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南唐巨然層岩叢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蝴蝶珍宝馆 2018-05-19
五代南唐 <wbr>巨然 <wbr>層岩叢樹圖 <wbr>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岩叢樹圖 西元前907-西元960 台北故宮博物院
年代:五代南唐 西元前907-西元960
作者:巨然
名稱:層岩叢樹圖
材質:軸 絹本 水墨畫
尺寸:縱:144.1公分 橫:55.4公分
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南唐 <wbr>巨然 <wbr>層岩叢樹圖 <wbr>台北故宮博物院
鑒賞:
       此幅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細膩描繪,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山間由下到上配以蒼鬱的樹林,巧妙地表現出深山沈潛的景觀。如董其昌「巨然真跡神品」題識所示,堪稱巨然畫中絕佳珍品。
       該幅畫山徑曲折縈迴,穿過樹林深入重山之中。畫樹用點葉及針葉法,點、線筆墨間有拙意,樹榦大都筆直,而且一般高低,連一兩株姿態稍特別者也沒有。郭若熙(約活動於十一世紀中葉)評巨然云:「林木非其所長」可能即指此。其實該幅之樹木所呈現的是純化之美,宜整叢來欣賞,與一般作品近景常有數株姿美大樹,或叢樹中有雜木數種,強調變化之美,實相異其趣。
       山巒略成錐體之狀,有近、中景二層,屬於主題所在,遠景僅見縹渺之山頭。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卵石」或「礬頭」之群石。山石以披麻皴繪成,除礬頭外,多屬長披麻,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用墨濃強部分少,而淡處多。山石造型無特意追求雄偉或奇險之體勢,畫中無煙雲之形狀,但筆墨濃淡與景物虛實間,饒有煙雲之氣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無奇絕精巧之趣。郭若虛稱巨然畫云:「工畫山水,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米芾云:「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兩家之評約已道出巨然的風貌、神韻。
       董其昌在畫幅上方的詩堂跋云:「觀此圖,始知吳仲圭師承有出藍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吳鎮師承巨然,是為史實,但兩者相去近四百年,風貌雖相近,而各有不同之時代特徵,如吳鎮受元代文人畫潮影響,其線條或皴法,書法筆趣之意較濃,而〈層巖叢樹〉用筆較有渲淡之處,「寫」的意味尚不強。至於畫樹,吳鎮受宋元畫影響,其近景常有數棵略有姿態之大樹,也與該幅異趣。
       作品錄入: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上冊,642頁;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26頁;故宮書畫圖錄,第一冊,99-100頁。             
       《層巖叢樹》鈐有明太祖時的點驗印章「司印」半印,故學者都能接受該幅最遲不晚於元代。幅上尚有一印「宣和殿寶」,但此印與徽宗〈牡丹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之「宣和殿寶」印,風格不同,顯然不是同一方印,但此印篆文古雅,甚值得參考。又因該幅與吳鎮作品相較,並無元畫之時代特徵,故此「宣和殿寶」宜有其可信度。
       在該畫幅中,一場大雨過後,山巒間還漫延著些許的水氣,只見曲折的小徑,幽寂地穿梭於樹林之間,路上沒有任何活動的跡象,連立於一側的樹木也不見特殊姿態。左側,高山堆疊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細長線條的描繪下,顯得十分平緩與溫和。在畫家細緻的描繪下,由這些層岩與叢樹所建構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運轉,連空氣中的分子也凝結於靜謐之中。
       山頂,一粒粒的小卵石堆置其上,山體則布滿了和緩迤長的線條,像是大雨打在山頂上,雨水順著山坡所刷洗成的自然景觀。這樣描寫山石的方式,後來在藝術史上有了特定的術語,分別稱為「礬頭」與「披麻皴」,根據這些特徵,也讓找到董源、巨然在風格上的承襲關係。
       該圖明末為袁樞所藏。
五代南唐 <wbr>巨然 <wbr>層岩叢樹圖 <wbr>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
       巨然(西元10世紀後半葉),南唐鍾陵人,開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滅亡(西元975年)後,巨然隨李後主降宋,而遷至汴梁。擅畫山水,畫法學自董源。繼承其師之披麻皴(如麻布纖維散開來一般的筆觸表現)而自創山巒陰鬱層疊情景之畫格,被稱讚為造化之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