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 春秋战国史(六)

 恶猪王520 2018-05-20

有人问孟子,张仪这种人算是大丈夫了吧,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说出了他对于大丈夫的定义:“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来,厉不厉害,要看你行的是不是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免于杀伐。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上期写过,秦国在攻击蜀国之后,立了个傀儡,派自己人陈庄做了丞相。可是这个陈庄啊,狼子野心,竟然把蜀国那个傀儡君主杀了,自己当了老大。不过他也只能快活一年,因为在下一年,秦王就派甘茂杀了他。

秦惠王派使者告诉楚怀王,他想用武关换楚国的黔中。武关在今天陕西商洛东南方向,虽是通往南阳的咽喉要道,但是地方不大。而黔中则是楚国一郡,主要是今天湖南湘西一带。以小易大,秦国是真敢说。楚怀王呢,他倒没有拒绝,不过他也不想换,他的意思是,我白送黔中给你,不过前提是得把张仪给我。不得不说楚怀王真是记仇,任性。秦惠王告诉张仪楚怀王这个奇怪的要求,张仪倒很坦然,而且说:“现在秦强楚弱(打了几次,楚国该有点数了),我谅他也不敢把我怎么样,用我一人换这么大块儿地方,真是太划算了。”于是张仪就去了楚国。张仪敢去,当然也不只是觉得这是桩合算的买卖,主要还是有把握。因为张仪认识楚国的宠臣靳尚,这个靳尚又服侍楚怀王的宠姬郑袖,所以张仪以为只要有这俩人在,出入楚国就如无人之境。果不其然,张仪先贿赂了靳尚,靳尚找到了郑袖,对她说:“张仪可是秦王最宠信的大臣,万一张仪被囚,秦王肯定会割地献美女赎他,一旦有了一堆美女怀王自然就不理你了。”这个靳尚真可谓是妇女之友,对郑袖的心理把握得太到位了。于是,郑袖又跑去给楚怀王吹枕边风。楚怀王可吃不准郑袖这一套,几番攻击下来,怀王就沦陷了。不仅放了张仪,还设宴款待!不得不说这个楚怀王真是脑子瓦特了。楚国这是一来一去,白丢了黔中之地。

所以,如果身边有小人,你是很难独善其身的,但是这是小人的锅吗?楚怀王身边不是没有贤臣。前面说的陈轸,那是足智多谋又有远见。还有我们的屈原大大,屈大大可是楚国王室,“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怀王也没有听屈原的意见(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缅怀并感谢屈大大,有些人死了,精神永存,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三天假)。可惜,这些贤能并不能得到重用。楚怀王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固然不是说不好,但是你作为一国之君,太任性就未免有些可笑。

张仪跟楚怀王说了秦楚交好的道理,就去了韩国游说。苏秦当年也去过韩国,不过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苏秦张仪的说辞有何不同。苏秦一般上来先夸你一番,让你觉得你是有信心跟秦抗衡的,但是,你还得跟别人一起,这样就有实力去对付秦国了。而张仪上来就贬你一顿,让你觉得跟秦对抗简直自不量力,但是,你还是有能力当秦国的马仔。比如,苏秦夸韩国,就从地域面积上说韩地方千里如何如何,而张仪就会抓住地形的缺陷说韩地穷山恶水。现在苏秦死了,张仪挨个又把韩、齐、赵、燕都游说了一通。这些国家真如孔夫子所言,“风行草偃”

张仪在搞定燕国之后就返程回国,走在半路上,就听到了秦惠王薨其子武王立的消息。这个武王,当太子的时候就很不爽张仪,所以张仪肯定没以前如意了。但是,等待张仪的会不会是商鞅一样的下场呢?答案是,不会的。商鞅不只是让太子不爽,而且是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以人人得而诛之。张仪只是一个外交家,最多是个战略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可是,老板换了,肯定不如以前了。

周赧王五年(前310年),张仪回到秦国,面见新老板秦武王。张仪自知秦国是待不下去了,这么多人为了拍武王马屁总会找他的麻烦。于是,张仪就自动跟秦武王讲 ,说齐王很恨他,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就会攻魏,秦也能趁机捞点好处。秦武王一看张仪说的倒是挺在理,就放他走了。我们也不知道张仪心里怎么想的,可是能明哲保身,就不得不说此人是真的厉害。张仪去了魏,齐果然来攻打,魏王就慌了。张仪就自告奋勇去游说齐师,也算是投名状了。张仪跟齐师说,自己来魏,其实是秦王的计谋,以便两国相争,秦取渔利。齐师听了后,果然罢兵还师。

在魏国待了一年,这个在刀光剑影的战国能够靠三寸不烂之舌横行天下的天才,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战国时期这种谋士很多,苏秦张仪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最有名的。有人问孟子,张仪这种人算是大丈夫了吧,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说出了他对于大丈夫的定义:“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来,厉不厉害,要看你行的是不是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免于杀伐。张仪苏秦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而孟子的想法虽然宽厚仁义,但是在那个时代,就像是囚徒困境,你不强兵别人强兵你就会受到威胁,这是整个战国时代的恶性循环。

周赧王八年(前307)。先说一个小常识,就是古人的名字。一般贵族不仅有姓而且有氏,但是一般不会姓名连叫,虽然说到后来姓氏合一,没有这个区别了。但如果你直接将古人的姓名合读,就会闹笑话。比如周公旦,姓姬,就不能叫姬旦。同理,召公名奭(读作“史”),姬姓,如果你姓名连读就很难听。秦武王是嬴姓赵氏,名荡,你可以叫他秦荡或者赵荡,但是不能乱叫。他的谥号是武,表明了这个人的特色。这个人尚武,可是尚的是匹夫之勇——喜欢跟宠臣一起比谁力气大,而这些个宠臣都是因为力气大才得以升官。周赧王八年的八月,秦武王又一次跟这几个宠臣一起扛鼎,比力气,结果呢,秦武王因为用力过猛,断绝气脉而亡。秦武王死得太早,且膝下无子,秦国只能把秦武王在燕国当人质的异母弟弟迎回来立为国君,这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叫芈八子,八子是王后的等级之一,就是孙俪演的那个电视剧《芈月传》的主角。

在同一年,赵国的赵武灵王做了一个决定:改穿胡服。那会儿潮流没有固定的明星引领,基本上国君或王公大臣的服饰就是最前卫的了。结果此举引来纷纷议论,不满之声此起彼伏。按说不就是改变一下服装潮流吗,会有这么大反应?现在的人可能想不到,因为我们现在的流行一茬接一茬,目不暇接。可是那会儿,华夏文明有很强的自豪感,所以怎么能穿胡人的衣服。连公子成也称疾不上朝。赵武灵王深知,上行下效,所以必须让这些王公大臣穿胡服。于是,赵武灵王传公子成谈话,公子成的说辞还是那一套,意思就是我们的衣冠服饰都是先贤制定的,蛮夷尚且效仿,我们怎么还能反过来学蛮夷?赵武灵王跟公子成讲了自己的想法。传统服饰虽然好,但是不方便,宽袍大袖,街上都不需要清洁工,男女都是穿裙子,这多麻烦,尤其是你跟胡人作战,人家都是骑马的,别的不说就是骑马都不便。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在列国中求得生存,所以必须改风易俗。公子成也不是不明事理,一听也是,于是就带头穿胡服,渐渐地,大家也就接受了。后来,赵武灵王又叫大家向胡人学习骑射。这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就是有名的“胡服骑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