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GSXXCY8192 2018-05-17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关于三皇五帝

三皇,有人说是天皇、地皇、人皇,也有人说是燧人、伏羲、神农,还有人说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有人说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司马迁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虞舜。


黄帝家族,帝位继承类似赵氏宋朝,主要人物关系如下图:

难理解的部分如下:

第十六页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10),数法日月星辰(11),敬授民时(12)。

【注释】

(10)敬:恭谨。 昊天:上天。

(11)“数法”句:意思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数”,历数,这里指推定历数。“法”,法象,效法,这里指观察。此句《尚书·尧典》作“历象日月星辰”。

(12)敬授民时:慎重地教给民众农事季节。“授时”作用同于后世的颁行历法,民众据以安排农事,适时播种、收获。

【译文】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13),便程东作(14)。日中(15),星鸟(16),以殷中春(17)。其民析(18),鸟兽字微(19)。

【注释】

(13)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因为三春主东,日出东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来临。

(14)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骤。“便”,通“辨”,别。东作:指春天的农事。

(15)日中:指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16)星鸟:指星宿(xiù,秀)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称星鸟。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测定季节的观测对象,此句的星鸟及下文的星火、星虚、星昴(miǎo,卯)即是。

(17)殷:正,推定。中(zhòng,仲)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二月。

(18)析:分,分散,指分散劳作。

(19)字:生子。 微:通“尾”,交尾。按:“字微”,《尚书·尧典》作“孳尾”。

【译文】
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


申命羲叔(20),居南交。便程南为(21),敬致(22)。日永(23),星火(24),以正中夏(25)。其民因(26),鸟兽希革(27)。

【注释】

(20)申:重复。

(21)南为:指夏天的农事。“为”与“东作”的“作”同义。

(22)致:求得,这里指求得功效。

(23)日永:指夏至,这一天昼长夜短。“永”,长。

(24)星火:指心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 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25)中夏: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26)因:就,依靠,指就高处而居。

(27)希革:指夏季炎热,鸟兽皮上毛羽稀少。“希”,同“稀”。“革”,兽皮。

【译文】
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28),便程西成(29)。夜中(30),星虚(31),以正中秋(32)。其民夷易(33),鸟兽毛毨(34)。

【注释】

(28)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来。

(29)西成:指秋天万物长成。

(30)夜中:指秋分,这一天黑夜和白昼平分。

(31)星虚:指虚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条四宿。

(32)中秋:即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八月。

(33)夷易:平,平坦,这里指迁回平地居住。

(34)毨(xiǎn,显):指秋季鸟兽更生新毛。

【译文】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35)。日短(36),星昴(37),以正中冬(38)。其民燠(39),鸟兽氄毛(40)。

【注释】

(35)便在:这里有认真过问的意思。“在”,视,省视。。伏物:指冬季收藏贮存各种物资。“伏”,藏。

(36)日短:指冬至,这一天昼短夜长。

(37)星昴:指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38)中冬:即仲冬,冬天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十一月。

(39)燠:暖,热,这里指防寒取暖。

(40)氄(róng,荣):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

【译文】

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


岁三百六十日,以闰月正四时(41)。信饬百官(42),众功皆兴。

【注释】

(41)“岁三百”句:大意是说按太阳历计算,一年有366天(这是举其成数,实际为365.2425日),按太阴历计算,一个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个月共354日(或355日),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就采取置闰月的办法,使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使一年中的节气与四季的实际气候相符,以利生产。我国古代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但在尧的时代未必已认识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岁”,年,指太阳年。

(42)信:诚。饬:通“敕”,告诫。

【译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第二十四页

于是帝尧老(1),命舜摄行天子之政(2),以观天命(3)。舜乃在璇玑玉衡(4),以齐七政(5)。

【注释】

(1)于是:在这个时候。

(2)摄行:代行。

(3)天命:天意,上天的旨意。

(4)在:观察,观测。璇玑玉衡:指北斗星。《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就是斗魁(斗身),斗魁的第二颗星叫天璇,第三颗星叫天玑,所以用璇玑代表斗魁。“玉衡”是从斗魁算起的第五颗星,属于斗杓,即斗柄。古人很重视北半星,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旧注多以“璇玑玉衡”为观测天象的仪器,似后世的浑天仪,恐未可信。

