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简北朝史】(4)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一宰辅的倒台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在他的最后一次南征途中病死于谷塘原,时年33岁。随驾出征的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担心南齐闻讯偷袭,便秘不发丧,连夜撤军。

大军行至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和从洛阳赶来的太子元恪会合,这才对外宣布了孝文帝的死讯。

元恪随即在鲁阳即位,群臣上大行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大军缓缓启程回京一个月后,葬孝文帝于长陵(今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

纵观孝文帝33年短暂的一生,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照亮了南北朝漆黑的夜空,留下片刻光芒,又转瞬即逝。还没有等人们看清他的身影,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夜空中,只留下那泛黄的史册中一行行优雅的文字证明他曾经来过……

无论是《魏书》还是《北史》都对孝文帝大加褒扬。

的确,孝文帝的宽厚、仁孝、简朴、爱民、勤政、好学和开明都是值得一提的,在南北朝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孝文帝无愧于他谥号里那个孝字,他不仅对父亲献文帝恭敬有加,甚至对几次想废黜他的冯太后也尽到了人子之孝。有太监向太后打他的小报告,冯太后一怒之下打了他几十板子,孝文帝没有辩解,而是默默忍受。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并没有秋后算账,毫不介意。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盛产暴君杀人狂的时代,刘彧、刘子业、箫鸾、箫宝卷、高洋、高湛都是有名的魔头恶棍,伺候他们的侍从动辄获罪,惨遭毒手,孝文帝和这帮魔头相比,简直就是天使下凡的感觉。

关于孝文帝的宽厚仁爱,史书上有很多具体的事例。

有一次,侍从给他端热汤,不小心撒到了孝文帝手上,孝文帝没有怪罪。

还有一次,孝文帝吃饭时吃到了一条虫子,这要换成那几个魔头,御膳房那帮倒霉蛋恐怕得全部大卸八块,孝文帝是什么反应呢?史书写了四个字:

笑而恕之。——《北史·魏本纪三》

呵呵一笑,不再追究了。

孝文帝亲政后每天起早贪黑,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虚怀纳谏,哀怜百姓,常怀悲天悯人之心,经常考虑地就是如何更好的造福百姓。

“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衿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北史.魏本纪三》

出征在外的日子里,孝文帝总是最大限度减少使用民力,能不麻烦百姓就不麻烦。北巡时,有关部门奏请调集民工修路架桥,为车驾开路,孝文帝不准。说简单地修条便道,架个浮桥,车马能过去就行了,不要大兴土木,不要惊扰百姓。

并且他还语重心长告诫部下,只要不是迫不得已,能不修就不要修,不急用的就先不修,不要耗费无味的民力物力。

“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北史·魏本纪三》

在南征期间,魏军造车马军械,造船修房都要用到木材,孝文帝规定砍老百姓的树必须给钱或绢,严禁无偿征用,严禁战马践踏百姓庄稼。

北魏迁都洛阳后的皇帝汉化程度都非常高,这里面孝文帝要属佼佼者,他从小酷爱读书,每天手不释卷,熟读儒家典籍,精通儒佛道三教。在外征战的日子里,经常在行军途中发布文告,孝文帝骑在马上口述,臣下笔录,拿回去一看,一个字都不用修改,直接发布。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

太和十年以后的圣旨文告几乎都是孝文帝亲自捉刀动笔,当时他的文章就多达一百多篇,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传抄。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最初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强调弓马娴熟,骑射是根本,北魏前期的皇帝个个都是马上天子,孝文帝虽然痴心汉化,但马上功夫也很了得,早在十岁时就非常熟练地纵马驰骋、拉弓射箭,颇有祖先的尚武风范。每次打猎,孝文帝都满载而归,不过到了十五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孝文帝突然停止了打猎,这也许和孝文帝深受佛教熏陶有关。

史书记载孝文帝十五岁后就不再杀生,戒除了打猎的爱好。

“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北史·魏本纪三》

纵观北魏的十二个皇帝,论文治武功,论汉化程度,论个人品行,论君主政绩,孝文帝都是名列前茅。他在位的28年也是北魏走向巅峰的28年,在他死后几十年后北魏便逐渐走向没落,当然这是后话了。

