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八十年代博美小学一些旧忆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5-18

  七八十年代,博美小学原址以宫后巷两座相连而打通的祠堂为主(一座是四厝的诣极祖祠,一座是五厝的鼎美祖祠),因地制宜,间出了教室(供一至三年级上课)、教师宿舍、办公厅以及伙房,又堵了前门,在诣极祖祠祭拜厅堂后墙开一大圆门,改了门路走后巷店铺街,街面地矮,厅堂地高,砌了好几层条石台阶。大门对面有一排五间瓦屋教室,(供五年级上课,那时侯是五年制,五年级是高年级),中间约两条巷子宽的空地,勉强作为操场。学校在公路边的菜园三横巷还有一块飞地也是一排五间瓦顶教室(供四年级上课,那是菜园的范畴了)。

那时侯,五年级教室桌凳齐全,四年级教室有桌无凳,凳子须学生自带,每星期一早上,学生们从家里扛着条凳、竹交椅、高腿木凳等五花八门的坐椅上学去,星期六放学,又五花八门地扛回家。祠堂里教室的桌凳,一律用长木板固定而成:留一过道,分成两列,木板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榫接了嵌入地面的吊脚,吊脚下端又以粗木条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互相牵制,既牵固又经济实惠,且充分利用了狭小空间,最大化地容纳学生,虽然拥挤和简陋,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事物,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

上学前的记忆

     一九七八年,我还未上学,突然有一天,学校变得比平时热闹,有歌声,有锣鼓声,很喧腾,吸引我跑去观看,祠堂内很多人,墙上贴得花花绿绿,学生们都在教室前列好队,载歌载舞,也不知道是庆祝什么节日。每个班表演的节目又有不同,我记得我一个房亲堂哥他们班跳着舞,腰间背一小鼓,敲打着鼓点,齐声如念如唱:

        鼓仔响叮咚

        阮嫲问阮公

        阮公讲唔出

        笑笑须啰摸

        鼓仔响叮咚

        形势唔相同

        宣传总任务

        早日建成功

        ……

        后来我想,这也许是庆祝'六一”儿童节,又觉得这时离“文革'结束不久,庆祝活动也许与此有关,不知道什么是“总任务',或许查查当年的政府文件或报纸,可以查到吧!

又常常猜测这一段顺囗溜是出自哪位老师的手笔!


学费二块六

        七九年,我要上学了,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学校有那些活动,很好玩,忐忑的是有些邻居吓唬我,说老师会打骂学生,但终究是要上学的,爸爸带着我去报了名,学费二块六毛钱,回去一说,大人个个都说贵,奶奶更是“啧啧'有声,说前二年我的堂叔堂哥们的学费才五毛钱,还可以记帐,如今提得那么高,学校是要“刣人'吗?其实奶奶是一时没想明白,那时侯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做生意已经不必偷偷摸摸,比如四叔可以堂堂正正在广场摆他的饮食摊子,再不惧'市管'出动强行没收一切家什,也就再不必如“走日本'(奶奶语)一样担惊受怕了!而且此后学费年年水涨船高,再没有这么少的了,一直到多年以后真正实行了义务教育。

奇怪的“熬糜”

         从一个整天闲逛的儿童,突然成了学生,和别人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下学,学校的一切都觉得新奇:语文课学着拼音“a、O、e',捡一把“雪条'棍儿数学课上学算术,也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唱的《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

        敬畏着老师,交几个要好伙伴,惧怕着班里顽皮的同学,男女同学老死不相往来,井水不犯河水,有如不同轨道的星体,相安无事。这大体是当年情形,日复一日,也无所谓读书有无压力,倒是贪玩的心渐渐收敛,从此乖乖当一个小学生!

  或许可以肯定地说吧,每一个班至少都有几个顽劣学生,行为乖张,喜欢恶作剧,让同学惧怕,令老师头疼。这'传统'大概是代代相传的,恶作剧也让这些'难剃头”(俗语,意为不安分)的家伙传承下来,比如“熬糜'。

  熬糜'可并非什么煮粥,“熬糜'是当教室里只有少数的几个男生女生的时侯,恶作剧者堵在门囗阴阳怪气地嚷道'熬糜',手里还作出煽火动作一一'熬糜'竟然意指的是男女的微妙关系一一虽然是少不经事的小学生,女生大概虽心里慌张和恼羞,还能保持一惯的矜持和安静,很聪明的(也只能如此)视若无睹地保持沉默,男生则碰桌撞椅地跄踉而奔,似乎跑慢了当真与女同学有了说不清关系。“熬糜'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搞笑,在当年是常事,竟然能引起班里的骚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行为是成人内心世界的影象、延续与外化,因此可以说'熬糜'很耐人寻味,也许那个年代的社会现象,据此可窥见一斑!

