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xblwqq 2018-05-19

小编导读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胃”伤痕累累,病痛不断,各种胃痛、胃炎和胃溃疡轮番上阵,再加上贪凉、饮食不慎等,更加让“胃”备受折磨。可能很多人试过好多药,还是反复发作,不见好转。那就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这是明代御医凌老先生的十六世嫡传凌耀星教授治疗胃痛的病案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要再折腾胃了,用对好方让胃舒服一点

  • 胃痛医案1

邱某,男,49岁,1999年10月20日初诊。

自今年三四月份起出现胃脘疼痛,服用胃舒平后缓解,至今反复发作。近一周来半夜2点痛醒,旋即缓解。食后腹胀,无泛酸,纳佳,体重不减,平素无饮水习惯,便调。脉濡,舌边有齿印,舌苔根白。

辨证:胃失和降,湿浊中阻。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苍术9g 白术12g 小川连6g 高良姜6g

乌梅2枚 生甘草6g 陈皮9g 生山楂12g

党参9g 佛手柑6g 绿萼梅9g

7剂,水煎服,每日2次。

1l月3日二诊:胃脘痛及进食后腹胀稍有好转,无泛酸,口不干,大便正常,纳佳,舌苔已化,右脉沉。予前方基础上加以疏肝理气之品。

方药:苍术9g 白术12g 小川连6g 吴茱萸6g

焦山楂12g 延胡索15g 陈皮9g 制香附9g

炒白芍12g 生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2次。

  • 按语

《景岳全书·心腹痛》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当以理气为先。”《明医指掌·心痛》提出“胃脘湿热痛”的论点。本例胃痛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阻于中焦所致,故初诊时用药以化湿和胃健脾为主,湿邪得化,则气机得行,胃痛则除。二诊时舌苔已化,表明湿浊之邪已基本祛除,而胃痛虽病位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肝气郁滞则横逆犯胃,因而在继守原方巩固疗效的同时加入香附、吴茱萸等疏肝理气,使得气机宣通,通则不痛。

不要再折腾胃了,用对好方让胃舒服一点

  • 胃痛医案2

孙某,女,24岁,2000年8月23日初诊。

近几个月来患者胃中不适,时有胃脘压痛,食欲不振,脘胀,咽喉阻塞感,胸闷,便调。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窦炎,浅表性溃疡。口干,颈项不舒,四肢乏力,烦躁,脉细带数,舌红。

辨证:痰气互结,脾气不舒。

治法:理气化痰,疏肝健脾。

方药:麦冬20g 白及6g 苏梗10g 半夏9g

陈皮9g 制川朴6g 云茯苓12g 小川连5g

炒积壳9g 生甘草6g 炒白芍12g 生姜4片

14剂,煎服,每日2次。

9月6日二诊:胃脘不适发作,受凉后呕吐,咽喉阻塞感较前减,口不干。脉细数,舌如常。因其感寒为因,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干姜3g温中健运,葛根12g升脾阳而解表。

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10月10日三诊:胃中胀满,泛恶,咽喉阻塞感又作,纳一般,口不干,皮肤瘙痒,苔薄黄腻,脉细数。

方药:苏梗12g 川朴9g 茯苓12g 姜半夏9g

小川连5g 绿萼梅9g 乌梅3枚 陈皮9g

苍术9g 白术9g 生姜4片

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11月1日四诊:胃脘胀痛减,无泛酸,泛恶,纳可,或有头晕,口不干,脉濡细,舌边有齿印,苔薄腻。

方药:党参9g 高良姜6g 小川连5g 姜半夏9g

陈皮9g 绿萼梅9g 乌梅3枚 苍术12g

白术12g 白及5g 生姜4片 旋覆花10g(包)

焦楂肉10g 甘草末3g

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 按语

此例胃脘痛病程较短,反复发作,参合四诊,以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为主要病机表现,初诊可见气郁化火之象,如脉细数、烦躁口干等,治疗则遵循病机,以健脾、理气、疏肝为主,使得脾气升清、胃气得降,首诊予半夏厚朴汤和芍药甘草场为基础方,酌加麦冬顾护胃阴、白及收敛生肌、川连清化胃火。因感寒、饮食不慎等出现病情反复,随证结合舌脉变化予以干姜、高良姜温中健运,党参健脾益气,旋覆花、绿萼梅和胃降逆,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以取良效。凌老用药精简灵便,转换轻巧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