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文字稿)

 江山携手 2018-05-20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苏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有机会和各位同行交流新课程下有关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十分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