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艺往事”映照中国百年话剧史

 耽读斋 2018-05-21

“人艺往事”映照中国百年话剧史

主笔温星 春城晚报·悦读周刊

[转载]“人艺往事”映照中国百年话剧史

 《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

作者:方子春、宋苗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年4月第一版, 定价88.00


  由两位“人艺子弟”历时十年撰写的《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一书,5月6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邀请系出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罗锦鳞、濮存昕等到现场,畅谈中国话剧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6年艺术历程。包括他们在内,本书讲述了人艺创始人焦菊隐、欧阳山尊及冯远征、梁冠华等总共40余位人艺大腕的故事,中国话剧一个多世纪的沧桑与辉煌尽在其中。 

  1907年,李叔同等人发起成立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黑奴吁天录》,拉开中国话剧大幕。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首任院长,《龙须沟》《茶馆》《雷雨》《日出》《关汉卿》等诸多话剧史上最经典的作品,皆出自人艺舞台。这部《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作者方子春、宋苗皆成长于人艺大院,数十年来,对前辈们沉浸一生的这个舞台保持着最贴近的观察与体悟,为纪念艺术家们的才情与执着,为见证话剧史的发展与变迁,于是,便有了这样一部作品。

  何谓“一棵菜”?这个戏剧术语,已然成为人艺的精神象征。书中,作者借焦菊隐之口阐述,是指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像菜心、菜叶、菜帮一样围绕艺术这个“菜根”,严密配合演好一台戏。尽管两位作者并非人艺演员,但也长期从事戏剧及相关工作,叔伯先辈以及人艺第二代艺术家们的做人风范与艺术追求,对他们形成了耳濡目染却又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中国艺术界乃至影视圈,“人艺子弟”向来被视为低调、务实、严谨的标签,虽然也有部分从话剧跨界到了影视,如濮存昕、冯远征、梁冠华等,但其“奢华却内敛”的艺术底色不变。

  如《冯远征:演员的品格》一文中便披露,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的露特·梅尔辛教授,曾三次邀请被称为85班“人艺五虎”之一的冯远征去德国留学,由于人艺情结深重,他三度拒绝。第四次时,教授连同他女友一起邀请,并承诺在德国为他们举行婚礼。但世事难料,冯远征不久便遭遇情变,这才决定去留学散心。1991年回国后,他依然回到人艺,默默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话剧艺术。直到十余年后,凭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电视演员。

  书中,方子春也写到了自己早逝的父亲方琯德。他是人艺第一代人,一直任演员队长。他们一家子来自安徽桐城。借此,作者纠正外界的一个看法,“人们一直以为北京人艺都是北京人,错!人艺很少有真正的北京人,因为人艺是由几个文艺团体在52年合并而成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演员放弃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天南地北的口音统一表演风格,努力学习北京话。”正是这份凝聚力和包容性,才成就了后来人艺的辉煌。

  方子春告诉记者,她近十年的探访与写作不仅是对人艺历史的记录,对中国话剧的梳理,也是对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有恩于自己的前辈们的感恩。如,焦菊隐(1905-1975)伯伯就曾在她年少时手把手地教她演员的基本功,为她后来的演艺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濮存昕与方子春同岁,双方的父亲皆是人艺艺术委员会成员。在为发小新书作序时,濮存昕感慨“我们敬仰爱戴的这些老艺术多已不在了”,因此,“子春把对他们的采访以及自己多年的回忆,感慨一并成册,奉于读者面前”是一件极其难得和有意义的事情。

[转载]“人艺往事”映照中国百年话剧史

2018年5月10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