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lliot课程阅读文献翻译稿·节选】温尼科特对幻想的思索:用幻想来避免一些创伤性的现实

 静易净明 2018-05-18


译者:杨立华

温尼科特(1953, 1960, 1965, 1971)的文本为我们理解并领悟幻想在贯穿人的一生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幻想的思索基于一种原型——即一种婴儿的幻想,觉得自己“创造出了乳房”(温尼科特 1953, 1971)。温尼科特描绘了一条精神发展的路径,其发展的终点在于儿童有能力忍受一个现实,即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来源于他能够从“被母亲般给予的心灵母体”(奥格登(Ogden) 1985)中脱离出来,这个母体能给孩子提供一种保护,避免他直面那个不成熟并潜在有创伤的事实,即他是分离的,并因此要依赖他人的存在。


直到这时,孩子才能面对现实,婴儿依赖于“他创造了乳房”的幻想,他对这种幻想有着全能的控制感,因此婴儿受到了一种保护,避免去与一种他还未准备好去面对的观念做斗争——即他自己是多么无力,多么依赖于他人。

 

温尼科特(1971)将过渡现象描述为一种表征,表征了“使用幻想的早期阶段,倘若没有这种幻想,那么人类与一个被他人感知为外在的客体所建立起一种关系的想法就没有任何意义。”尽管人们认为儿童在过渡空间中体验到了一种合一的状态(共生),以至于客体被视为是婴儿的创造物,而且处在婴儿的控制当中,然而共生这一概念完全违背了当今的精神分析思想。当今的思想认为,早期婴儿共生的概念(被感知为自我和他人的融合)已经被婴儿研究者们所证伪了,这些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实验的证据,其展示出婴儿在非常早的年龄就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这个年龄比之前所认为的要早很多(利希滕伯格[Lichtenberg]1983; 斯特恩 1985;兹迪克[Zeedyk]1995)。


对一般婴儿性共生这一观念的可靠性所产生的质疑,许多分析师对此表示不赞同,他们继续思考这种合一的状态(参看希尔弗曼[Silverman]对这方面的文献综述)。比方说,格洛特斯坦就思考着这种合一性,尽管他很快就澄清,他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只涉及到情绪/心理的融合,而不是一种感知/躯体上的融合,婴儿研究者们如今已经证伪了后者。

 

弗洛伊德也相信共生的存在。他一生中最后所著的内容之一展现出了他的这一信念,即婴儿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最初方式就是想象自己就是他人,之后即产生了一种拥有客体的观念——这种客体此时依然被视为一种部分客体,直到最终知道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弗洛伊德在写到婴儿和乳房的关系时,略微地提到了共生:“‘乳房是我的一部分,我就是乳房。’后来才转变为:‘我拥有乳房。’换言之,‘我不是乳房。’”(弗洛伊德 1941)

 

对于共生是否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因此是一种幻想——的争论忽视了一个事实,争论的焦点在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区分,而这种区分不适合于精神分析的思考。事实上,一个人短暂地丧失存在感,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客体,这并不与一种知觉背景相悖,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实际上还是一个独特的、自在的实体,因为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一件事,但又知道另一件事。温尼科特的过渡现象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处于相信和知道之间,尤其是当一种幻想来临时,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在这种幻想中消失了,暂时地被搁置起来了。

 

尽管弗洛伊德期待着个体能够直面残酷的现实,而不论这项任务多么令人生畏,但这种未经过滤的刺眼现实也只能以一种间歇性的方式被人们所承受,正如温尼科特(1971)所言:

在此可以假设,接受现实的任务从未被完成过,所有人都迫切地要把内在和外在现实联系在一起,而一种未被挑战(艺术、宗教等等)的经验的中间地带(里维埃[Riviere 1936])可以缓解这种迫切感。

 

相信和知道之间的这片过渡空间之后则变成了贯彻终生的幻想基础,成年人可以利用这种幻想来避免一些创伤性的现实,这些现实超出了他们精神上的承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