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三有梗: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昵称535749 2018-05-19

最近,在一年一度的 I/O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骄傲地宣布:社恐快乐助手, Google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正式上线啦~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Google Duplex 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和文字语音转换功能,能用地道的人类口音定餐厅、约时间、问问题,还会嘤嘤嘤。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相比之下,Siri 就是大笨蛋

这是码农的一小步,却是关爱社恐协会的一大步。

没事别打电话,有事更不要打电话!

一只太平鸟在枝桠间穿梭,黄色的尾羽拍打着绿叶,昨夜的雨滴,终于如愿地落到窗台上。

晨间的微光透过白纱窗帘的纹理,抚摸着太阳智子的脸庞。然而她并没有打算起床。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毕竟,生物钟醒来后再睡一觉,才是周末的意义。

听着秒针节拍器般的嘀嗒声,太阳在被子里舒展四肢。

突然,手机响了。

太阳四肢僵硬,心脏剧烈收缩了一下,这一刻,她不再是赖床的太阳。转而成了空袭警报下的加来守军,被塞壬捆在桅杆上的水手,会昌三年刚刚剃度的小沙弥。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细密的冷汗在额上结了一层,眼睛不自然地紧闭着,耳尖在愈加局促的呼吸中越来越红,双手筋挛般抓着被角直到指节苍白。

当电话终于停止后,太阳长舒一口气,起身刚走到门边,命运的铃声又一次响起。她僵硬了片刻,拿起手机,发出了一句超声波范畴的“喂”。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只听那边传来:“你好,我是 XX 超市的送货员,请问你在家吗?”

以上就是电话恐惧症患者的日常。

那不是铃声,是警报

电话恐惧症,虽然听上去像心理学课本里的高频考点,但其实只是众多网络流行病中的一种。主要症状就是对电话铃声过敏和抗拒接打电话。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 Guy Fielding 的研究,当代年轻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在打电话时会感到焦虑和恐惧。

虽然“病征”大同小异,但病因却各有千秋。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除了被保险办卡买房的推销三件套弄得不胜其烦外,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通俗来讲,就是有与电话相关的心理阴影,产生了近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

对于这一群体而言,上学时,电话是老师“请家长”的首选工具;工作后,电话是老板夺命连环 call 的输出装置。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除了恨乌及屋外,如果曾经接收到通过电话传达的“噩耗”,并深受那次失败经历影响的话,你的电话恐惧症估计短期内好不了。

社恐的地狱挑战

除了上述和电话八字不合的情况外,在另一类人身上,电话恐惧症并非独立问题,而是社交恐惧症(包括网络语境中的)的并发症。

对于患得患失、脆弱敏感、谨小慎微的社恐(包括网络语境中的)人群而言,电话这种高效又及时的沟通方式实在是太反人类了。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首先,电话的强制性非常高,相比于可以装死的微信、短信和邮件,电话对时间的宽容度小得可怜。

只要铃声响起,就意味着被裹挟进一件无法掌控的事中,即使这次不接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且还没有撤回键可以用。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其次,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中国人早就习惯了用微信沟通,电话也退居二线,成为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干部。

所谓老干部,就是只有重大突发情况下才会出动的人物。如果一件事是严肃、紧急、且三两句说不清的,人们都会倾向于用电话解决。

所以,电话铃声自带“让开让开,出大事了!”的属性。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在这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下,很多人都养成了听到铃声虎躯一震的习惯,更何况社恐乎?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根据语言学专家 Albert Mehrabian 的研究,在有效的人际沟通中,非语言信息高达55%。

但电话交流却没有了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助攻,不但不能看到对方的实时动态,连喝口茶缓解一下尴尬的机会都没有,这又一次加重了控制权被剥夺后的不安全感。

对于社恐人士而言,字斟句酌的文字交流尚且担心自己表达不清,在通话时,却要迅速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宜的反馈。

如果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电话两头都会陷入可怕的沉默中,只剩嘶啦嘶啦的糟糕信号嘲笑社交的无能。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口亨!那些夸夸其谈口才了得的“社恐”都是骗纸

由此可见,对电话,这种相较于文字或面对面交流门槛更高的社交体验产生不适和恐惧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的事。

在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群山回唱》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认为自己活着,全凭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实际上呢,支配他们的是他们害怕的东西,是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求你了,有事微信就好,别给我打电话

一些恐惧症患者为了让标签更加贴身,为了“这年头,没点病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潮流,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一边害怕恐惧,一边又渴望恐惧成真。

虽然人是社会动物,但从他人的想法和外界的信息中抽身出来,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审视,也许更便于你真正理解自己,弄明白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