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噶尔丹的败亡和清朝统—漠西蒙古(6)

 墨香笙樵 2018-05-21
清朝政府顺利统一西北后,论功封赏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萨喇尔为一等超勇公,霍吉斯为郡王。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厄鲁特蒙古采取“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以防厄鲁特统治势力东山再起,乃封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但阿睦尔撤纳并不满足于这种安排,其为人“狠戾险阻”,野心勃勃,早就觊觎准噶尔汗位,尽管清朝封其为双亲王,权势倍增,但他欲壑难填,分裂割据的野心日益暴露。1755年夏,他唆使同党袭击清军台站哨所,围攻驻军将领,占据伊犁,树起叛旗,使西北已经统一的形势又遭破坏。 


    阿睦尔撒纳叛清后,清政府一方面重新策封厄鲁特四部汗位,另方面兵分两路,向阿睦尔撒纳发起进攻,迫使他东奔西窜,无法立足,败逃哈萨克地区。他为取得沙俄支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要求沙俄出兵保护和进攻清军,为其网罗残余势力,承认其为准噶尔总汗。沙皇和殖民当局也为其出谋划策,要他加入俄国国籍,保证支持他当准噶尔总汗。清政府对他的政治野心早有所察觉和防范,一方面对其后台沙俄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另方面,又果断地进行严厉的军事征伐。
 

    由于阿睦尔撒纳掀起的叛乱,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准噶尔地区重新陷入“内乱频仍”、“群遭涂炭”的境地,因而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反对,同时也引起准噶尔许多上层贵族的不满和抵制,而处于众叛亲离,极端孤立的境地。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七月,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地区,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责追捕下,只身带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区谢米巴拉丁斯克要塞,于九月得痘身亡。
 

    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至乾隆出兵擒获达瓦齐统一西北及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前后共达70年。在客观上,不仅安定了社会秩序,而且避免蒙古分裂的危险,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势力,捍卫了祖国的边疆,促进各民族大家庭的巩固和发展。当时参加斗争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蒙、汉、满、锡伯、达斡尔、维吾尔等各民族人民,他们跋山涉水,横渡沙漠,战胜严寒酷暑,历尽艰难困苦,英勇战斗,为统一祖国西北边疆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蒙古族人民积极支持了清政府统一西北的斗争,他们之中很多人还参加清军戍边,在保卫和开拓祖国西北边疆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