与“越王勾践剑”相对的是同样在湖北出土的“吴王夫差矛”展柜。“吴王夫差矛”完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八字错金铭文隐约可见,“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小兽头。 “吴王金戈越王剑”。当年战场上这两位对手,穿越千年风雨,今天又在这里相见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留下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第二件 曾侯乙编钟
1977年9月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小山包的战国时代墓葬考古挖掘现场,一套重达二吨半,六十五件青铜编钟,在沉睡地下两千多年后,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青铜器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这座墓就是曾侯乙墓,这套编钟就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钟和鼎是商周时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用于王侯贵族祭祀和宴樂,它们的使用规格和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所以过去把权贵世家称为“钟鸣鼎食”之家。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它宏大的气魄、优美的造型、高超的铸造技术、良好的音乐性能,震惊世人,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它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博物馆专设一个编钟演奏厅,每天定时为参观者演奏编钟——不过为了保护文物,这套演奏的编钟是复制的了。
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多达一万五千多件,除了这套编钟,还有青铜器、金器、玉器、漆器、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 ,堪称是一座地下博物馆。下面再发一张国宝级文物照片——“青铜尊盘”(温酒器具)。
第三件 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
元代青花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存世量很少,全世界仅存400件,而且多是考古发掘品。2005年伦敦拍卖行拍卖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以合人民币2·6亿元成交,轰动世界文物市场,创亚洲艺术品成交最高价格。从此青花瓷名声鹊起,成为文物收藏界的新宠。 这件青花瓷出土于湖北钟祥市明代藩王郢靖王朱栋墓。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梅瓶是青花瓷中的一种造型,上下以梅花装饰,这个梅瓶中部绘有四幅古代高士图——“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和鹤”,所以命名为“元青花瓷四爱梅瓶”。这件元青花瓷四爱梅瓶与伦敦拍卖的“鬼谷子下山”元瓷罐相比,在我这个外行眼光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价值自然也是不言自明了。
第四件 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在湖北郧县考古发掘出两具人类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经测定,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郧县人头骨化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它对人类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评选为“七五”期间和全国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专家称其意义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骨发现的意义相比。大家都知道,北京猿人头骨是中国国宝,至今下落不明。这个郧县人头盖骨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郧县人头骨化石看来既不宝贵也无美感,它却是科学家的瑰宝,对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若按年代排列,它应该位于镇馆四宝第一位,但我等凡人实在难以明了它的价值,所以把它列到最后,望老祖宗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