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噶尔丹的败亡和清朝统—漠西蒙古(5)

 墨香笙樵 2018-05-21
1753年(乾隆十八年),阿睦尔撒纳公开向达瓦齐提出要求与他划分厄鲁特诸部,遭拒绝后,即掠夺伊犁北部鄂毕特鄂托克3000户。达瓦齐曾多次出兵征讨阿睦尔撒纳皆为所败。 


    1754年(乾隆十九年),达瓦齐亲率兵马3万直至额尔齐斯河,继续进行征伐,阿睦尔撤纳不敌,陷于绝境,被迫投向清朝。


    准噶尔统治集团的内讧和残暴统治,使西域人民遭受很大苦难,牲畜大量死亡,土地牧场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牧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片凄惨景象。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纷纷进行反抗,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鲁特部众离开了准噶尔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750年(乾隆十五年),准噶尔宰桑萨喇尔反对达瓦齐,率部众千余户内附;1753年(乾隆十八年),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部众3100多户,15000余人内附, 同年八月,辉特部阿睦尔撤纳和其它宰桑、台吉,“挈数万众屯内汛”。


    当时全国形势已趋统一,只有西北地区还在准噶尔贵族的统治和扰乱之中,各民族人民都希望全国能够迅速统一起来,实现和平安定的局面,清朝政府为顺应这种要求和历史的发展,一直为统一西北作积极准备。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内附,使清朝得知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清政府认识到,准噶尔统治势力不消除,西北和北部蒙古族地区一日不得安宁,国家的统一也无法实现,故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清政府采纳阿睦尔撒纳建议,决定在第二年牧区青草缺乏时进军。 


    1755年 (乾隆二十年)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北路军由乌里雅苏台、西路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两路拥军5万,马14万匹,声势浩大。由于厄鲁特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早就深恶痛绝,希望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和安定的局面,也由于清朝政府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 。内附的准噶尔将领也从军效力,协同作战,出现不少动人事迹。如同年五月,夜袭格登山,以准噶尔喀喇巴图鲁阿玉锡为首的25个勇士打得达瓦齐1万人仓惶逃遁,俘虏7000人凯旋而归,得到清政府的嘉奖。达瓦齐仅带亲信70余人逃往天山以南,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获送交清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