(5)齐七政:意思是测定日、月、五星运行是否正常,以判断政事之得失。古人迷信,认为天象的变化,如日月蚀,五星相聚等与人事吉凶有关。“齐”,排列,校正。“七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译文】

这时,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


遂类于上帝(6),禋于六宗(7),望于山川(8),辩于群神(9)。揖五瑞⑩,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11),班瑞(12)。

【注释】

(6)类:古代祭祀名。临时祭告上天叫类祭。

(7)禋(yīn,因):古代祭祀名。把祭品放在火上烧,使香味随烟上达于天,叫禋祭。六宗:各家说法不一。马融认为是指天、地、四时。

(8)望:古代祭祀名。遥望山川举行祭祀叫望祭。

(9)辩:通“遍”,普遍地祭祀。

(10)揖:通“辑”,敛,聚敛。五瑞:五种瑞信,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所执作为符信的玉圭。《周礼·典瑞》:“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11)见:召见。 诸牧:指各地长官。

(12)班:同“颁”,分赐,颁发。

【译文】
接着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选择良月吉日,召见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颁发给他们。


岁二月,东巡狩(13),至于岱宗,祡(14),望秩于山川(15)。遂见东方君长(16),合时月正日(17),同律度量衡(18),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19),如五器(20),卒乃复(21)。

【注释】

(13)巡狩:天子视察诸侯所辖地区,检查其政绩。

(14)祡:同“柴”,古代祭祀名,烧柴祭天叫柴祭。

(15)望秩:按次序遥祭。“秩”,次序。

(16)君长:诸侯首领。

(17)合:统一协调。 正:校正。

(18)同:统一。律:音律。古代音乐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律管),确定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为十二律。 度:长度。量:容量。 衡:重量。

(19)五礼: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正义》:“《周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 五玉:即“五瑞”。《集解》引郑玄曰:“执之曰瑞,陈之曰玉 。”三帛:指三种不同颜色的缯帛,诸侯用于朝见的礼品。又《集解》引郑玄曰:“帛,所以荐玉也。必三者,高阳氏后用赤缯,高辛氏后用黑缯,其余诸侯皆用白缯。” 二生:指羔羊、雁,卿大夫用于朝见的礼品。一死:指雉,即野鸡,士用于朝见的礼品。 挚:通 “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这里指以上所说诸侯、卿大夫、士等所执的礼物。

(20)如:至于。五器:即五玉、五瑞。

(21)卒:结束,指 朝见完毕。 复:还,指归还给诸侯。

【译文】

二月,舜去东方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就召见东方各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圭壁、三种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种动物,士用死雉作为朝见时的礼物,而五种圭璧,朝见典礼完毕以后仍还给诸侯。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22),用特牛礼(23)。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24)。遍告以言(25),明试以功(26),车服以庸(27)。

【注释】

(22)祖祢(nǐ,你):父亲的神主入庙后称祢。《正义》引何休云:“生曰父,死曰考,庙曰祢。”

(23)特牛礼:以一头牛作祭品的祭礼。“特”,一头牲。

(24)群后四朝:《集解》引郑玄曰:“巡狩之年,诸侯见于方岳之下。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也。”“群后”,指各个诸侯。“后”,君主,这里指诸侯国君主。

(25)“遍告”句:《正义》云:“言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又《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此句作“赋纳以言”,杨伯峻注:“赋为敷之借字,遍也。谓不论卑尊远近,如其言善,即遍加纳取。”据此,则“遍告以言”也可讲作诸侯普遍地以善言告舜。

(26)试:考察。

(27)车服以庸: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庸谓酬劳报功,……谓以车马衣服酬其功。盖指官阶不同,车服亦异,赐以车服,所以表示尊贵宠荣。”“车服”,这里是赐给车服之意。