孝文帝在临终前为了防止因太子幼弱而可能出现的外戚专权局面,安排了两个措施制约。一,赐死皇后冯氏,断绝后宫干政可能性;二,任命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广阳王元嘉、任城王元澄、镇南将军王肃和尚书宋牟六人为辅政大臣,试图以六辅压制外戚势力。六人中宗室子弟独占四人,不由让人联想到晚清的皇族内阁,可见孝文帝对宗室子弟的器重和寄予厚望。

孝文帝一切安排妥当后又偷偷交给彭城王元勰一道密旨,小声叮嘱了一番,这才闭眼蹬腿。按说孝文帝安排地够缜密了,可惜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百密一疏,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考虑太子元恪的想法。

元恪是孝文帝的次子,生母高夫人,后追谥文昭皇后,陪葬长陵西北五百米处。原本元恪是无缘帝位的,因为他的生母高夫人只是孝文帝的妃子,而且生前不怎么受宠,孝文帝皇后林氏的儿子元恂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

太和七年,皇后林氏依“子贵母死”的规矩赐死。后来元恂因为反对汉化改革,处处和老爹做对,惹恼了孝文帝。他先是做思想工作,可元恂根本就听不进去,就是抵触汉化改革,更加我行我素。孝文帝南征期间,命太子元恂留守洛阳,元恂公然违抗禁令,穿胡服招摇过市。

太和二十年,元恂更是私自逃回旧都平城,和一帮守旧贵族勾结图谋作乱,很快便被孝文帝及时扑灭。十月,元恂被废为庶人,囚禁于黄河北岸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衣食仅够勉强维持生存,后来有人状告元恂谋反,孝文帝将其赐死。薄棺常服就地葬于河阳,终年16岁。

第二年(太和二十一年)正月,改立元恪为太子。元恪吸取兄长的教训,紧跟父亲改革步伐,举双手赞成,而且元恪的汉化程度也很高,有乃父之风。

史书评价元恪说:“雅爱经史,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魏书·世宗纪》

酷爱四书五经,尤其擅长佛教典籍,每次讲经弘法都是通宵达旦,毫无疲劳之意。

北魏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期,北魏的皇帝除太武帝拓跋焘外几乎个个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北魏洛阳城的崇佛礼佛盛况在《洛阳伽蓝记》这本书里有精彩地描述,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太子元恪即位于鲁阳,居丧期间,六位辅臣处理朝政,大赦天下,改元景明,元恪谥号宣武帝,所以一般称他为宣武帝。宣武帝刚一即位就收到了一个大礼包,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內附,用今天话说就是宣布起义,投入人民的怀抱。宣武帝闻讯大喜,赶紧派元勰率歩骑十万前去接应。齐主箫宝卷闻讯也派大将陈伯之反攻寿春,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

   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在寿春城外大破齐军,陈伯之被打得落花流水,斩首一万多,北魏顺势夺取寿春,驻军四万,威胁淮南。齐主箫宝卷恼羞成怒,于北魏景明元年七月再派陈伯之卷土重来,争夺淮南。彭城王元勰见手下败将又来了,率军冲了出去,这次不打疼你不罢休。

两军战于肥口,齐军再次惨败,陈伯之老本彻底输光光,落荒而逃。

同时,魏军在荆州也旗开得胜,整个形势对北魏非常有利,而就在这时,南齐国内也发生了巨变。

景明元年冬,齐主箫宝卷诛杀中书令、益州刺史箫懿,还打算干掉箫懿弟弟雍州刺史箫衍(后来的梁武帝)。箫衍驻守的雍州是“侨州”,位于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这里是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属于齐的边关重镇。箫宝卷的任性行为直接逼反了箫衍,箫衍打出造反旗号,从襄阳发兵顺流东下,杀向箫宝卷,南齐四分五裂。北魏闻讯差点笑晕过去,赶紧发动全线进攻,一鼓作气拿下荆州、扬州、益州、雍州大片土地。北魏至此进入国力鼎盛期,兵锋直指江东,南齐几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那边魏军饮马长江,这边箫衍的叛军包围建康(今江苏南京)日夜攻打,箫宝卷哭了,俺滴亲娘,这唱的到底是哪一出啊!

