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航“史诗级迫降”: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滕训超 2018-05-22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一)

     5月14日,由重庆飞往拉萨的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突然脱落,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驾驶舱的控制台被生生拔起,客舱氧气面罩掉落,乘客们惊慌、害怕,有人开始哭泣。

      当时飞机正在9000m的高空飞行,室外气温接近零下40℃,飞行速度是每小时830公里。事情发生的毫无征兆,机长刘传健迅速戴上氧气面罩,下降飞机的高度,并用被冻僵的手艰难地发出“7700”紧急代码。

      随后掉头,将飞机由32000英尺下降到24000英尺,飞出高原地区后又将飞机由24000英尺下降到10000英尺。

     成都区域空管部门接到3U8633求救信号后,立即为3U8633开启了绿色通道,但飞机很快失联。

      在无法得知各种飞行数据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依靠几十年的驾驶经验判断航线和方向,“徒手”开飞机。最后收到信号指引,飞机安全着陆。

(二)

     人们用“世界级迫降”、“史诗级迫降”、“奇迹”等词来表达对机组人员的敬意。

      记者问机长刘传健:“返航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

      刘传健回答:“当时只想能不能把飞机安全操作下去,无法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为避免整个机组进一步受到伤害,要先减速迫降,而紧急高度下降噪音极大,自动设备不能提供帮助。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我当时的身体应该是发出了非常大的抖动。” 

               (副驾驶的衣服在空中被冷风撕成这样)

      记者问:“在无法得知飞行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方向、航向,返航机场的位置等等?”

      刘传健回答:“这条航线我飞了100次,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从这两个回答可以看出,此次迫降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刘传健把自己的这一“壮举”归功于“熟悉航线”。

     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突遇险情处理镇定果断,面对鲜花和掌声依然淡定从容,从这位机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股强大的“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三)

     《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谢安)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一个“小儿辈遂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静气,体现的是一种境界、心性。

     看武侠小说,两位高手过招,一见面就咋咋呼呼、蛮拼蛮打的人,一定不是厉害角色。厉害角色一般都稳中有静,静中思动,耐心寻找对手的破绽,以便一击而中、一击而倒。

(四)

     那么,该如何培养心中的静气? 

    清代著名政治家曾国藩,每天一定会拿出部分时间来静坐,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曾国潘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无定向之苦。朱熹曾说:“心不定则内必纷扰。”曾国藩从中悟到“心不定,不能用功”。
     而梁启超更是每天都要静坐一两个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 
      现在很多成功的商业大佬,如马云、张朝阳、乔布斯等,都很喜欢静坐(打坐)。南怀瑾先生也曾说:打坐的目的不是坐,而是静。
      静坐是最好的休息,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心静。
      心中有“静气”的人,不会因外物而乱了本心,遇大事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