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只破盆为什么堪称国宝?|满城汉墓8

 年年有大鱼 2018-05-20

乍一看金灿灿,这个盆其实是青铜做的,青铜器没氧化的时候就是金色的。

它确实破了,而且破得很明显,总共两个补丁,一个在口沿:

另一个也很明显,在盆底:

有人说,这是文保人员修复的吗?

就这种手艺,不要说没资格在故宫修文物,县里文管所也不会请你去的。

这只其貌不扬的青铜盆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一座汉代诸侯王墓,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墓实在太豪华,考古队挖到手软,挖出几千件珍贵文物,比如我国发现的第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河北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可是在金缕玉衣面前,青铜破盆竟然毫无惧色!

出土后,破盆不仅入选进京名单,划拨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而且在国博最重要的《古代中国》展厅里抢到了独立展柜!

“独立展柜”是一种什么待遇?就是睡单间啊!

《古代中国》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汇聚一级文物500多件,件件是国宝。可展厅里的独立展柜只有200多个!居然一半精英只能挤通铺!

然而,刘胜家的破盆完全不用操心,依然分到了单人间。

凭什么?就凭人家有文化——人家脸上带字:

青铜盆的口沿上刻了两个字:医工。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就出现了“医工”一词,意思是“医生”。也就是说,这个盆是医生用的,是一件医疗器具。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自铭为医用的器具——书上的话就是拗口,简单讲,就是最早的“自称”为医疗器具的医疗器具。

(友情出演:玉熊,商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藏)

有人说,这不就跟唱歌的人在脑门上注明“我是歌手”一样吗?有什么意义!

意义可大了。

中医历史悠久,据说神农氏炎帝就用草药给人治病。可证据呢?即使考古队挖出炎帝时代的“砂锅”,你如何证明它是用来煎药的,不是用来煮粥的?所以,“医工”二字非常珍贵,它标明了这件青铜盆的用途,为我们探究中国医学史的源头提供了重要标尺。

不过,这只破盆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它背后的科研价值,而恰恰是残破本身。

残破不仅仅是物件的折损,它更是一种使用痕迹,代表了我们今时今日(语速减慢)仍然能够感受到的(停顿)那股浓烈的(停顿)生活气息。

(友情出演:彩绘陶女俑,元代,河南焦作市博物馆藏)

你觉得它是怎么破的?

有人觉得盆底有个补丁,说明盆底经常受力,古代医生应该拿它揉搓药团。

还有人观察非常仔细,发现盆的外壁有一道明显的水线:

水线下方的铜色比较暗淡,似乎附着了一层东西,可能是长期浸泡在液体里的缘故,所以铜盆应该是蒸药用的。本着药品与食品分开的原则,王府的医生特意在铜盆口沿刻上“医工”二字,以免厨师拿错。

不管用来揉搓药团,还是隔水蒸药,这只破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2000年前的生活状态。

透过粗糙的补丁和清晰的水线,我们仿佛看到汉代医生忙里忙外的身影,看着他们殚精竭虑炮制中药,但依然无力回天,只能目送王爷驾鹤西去。

(友情出演:彩绘陶女俑,西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山靖王刘胜恐怕是个重视医术的人,因为他墓里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医疗器具,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比如,用来捣药的青铜杵(音楚):

(就连小小的药杵,王府也和普通人家不同,竟然两端鎏金,中间铸出繁密的花纹。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给危重病人喂药用的灌药器:

(如果病人昏迷不醒,可以用灌药器从口鼻喂药。王府的灌药器是银质的,又与旁人不同。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从石器时代用到今天的万能医具——砭石(砭音边):

(砭石用途广泛,可以按摩、熨烫穴位,今天的刮痧石也算它的后代。王爷家的两枚砭石用水晶制成,有刃,可能用来切口排脓。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还有汉代的青铜手术刀:

(青铜手术刀,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汉代有手术刀?!不要大惊小怪,汉朝人没本事做大手术,但取个箭头、除个溃疡、切个痔疮都没问题。

还有一套文物不能错过,那就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

(金银医针,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9枚医针,其中金针4枚、银针5枚,每根长五六厘米,不太显眼,所以现场发掘一度漏掉了,考古队员事后筛了一遍土,这才发现。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书里已经详细介绍了针灸之法。刘胜生活在西汉早期,距离战国不远,所以这几根医针对于研究早期医学意义重大,极其珍贵。

尤其9根针里的4根金针保存完好,品相绝佳:

就算普通人也能看出4根针的不同,长短和粗细都略有差别,其他方面就差不多了,估计都能往胳臂上扎。

所以还是要佩服专家。

专家居然发现4根金针的用途截然不同!体现区别的不是长短粗细,而是细小的针尖——这眼神也太好了吧!

来,练习眼力的时候到了。

第一根金针的针尖是三棱形,相当锋利,可能用来放血。专家翻开《黄帝内经》,发现果然有一种“刃三隅”的医针,学名叫锋针:

有两根金针的针尖相似,又细又利,“如蚊虻喙”,《黄帝内经》称为毫针,用来扎入皮肤,停留体表:

毫针代表了我们今天最熟悉的用针方式:

(现代毫针)

剩下一根金针略钝,但是钝得不厉害,有“黍粟之锐”,如同米粒的粒尖,称为鍉针(鍉音堤),用来按压穴位:

除4根金针外,另外5根银针都有残损,其中一根针尖完好,几乎是圆的,属于按摩肌肉的圆针:

看花眼了吧!这还不是中国医针的全部噢!

中山靖王墓出土了4种医针,都能与《黄帝内经》相互印证,非常难得。《黄帝内经》记载了多少种医针呢?多达9种,合称“九针”!有没有独门暗器的感觉!希望考古学家尽快集齐九针,召唤神龙!

最后布置一道填空题,下周一交给课代表:

今天的古代医学课就讲完了。下课!

【小链接】除了“医工”青铜盆,本文介绍的绝大多数文物陈列在河北博物院《满城汉墓》展,“医工”青铜盆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的秦汉部分。

本来说好了今天要给“满城汉墓系列”结个尾,没想到小拙先生写文写高了,决定多写一篇。所以,下篇文章才是跟靖王说再见的时候——说好不哭噢!

文/博小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