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四道——理、象、数、占

 秦岭之尖 2018-05-22


《易经》的核心要素是“理、象、数、占 ”,常称“易学四道”。



【理】


  • 先有“道”,后有“理”


  • “道”是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内在发展规律。


  • 人生在世必须努力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且进一步运用这些规律来立身处世,这就是“理”。


  • 如有人能自觉按照事物的“道理”去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是有所“得”,也称有“德”。“德高”就受到大众的敬佩,称“德高望重”。


  • 《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强调“道”是在不断变化的。


    例如:养生也有“道”;“养生之道——平衡之道”,但这种“平衡”不是一经建立就一劳永逸的“静态平衡”,而是随时随地要发生变化而必须学会自我调适的“动态平衡”。虽非冰隅发明,却已把冰隅之见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格言小辞典》)。


  •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化有没有规律可以掌握?《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原来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组成。他们对立统一而又相互交易而发生变化——把这种变化用一个字来表示就叫——“易”


  • “易”有四解:

        简易。《易传·系辞上十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和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


        变易(交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与阳对立统一而相辅相成。但一切常态和稳定都是“相对的”。因为“阴”与“阳”在不断地“交易”,不断地在“交易”中发生变化,然后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学《周易》而忘记时代的“变易”就会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后再也钻不出来。


        反易。万事万物都可一分为二,但又是对立的统一。古人在生活中发现了无数的“反易”现象。在《周易》中即提到了“天地”、“日月”、“昼夜”、“幽明”、“男女”、“奇偶”、“虚实”、“动静”、“方圆”、“生死”、“贵贱”、“君子与小人”等。阴阳之物是会经常打交道而进行易换的,人们称之为“交易”。《周易·易经》中的“爻”即相交或相薄(接近、接触、战斗)的形象化表示。“交易”也可与“反易”相结合。高明的政治家,常常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古圣先贤认为“君子”若想改变“小人”,就要多接触“小人”;许多教育家认为逆境、困境,容易磨炼人才;许多家长认识到,对子女“严是爱、宠是害”;鲁迅先生说过,黄莺儿太舒服了就唱不出动听的歌……《周易·易传》中则多次提到“刚柔相济”、“情伪相感”、“阴阳相薄”,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宇宙万物互相联系、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辩证法。


        不易。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可循。“易学”中宣扬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一种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理。不仅古今不变,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


        总之,能把这些道理讲透的书就是——《易经》。


  • 这些道理既包含自然哲学,也包含社会人生哲学。《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有“卦辞、爻辞”,本是古人用来占筮(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的样板;但到了战国时期《易传》问世,开始把《易经》从“神学范畴”拉到“哲学范畴”,主要是谈“社会人生哲学”。 与以后种种谈社会人生哲学著作的最大不同——并非单刀直入直接谈社会人生,而是针对古人定的64个不同卦象,充分发掘其中的象征意义来启发、指导人生,是有别于世界上各种哲学流派而自成一套哲学体系——易学


  • 几千年来,《易经》一直被中国人当文化哲学的经典著作,并作为“众经之首”来研读的。庄子论“六经”时曾强调:“《诗》以道志”(文学性质),“《书》以道事”(历史性质),“《礼》以道行”(道德性质),“《乐》以道和”(艺术性质),“《春秋》道名分”(政治性质),“《易》道阴阳”(哲学性质)。


  • 事实上,不仅《易》为众经之首,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流行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易》道阴阳”的哲理基础,且早就闻名遐迩走向世界。19世纪的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二 易经哲学》)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则定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中国《易经》与印度《吠陀经》及西方《圣经》并称世界三大经典。而现代欧州哲学权威C·G·捷恩在为英文版《易经》写序时却说:“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 如果说《易传》的文字主要是孔子的杰作,那么孔子就是如何解读《易经》的最大权威,也是宣传“易理”的最大推手。以后历朝历代的众多“易学家”,无论其高论如何“与众不同”,都是在《易传》定的框框里转。各种流派与其说是对《易经》有不同解读,不如说是对《易传》有不同理解。所以要读《易经》必须同时读《易传》;否定了《易传》就无法真正读懂《易经》。否定《易经》就同时否定了作《易传》的孔子,否定了孔子就同时否定了《易经》的存在意义。凡是研究《易经》的人都无法绕开《易传》而另砌炉灶,也的确有人企图独辟蹊径,抛开《易传》另搞一套《易经》的解读,即使做到能前后一致而自圆其说,但终究缺乏说服力。无非是“哗众取宠”。


 


【象、数、占】


        象:是指万物都有形象,万事都有现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到事物的形象和现象后会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启发,于是这些“象”就成了一种“征”或“兆”。所以在“象”的后面还有很多学问。


        数:是事物呈现出现象的数学表征。也是古人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一种方式。因此,当古人在天地万物中概括出八大现象“卦(同挂)”出来供大家研究时,每个“象”都定了个“数”。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致在《易经》中一直是“象不离数,数不离象”“象即是数,数即是象”,成为占卜预测的必要因素。


