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物、情理、技巧”类诗歌鉴赏题复习对策

 江山携手 2018-05-20

综观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范围都锁定在“景物、情理、技巧”这三个方面。从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看,失分特别严重。其原因有三:一是读不懂诗歌;二是不知道怎样抓“景物、情理、技巧”去分析鉴赏;三是不知道怎样答题。结合近年高考试题,谈谈以上三点的应对策略,以达到复习的省时高效。

(一)景物类      诗中之景,即客观景色,诗人通常借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描绘展示出来;诗中之物,即事物、人物,一般说来诗人往往借对人物的描述和对事物的叙述表现出来。
     抓景物的方法:①从词性而言抓名词、形容词;②从表达方式而言抓记叙、描写。因此抓“景物”的对策是:扣住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名词入手以把握诗中的景物,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动静”“远近”这类形容词、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对景物的形象描述。
     鉴赏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四扣四明”。①扣题干,明要求;②扣名词,明景物;③扣动词、形容词,明景物的“形声色味”“动静”“远近”的特点;④扣答题要点,明组织答案的结构(总——分、分——分、分——总)。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延考卷)
                                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首先抓题干的“野、夕”二字,可以明确答题的要求应该从空间(野)和时间(夕)之景入手;其次抓名词“山、气色、墟、烟露、星、云、雀、树”,以明确诗中有哪些景物;再次抓动词、形容词,以明确景物的形态(山中气色满)和动态(墟上生烟露、星出云、雀隐树)以及景物的声音(鸟啾啾)、色彩(星杳杳);扣住题干“野、夕”二字对上面的景物进行分类;最后按先“野”后“夕”的答题顺序和“分——总”的答题结构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点评:①“山中” “墟上”把“野”具体化了;(分1——抓住景物“野”的特点进行鉴赏)②“气色满” “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分2——抓住景物“夕”的特点从形态、动态、声音和色彩进行鉴赏)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总——抓住景物“野、夕”的特点进行概括)

【堂上练习】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答案】

(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堂上练习】(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二)情理类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即诗人的“感情一般都是借助诗中之景物表现的”。而直接表现其感情的词语从词性而言通常是形容词、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从表达方式而言通常是议论、抒情。
    抓情理的方法:①从词性而言抓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②从表达方式而言抓议论、抒情。因此抓“情理”的对策是:扣住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
     鉴赏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三扣三明”。①扣“诗题、诗句、诗注、题干”,明“象”(景物)中之“意”(象征义);②扣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明诗中的情理;③扣试题要求,明组织答案的类别(直接答情理、景物——情理、情理——景物)。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运用“三扣三明”,可知以下要点:从诗题看,写了春日春事;从诗句看,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声音、动态、静态,描绘出春雨丝丝,落花狼藉之形和黄昏冷落之中宿鸟之声,以及人物掩门之行;从诗注看,“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门可罗雀、十分冷落”两个方面道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从题干看,诗中表现了作者情绪。从以上要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据此“由情理到景物”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点评: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抓住情理的要点进行鉴赏)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景物鉴赏一:抓住诗的一、二句景物之形进行分析)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景物鉴赏二:抓住诗的三句和四句景物的形、声、动态进行分析)

【堂上练习】(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三)技巧类
     这实际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和语言”。作为考生,复习时必须弄清以下要点:①情景结合的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乐景写乐情或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或乐情)②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夸张、通感、衬托)③常见的情感术语;(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乐观、豁达;激昂、奔放;恬淡、闲适等)④常用的表达技巧;(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起兴、用典、联想、想象、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照应、动静、铺垫、白描、想像、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意象意境)⑤常用的风格术语。(豪迈激昂、雄浑阔大、气象壮阔、恢宏奔肆;婉约清丽、细腻动人、含蓄有致、明丽清新;沉郁顿挫、雄壮悲慨;活泼生动、幽默诙谐等)
    “技巧”类鉴赏题的命题:从类别上看,可分为描绘景物的技巧、抒发情理的技巧和情理景物结合的技巧三类;从题型上看,可分为“炼字炼句题”和“篇章结构题”两类。
    “炼字炼句题”的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扣上下句、前后词,明情景;②扣本义,明诗中意,尤其是言外之意;③扣修辞格,明作用。 (说明:并非每一题全部包含以上三点,大部分情况,用一两点即可)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试题分析:该题可用第一点,扣前后词,明景物。“蓑”字前面是“白苹红蓼”之景,“映”字的后面是“新绿”之景。诗人扣白苹、蓼、草这三种景物,从“红、白、绿”的颜色上形成对比,描绘出色彩丰富、赏心悦目的美景。
    答案点评:“蓑”字勾连“新绿”,(扣住“蓑”字后面“新绿”一词)“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描绘出“新绿”美景并评价)“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愉悦人心。(扣住“映”字前后的“白苹红蓼”“新绿”,从色彩映衬的角度描绘美景,进行分析评价)
    “篇章结构题”的答题技巧:总说全诗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情理。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

    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写归隐之因,通过春花秋月、杜鹃之啼、秋雁之归,引出人情淡薄、光阴如箭之叹,进而产生归隐之情。二是写归隐后的生活。先从衣(趱入种桑园)、住(茅苫三间厦)、食(秧肥数顷田)三方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再扣住“渊明传”“杜甫篇” 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案点评:从归隐角度看,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总说这首元散曲的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分说第一个层次,触景生情而产生归隐念头)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分说第二个层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描写归隐生活)

【堂上练习】(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参考答案:

(1)、阻隔,隔断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详解精析:(1)题属练字题,从本义引申义,具体与抽象的角度入手,没有难度。

(2)题属于给定手法,让学生鉴赏此种手法的题。应加大对此类题的训练力度,这应成为今后出题的一种趋。一方面大减少了学生猜的可能性,要进行理性分析;加一方面学生可以有的放矢,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这样便由纯粹的考查手法题,转换成了手法与内容同时考查的题。

虚实相生手法是诗歌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理论可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不管怎样,要明确的是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仙府梦境,忆前想后,“代为之思”均属虚写,不能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都是虚写。

本诗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见是写实,思之入梦是写虚;下片中的灯下写信,无人传寄是写实,想雁帮倒忙而时已晚是写虚。均是以虚衬实,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

此外,此诗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在鉴赏下联妙处的时候,不妨开掘其带有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写完信,无人传,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澜明显。不妨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