北魏的攻势一直持续到箫衍攻破建康,干掉箫宝卷,拥立南安王箫宝融为帝才告一段落。随着江南局势的稳定,南北双方又回到了对峙状态,但南齐已经元气大伤,被北魏占去不少地盘,国土严重缩水。宣武帝刚即位就取得了一连串辉煌军事胜利,这离不开孝文帝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南齐的内乱。其实宣武帝一朝既是北魏的巅峰期,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这种变化和宣武帝一朝内讧党争加剧有关,也和宣武帝本人脱不了干系。宣武帝在对待汉化改革方面严格执行孝文帝留下的大政方针,巩固了孝文帝开创的汉化改革成果。

宣武帝即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兴土木扩建洛阳城

 “发畿內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魏书·世宗纪》

当时的背景是一帮守旧贵族找到宣武帝请求还都平城,宣武帝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可不糊涂,断然拒绝。不但不回平城,反而扩建洛阳城,明白无误地告诉那帮老家伙,趁早死了回平城的心吧。 

景明二年,宣武帝亲政。彭城王元勰功成身退,辞去一切公职,回家养老。元勰一走,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等人弹冠相庆,再无顾忌。这帮勋贵以顾命元勋之尊在朝中明争暗斗,把好端端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元禧是孝文帝的二弟,早在孝文帝时期就以骄奢成性,贿赂公行而为世人知。宣武帝即位后,元禧以元叔辅臣之尊更加不可一世,大肆贪赃纳贿,家里十几个妻妾,还嫌不够,四处沾花惹草,搜罗美女,圈占田地,开采盐铁……  

  用今天的话说,这位咸阳王颇具经济头脑。正因此,宣武帝特别憎恶这位贪财的叔父,您这也忒土了吧,整个一个暴发户、土财主。

至于北海王元详,也不干净,这厮主要做“乌纱帽批发生意”,大肆卖官鬻爵,每天登府送钱买官的人能排几条长队,元详每天晚上躺炕上数钱,这生活,不亦乐乎。

等到宣武帝一亲政,几位暴发户叔父都坐不住了。尤其是元禧,他是首辅嘛。,整天担惊受怕,害怕自己被清算。后来宣武帝终于把元禧叫去训斥了一顿,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元禧心里却七上八下,失眠了,他心里犯嘀咕:皇上小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元禧整天忐忑不安地胡思乱想,越想越感觉自己很危险,怎么办?干脆先下手为强,干一票大买卖。

说干就干!

元禧私下纠集一帮亡命之徒阴谋叛乱,干掉宣武帝,自己取而代之。起事前夕这帮人由于恐惧,商量了一天也迟迟拿不定主意,眼看天色渐晚,元禧很烦躁,背着手走来走去,最后沉默半天,才冒出一句话:

宫里情况不明,我看不如就暂缓起事,大家先回去,一定要严守秘密,等我的通知。

这哥们儿也真是蠢得可爱又可笑,这种灭九族的滔天大罪居然都能搞成公费旅游那样有喜感 (今天天气不好,大家先回去,保持联系,具体出发时间等导游通知……)。

这帮人也真是够业余的,纯粹一帮业余造反爱好者。 你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这种事怎么可能保密?能保的住么?

果然,很快就有人向宣武帝告密,毫不犹豫把元禧给卖了。当时宣武帝在城外巡视,没有在宫里,接到举报时宣武帝正在邙山上的佛寺里午休。他闻报后迅速派人全城戒严,搜捕一帮乱党。首恶分子元禧以闪电般速度落网,此时他才如梦方醒,后悔莫及,早知今日就早点下手了。

元禧后来以谋逆大罪赐死,元禧死后,北海王元详(就是天天躺炕上数钱那位)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再也没人跟他斗了,不过宣武帝并没有让他高兴太久。宣武帝对老爹留给他的六位辅臣(王肃、宋牟病死,元禧赐死,此时只剩三位)没多少好感,或者说压根就不信任。他极力打造自己的嫡系力量对抗宗室派,最终从宗室派手里夺权,这才是他最重要的计划。

那么这位年轻的宣武帝会如何推进他的夺权计划呢?在这场由皇帝一手发动的打虎风暴中下一个落马的大老虎又将会是谁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