        占:就是“占卜”,是古人创造发明的预测方术。《周礼·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筮更(国家迁都事),二曰筮咸(国家有所兴作,是否顺乎民心?),三曰筮式(国家新订法规,是否恰当?),四曰筮目(国家事务众多,何者为要?),五曰筮易(民众有不高兴的事,要不要改变?),六曰筮比(是否能和邻国亲和?),七曰筮祠(何时兴牲?即大规模养殖牲畜),八曰筮参(关于驾车出行之事。“参”同“骖cān”),九曰筮环(关于用兵之事),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先用蓍草预测称“筮”,后用龟甲烧灼看裂纹称“卜”。古人预测有三兆、三易、三梦之法:三兆为《玉兆》、《瓦兆》、《原兆》;三易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梦为《致梦》、《简梦》、《咸陟zhì》。在兆、易、梦三法之中,尤以龟卜与蓍筮为主。依礼,凡大事,则卜、筮均行,且卜用三兆,筮用三易。在春秋之前,龟卜重于蓍筮,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为轻,卜为重,若筮吉则卜,若筮不吉则不卜,也有筮、卜相逆的情况。春秋之后,虽仍卜、筮并用,但先卜后筮,乃至徒筮不卜的例子增多。依礼,天子重卜而不徒筮,诸侯可以徒筮而不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筮人春正月选择蓍草。凡占筮国事负责供给蓍草。)


        从最古老的用蓍草开始,到现在许多易学家用年月日时起卦、用姓氏笔画数起卦、用金钱起课等占卜,最后都落实到64卦卦象的解读。因此,“理、象、数、占”是密不可分的。


        自有《易经》问世,即有不少人潜心钻研。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云:“《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


        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成“两派”“十宗”。所谓“两派”指“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两大流派。“道家易学”侧重于“象、数”的研究运用;而“儒家易学”侧重于以儒“理”来说《易》,人们也称他们为“理学家”。所谓“十宗”指:① 占卜;② 灾祥;③ 谶纬;④ 老庄;⑤ 儒理;⑥ 史事;⑦ 医药;⑧丹道;⑨ 堪舆;⑩ 星相。


        以“象、数”为主的“道家易学”兴于汉初,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达到高峰。宋人陈抟三传弟子邵雍精于易数,著《皇极经世》,制“实用八卦图”后,运用《周易》的理、象、数相结合搞预测的风气更盛。八卦中研究的自然现象都成了社会现象人生现象的一种象征。后世人用“八卦”算命皆奉邵雍为鼻祖。

 

        以儒理说“易”的“儒家易学”,起兴于汉末,至宋代崛起后竟成学术专制,而把原来盛行于世的“道家易学”打入江湖术士方伎之流。南宋之朱熹著《周易本义》时,仍沿邵说,而程颐作《易传》时已一本于“理”。到明代王守仁(阳明先生)在阳明洞讲学,到清初王夫子(船山)著《周易外传》,“儒家学派”历经五百年而未衰。而“道家学派”则纷纷流落江湖。


        今天看来,以“理”说“易”,偏重哲理;以“象、数”研究运用“易”义则偏重实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完整地体现《易经》的奥妙。故应更重视邵雍的研究成果。

 

        从古以来的各种“物占”、“相术”、“测字”、“子平术”、“大六壬”、“小六壬”、“奇门遁甲”、铁板神数、紫薇斗数、梅花易数……等等都是古人搞预测的各种方术,虽然不一定涉及64卦,但其神秘的预测过程与 易卜有一种无形的内在联系,都可以归入广泛的“易学”。


        “象、数、占”都有一定的技术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也应如《内经》所说,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肯花点苦功是可以学会的。问题是,在社会上有不少人以此为业,因此有意保守,秘不外传,致使许多有心人自学钻研而缺乏高人指点,难以入门!可是“象、数、占”终究是属于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一旦掌握就没有大的变化(除非又有人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神秘的预测方术),真正有变化的是思想层面上的“理”。以前的众多“易学”流派的“分歧”或者说“特色”都是表现在“易理”的不同阐述和阐发上。


        最令人费解的并非《易经》中讲的阴阳哲学,而是:第一,用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象征社会人生中的吉凶祸福,是否靠谱?第二,那些占卜的方式方法,是谁发明的?既然没有“科学依据”,我们凭什么信而不疑?


        这两点是迄今为止没有人能说清楚而言之成理的。因为从小到大,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都没有人教过你如何抛开原有的思维定式去作合理的推想。黑格尔已经掌握了“易卜”的特点,但他只是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很有智慧,而从他固有的逻辑推理来看,中国的“易卜”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要黑格尔抛弃他原有的思维习惯来接受与众不同的中国阴阳哲学仍然很难。



【易经与科学】

        

        冰隅认为“科学”二字应包含四方面内容:


        一是“科学精神”——追求真理

        二是“科学态度”——实事求是

        三是“科学方法”——实践检验

        四是“科学知识”——与时俱进


        在研读《易经》的历史过程中,“两汉经学”以训诂考证,字句解释为主;“宋明理学”以阐发义理为主。我们现在的普通百姓读《易经》应侧重那一方面?


        在字句解释上应充分信任和利用古人训诂考证的成果,不必再大动干戈,“我注六经”“皓首穷经”;既不要望文生义,穿凿附会;也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别出心裁。只须在众多现成的注释本中整理出最靠谱的解读即可。


        在阐发义理上学习古人“六经注我”的精神,努力“古为今用”,利用易经的卦辞、爻辞,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讨,加以引申、发挥,针砭时弊,指导人生。


        在运用各种占卜方式预测现代世界的风云变化和社会人事时,与其在企图破译其“无科学依据”的“神秘性”上浪费精力,不如多多在实践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保持其切实的运用价值。


        21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在兴起“文化复兴”的高潮。虽然自己不配做“社会弄潮儿”,但也希望不要成为“时代落伍者”——这也正是冰隅年逾古稀仍乐此不疲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