课间的时光

        那时侯,课间似乎不止十分钟,可以玩得很尽兴,一下课,祠堂里的天井、厅堂和门外操场上,雀跃、奔跑着身影,吵闹、欢笑同尘埃鼓荡在空中,久久沉不下来。教室外有人靠着墙互相“顶牛',偶尔也能见到“跳梯',“跳梯'就是“跳房子”,跳方格子的,也跳“古井梯',男女都会跳;“踢熊'就是男生的“专利”了:在地上画一个三角形,面积堪堪容得下二个手掌一个脚掌,俯身伸长另一只脚,以三角形为轴心,画着圈'踢人”,被踢到的换下去“踢熊',这游戏很考验人的体力。称为“踢熊',大概俯着身转圈抡腿,很象一只狗熊吧!“跳梯”和“踢熊'最适合在大圆门内的厅堂里,地板是水泥地,光滑干净,但必竟是占场地的游戏,并不常见,常见的是抓石子儿(乡音叫法buah砵zi止),三五人一群,蹲在地上,小手儿上抛下抓,头跟着一仰一俯,想想真是好游戏呢!既休息了大脑,又锻炼了眼力和手指的灵活。石子儿碰撞和磨擦地板发出'哗啦”声响,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如爆炒豆子,竟比喧哗的人声还吵。

除了玩,课间也是买零食的时侯。台阶两边各有一零食摊子,专做学生的生意。摊子上的糖果,基本是本地加工生产,包装简陋,多数是包装也没有,装在瓶子里,或装在透明塑料袋中。水果以小为主,无非是穿串的油柑、“鸟梨'、杨桃片,放在大搪瓷盘里,泡着'盖黄”“糖霜”水,摊主时不时甩甩拂子,赶一赶蚊蝇。学生衣袋里有一分二分的零花钱,迟早要贡献给摊主,换一点解馋东西。我喜欢买的是'糖卡'(敲敲糖),用纱布盖着,看起来卫生一些,“糖卡'大概是糖稀还未结硬,吃起来香甜无比,又有嚼头,比起硬质糖果要过瘾得多。买的时侯看那摊主拿着小铁锤小錾子“叮咚、叮咚'敲几下,金属踫撞出清脆的声音,这声音和那香甜味儿,很奇怪一直还记得,竟然没有淡忘在岁月中!

多变的教材

         小学那几年,读完了一年回头再看学弟学妹的课本,很惊奇发现课文年年调整增删,比如《你办事,我放心》,后来就看不到了,等等,很多。歌曲的歌词也会变,刚学《小鸭子》,唱的是“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后来变成“我们家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匪夷所思的是国歌也学了二种版本,最初学唱的是“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歌词不再赘录),大概到了四年级,音乐课本上的国歌又恢复了田汉所作原歌词。这无疑是我们那一代人特别又特殊的经历和记忆!

        社会的变革,每一个角落都会有影响和跟着改变,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愿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前进,而不是折腾!

最后的夜校

       我上二年级的时侯,发现学校还办夜校。夜校也就是扫盲班,专为没上过学的中青年而开设,据说各个乡村小学都有,只是教材不尽相同,有的是使用专门的扫盲教材,博美小学使用的是小学的课本。一天晚上,我路过小学,发现一间教室亮着灯光,传出来一阵读书声,声音不是清脆的童音,而是低沉浑厚的大人嗓音,有男有女。我好奇地趴在后墙的孔洞往里瞧,大约有二十多个男女中青年,正端坐着上课,纪律很好,没有扭身摆头,比小学生认真多了。老师在讲台上读一句,这群大人跟着读一句,读的不是普通话,读的乡音土语,读的是我们教过的课文《收稻谷》:

         '毛泽东小的时侯……”

         据我的记忆,以后再没见到有夜校,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期吧!有一个卖菜的大姐,也在这个班里,似乎是最年轻的一个,相当于高中生的年龄,衣着很漂亮,白天在街上卖菜,尽管菜水淋漓,衣裳一样穿得着意。几年后,常常遇见她在书店买书,有一次她上身穿白衬衫,下边穿着新潮的坚固呢吊带裤,精神焕发,真如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花,我心里除了赞叹,还有赞美!现在她已是儿孙满堂的人了!

        岁月真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