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浴佛节与静安寺庙会

 好办法 2018-05-22


明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

说起来,老上海浴佛节是老闹猛的,因为有一年一度的静安寺庙会。

庙会不但有集市,还有水陆道场,游行队伍从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一直排到华山路。


我有幸赶上了一个尾巴,因为静安寺庙会到1963年就停办了。

那时候小学生只上半天课,下午则到同学家里“开小组”,即五六个小朋友一起做功课。

老师偶而会来“值差”(即抽查),但一学期也难得一次。

那天当然就不“开小组”了,吃过中饭就往静安寺跑。

我们都住在淮海中路常熟路附近,学校就在宝庆路3号,原来是沪上颜料大王周宗良的花园洋房的一只角。


从常熟路朝北,用不了5分钟,就可以跑到延安路。而还没穿过延安路,就已经看得到静安寺庙会的热闹了。

只见北面的华山路上,两边都是一溜的摊位。

天气好像已经是五月中下旬,摊主们一律用竹竿挑起一块方方的白帆布来遮阳。

白帆布凉蓬可是当年的流行,一眼望去,煞是好看。

由于上街沿要留给沿马路住户行走,所以摊位都摆在下街沿,那时候的华山路本来就窄,还不到十米宽,因此马路当中都是人,非侧身不能过。

我们小孩子只好钻大人们的胳肢窝前行,狐臭弥漫,酸汗纷飞,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庙会里什么都有卖,农副产品、土特产、小吃、还有工厂里出来的家用杂物的次品、等外品。

可惜我们还处于像罗大佑所唱的那样的“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的童年。

但到了庙会,什么也不买,又好像会留下终身遗憾,于是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四五个人凑出了7分钱,买了10支不带橡皮头的中华铅笔。

当然也是等外品,正规文具店要卖2分钱一支。


没钱也有没钱的好处,不好意思老站着看,那就到处钻,到处跑。

先挤到静安寺对面在马路中间的“天下第六泉”,仰天看看那支华表,再费尽吃奶的力气挤到那汉白玉的栏杆边上(栏杆边永远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热闹的人),往下看那只传说中的千年老乌龟,都说那支华表是它驮着的。

当然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见黑黝黝的水面上的反光。

看到了还不满足,还要扔块小石头下去听听响声,以证明下面确实有泉水。


然后,从静安寺的东面(即今久光百货西边)的庙弄里穿过去。

庙弄里也摆满了摊位,而且原来的庙弄是曲曲弯弯的,不像现在这样“一抹直”。

穿到愚园路,胶州路口也全是摊位,从路口往西,那密密麻麻的摊位一直铺展到百乐门后面。

从万航渡路进去,里面也是曲曲弯弯,熙熙攘攘,据说人称“西庙弄”,一直连到现在的愚园支路乌鲁木齐北路。

那是我所见过的上海最热闹的庙会,简直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


忽然,人群骚动起来,大呼“来了来了”。

我们赶紧朝“老街”(即今南京西路华山路口)挤过去,只见游行队伍从梵皇渡方向缓缓走来。

耳边听见一旁的大人在说,这可是水陆道场啊。我们也不懂。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最前面的都是十几个壮汉用粗大的木杠抬起的轿板,轿板上站着化了妆穿戴着各色行头的人,听说开路的是几大护法,后面才是菩萨。

细节我早已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那护法真的将烧红的铁钩往自己的胳膊上扎去,脸不变色心不跳。

钩子下还吊着很重的东西,吓得我们赶紧捂住眼睛,不敢看下去,更不敢去追究那是戏法,还是真功。

至今想起来,依然如梦如幻,不敢确定那是真的。

整个庙会,东到常德路,西至乌鲁木齐北路,南接延安路,北到胶州路,总有上千个摊位。

那种闹猛,久久无法忘怀。


查资料,静安寺门前的路最早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的,起名“涌泉路”(与泉眼有关),亦称静安寺路。

清光绪七年(1881年),静安寺修复。

从那年起,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就有庙会,总共延续了83年。


三年后,文革起。那年八月,静安寺门口的华表被扳倒,泉眼被填。

我听说后,挑了一个晚上特地跑去看,亲眼看见那华表横躺在静安公园门口的上下街沿之间,还没来得及运走。

汉白玉栏杆犹在,但泉眼里已经横七竖八的被扔满了杂物,再也看不到泉水的反光了,哪怕是黑黝黝的。

庙弄好像一直保留到新千年前后,终于也被拆得无影无踪。


如今的浴佛节,人们只好上网,抢在十秒钟内点击某些人上传的佛像,以掩饰内心的惶恐。

好可怜。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