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台】《病入膏肓》(二)

 乐山有大佛 2018-05-20


(接上一篇) 

中医界普遍的观点,是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继而人云亦云,于是形成了教科书式的认知。

对或不对,我不做直接的评判。

学术研究离不开认真二字,认真又不能缺了悟性,悟性还必须以规律为前提,否则就成了瞎扯淡。

关于膏肓,我并非刻意的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实在是我在中医里除了看到大量的神化与忽悠之外,就是看到太多的模棱两可和人云亦云,诸如九针、经脉、卫气、五行等等到底是什么,我从前是找不到满意答案的。而现代医学虽然看似发达,其实也并没能展现多少令人满意的疗效出来。

既然求不了别人,那就只有求自己;既然求不了当今,那就只有求上古;既然求不了人类,那就只有去求天地。

说实话,我也非常反感那些动不动就提出“某某学说”的言行,有的人满嘴跑火车,我一看那家伙就是精神病。从医这么些年,我虽然创建了立新七针疗法,展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我一切都是谨慎的追寻着《黄帝内经》的脚印在前进,然后去合于当下的天地四时。也就是说随时可以扔掉立新七针这几个字,学术也一定会越来越完善的,因为我挖掘的这些思想、理论、针具、实践经验等等,全部都源于内经属于内经。

总之要以理服人,不能想当然的创建学术,也不要轻易去点评那些认知远在自己之上的人,那只会显露自己的无知与低能。

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要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一定要有理有据,并且合于自然规律,否则就容易自取其辱。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去分析内经所说的膏肓。

纵观整部内经思想,虽说是讲治病为主,实际上全是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须知,治国并无恒定的兵法和策略可以沿袭,时态总是变化万千的,除非是很小的国家,不然依赖过往的经验和纸上谈兵,绝对治理不好一个大国。

所以我们若从内经的角度去传承中医,就不能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最起码,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格局。

《素问·刺禁论》尤其提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但凡从事针灸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人,都知道在严格遵循禁刺规定的前提下,通常四肢躯干可以刺,腹腔可以刺,唯独胸腔不可以刺,一旦刺中心脏就会立刻死人。

所以刺禁论说“刺中心,一日死”,这个一日,并不是指24小时,而是代表一个极短的时间。

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王被杀了,这个国家立马就会改朝换代,国不可一日无君。

一国之父母,无非君主与丞相,一人之身的父母,就是心与肺了。一个国家,皇帝和宰相是最核心的,其次是将臣使禀等诸官,人体的核心是心脏,实际上还有肺在佐佑。心肺之下有横膈膜,隔膜之下才是脾肝肾及六腑,因此内经按轻重贵贱把脏腑分成了三焦来看待,这是一种思想策略之举,实则三焦还是一体。

由此看来,鬲肓显然就是指人体横膈膜。

肓跟横膈膜有关,那么膏又是啥呢?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膏之原出于鸠尾”,在心脏区的胸壁前下端,有一剑突软骨,起着保护心脏的作用,这个剑突处就叫鸠尾,就是膏之原。

鸠尾只是膏之原,那么膏是不是就是鸠尾本身呢?还有,肓又具体在哪里?

还不得而知。

但至少,现在我们基本明白膏肓跟鸠尾和隔膜有关。

接下来,就要从人体结构上去分析。

根据现代医学《人体解剖图谱》,人体横隔膜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在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就像一个呈伞状的大圆盘,横撑在身体内部,分隔成胸腔与腹腔。横膈膜的四周,分别连着胸骨部剑突后面、肋部胸廓下缘内面以及腰部上三个腰椎体腰方肌上缘、第12肋尖,这些连接形成了整个横膈膜。

横膈膜主要是参与机体的呼吸活动。吸气时,膈下降,胸腔扩大,呼气时,膈恢复原位,胸腔缩小。通过这一呼一吸,就可以推动血液循环和食物在肠胃道内的运行。

练武术搏击的人都知道丹田呼吸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锻炼横隔膜的强度,增强卫气的能量,继而就可以提高抗击打能力和技击的爆发力。

看图说事是比较容易解释清楚的,观众也容易看明白,所以我在网上找了个图片来配合文字说明。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了,原来横膈膜这么重要啊。

是的!

横隔膜对人体气血的循行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担负着调节心肺与肝脾肾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脉之间,沟通联系的重任。

横膈膜之上,还有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这些膈膜组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支撑和保护着心肺。

从生理和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构架,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心肺功能。

我们可以看到,《灵枢经·背腧》里的胸中大腧(杼骨),以及被中医们广泛应用的膏肓穴,就在上纵隔区域。

鸠尾穴和膻中穴,则在前纵隔区域。

而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俞这些重要穴位,全都分布在整个胸椎段的隔膜区域里。


临床上遇到很多的心肺病患者,只要揉一揉他们的这几个相关部位,都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啰嗦一下,中医的按摩、针刺、艾灸,治疗取穴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同一穴位理解成针刺可以用,按摩可以用,艾灸也可以用,比如足三里,针刺也是它,艾灸也是它,按摩点穴也是它,这是中医界目前普遍的现状。实际上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治疗,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越治越重的。正确的运用,应该是针有针的穴位与讲究,按摩有按摩的穴位及讲究,艾灸又有艾灸的穴位及讲究,不可混为一谈。

通常中医爱好者运用这些穴位,都是基于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在做功,如果抛开心理作用所起的效果,真实疗效十分低微短暂。

如果从内经里营气和卫气的循行路线来看,从经脉穴位阴阳五行方面去着手,再去调理这些构架,其功效会远远超过解剖及力学方面的影响力。

所以对职业中医而言,了解和掌握营气经脉的循行与规律,以及卫气经脉的循行与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不懂得,你的医术境界就很难上层次。

《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就在于他能够让你明白道理,而不至于稀里糊涂的行医。

不好意思,扯远了哈,咱继续谈膏肓。

纵观内经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膏肓并不是“不治之症”的定义词。

《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里,就包括了膏之原和肓之原。所谓原,是指能量源点,通过调节这些原穴,就可以调控整个五脏的状态。

很显然,膏和肓是可以用来调控疾病的穴位,那么膏就肯定不是心尖脂肪这地方,因为这里不能直接着手。

比如,调节膏之原的鸠尾穴,就可以起到调节心肺的作用。

在临床上,我常用鸠尾穴治疗一些心绞痛、呼吸浅短、胸闷、气喘的患者,疗效无不立竿见影。

特别是那些平常感觉吸气只能到胸口处的患者,针刺他们的鸠尾穴之后,患者立刻就感觉呼吸可以深入小腹,神清气爽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说了一句被很多中医人引用过的话:“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确实,若不明白膏肓是什么以及膏肓的功用,在很多脏腑疾病面前,我们将束手无策,也就未得其术了。

所以,如果仅仅把膏当做心尖脂肪,肓当做心脏与隔膜之间的地方,这样来理解膏肓,既经不起推敲,也有些不合道理。

虽然横膈膜属于膏肓,但还不是膏肓的全部。

下面继续分析内经的膏肓。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