【译文】

五月,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告祭祖庙和父庙,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来京师朝见。舜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根据业绩明白地进行考察,根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


肇十有二州(28),决川(29)。象以典刑(30),流宥五刑(31),鞭作官刑(32),扑作教刑(33),金作赎刑(34)。

【注释】

(28)肇:开始,创立。 十二州:即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并、幽、营。

(29)决川:疏通河道。

(30)象:执法,以法治理。典刑:常刑,即指下句所说的“五刑”。

(31)流宥五刑:用流放的办法宽大处理触犯五刑的人。“流”,流放。“宥”,宽赦。“五刑”,指墨(脸上刺字)、劓、剕(断足)、宫(阉割男子的生殖器,毁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大辟(死刑)等五种刑罚。

(32)官刑:官府中使用的刑罚。

(33)扑:用夏(贾树)或楚(荆树)做的一种用来打人的刑具。 教刑:指学校中使用的刑罚。

(34)金作赎刑:意思是可以用金赎罪。“金”当是黄铜。《集解》引马融曰:“金,黄金也。”不可信。陈直《新证》云:“虞夏时是否已用金属及已用金属货币,尚属存疑。

【译文】

舜开始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根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用流放的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可用作赎罪。


眚灾过(35),赦;怙终贼(36),刑。钦哉(37),钦哉,惟刑之静哉(38)!

【注释】

(35)眚(shěng,省)灾过:因灾祸而造成过失。“眚灾”,灾祸。“眚”也是“灾”义。

(36)怙终贼:意思是有所仗恃作恶为害。“怙”,倚仗。“终”,指坚持到底。“贼”,害,作恶。

(37)钦:敬谨,慎重。

(38)静:静谧,这里是审慎的意思。

【译文】

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要施以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可要审慎使用刑罚啊!


第三十页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朝觐(jìn,近):诸侯朝见天子,春天朝见叫朝,秋天朝见叫觐。


第三十二页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第三十五页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


第三十九页

舜曰:“皋陶,蛮夷猾夏(10),寇贼奸轨(11),汝作士,五刑有服(12),五服三就(13);五流有度(14),五度三居(15):维明能信。”

【注释】

(10)猾:侵扰。

(11)寇贼:抢劫杀 人。奸轨:内外作恶。奸,在内作恶;轨,通“宄”(guǐ,轨),在外作恶。

(12)服:《正义》引孔安国曰:“服,从也。言得轻重 之中正也。”

(13)三就:分就三处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掌田事职贡之官)施刑。

(14)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远近要有规定。《正义》引孔安国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15)五度三居:流放的远近分为三等。《集解》引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国都)之外。”

【译文】

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23),直而温,宽而栗(24),刚而毋虐(25),简而毋傲(26);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27),八音能谐(28),毋相夺伦(29),神人以和。”

【注释】

(23)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24)栗:通“栗”,战栗,这里指严厉,让人敬畏。

(25)虐:凶暴。

(26)简:简约,简捷。

(27)“诗言意”四句:说的是诗、歌和音乐的社会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诗是用来言志,即表达内心感情的;歌是咏唱诗的,即用延长音节来强化诗所表达的内容;歌要有音乐来配合,而乐声要以音律为准使之和谐。长言,指延长诗的音节。《尚书.尧典》作“永言”,“永”也是长的意思,也可讲作“咏”,《说文》“咏”(咏)字徐灏注笺:“咏之言永也,长声而歌之。”声,指乐声。律,音律。和声,使乐声和谐。

(28)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指金(如钟、镈[bo,搏])、石(如磬、编钟)、土(如埙[xūn,薰]、缶[fǒu,否 ])、革(如鼓、鼗[tiao,条])、丝(如琴、瑟)、木(如柷[chu,触],敔[yǔ,语])、匏(如笙、竽)、竹(如箫、管)等八类。

(29)夺:侵扰,干扰。伦:伦次,次序。

【译文】

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

来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