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谋反”的淮南王

 振王府图书馆 2018-05-22

一场谋反案

汉武帝元狩元年(BC.122),淮南王刘安因被告谋反而畏罪自杀。

 

据说,早在建元六年(BC.135)刘安就有谋逆之心。这一年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天象:“彗星竟天”,彗星的尾巴拖得老长,划破整个天空。中国古人相信,异常天象是异常人事的先兆。


于是就有人对淮南王刘安说,当年七国之乱之前,彗星尾巴才数尺长,已经流血千里了,你看现在这彗星尾巴拖的,不知是当年的几倍,这预示着“天下兵当大起”。刘安信了这话,积极准备战略物资,等待“天下大变,诸侯并争”局面的到来。

 

这一等就是十多年,始终没有等到“天下大变”的机会。直到元朔五年(BC.124),也就是十一年之后,发生一件事,把刘安绕进去了。

 

刘安有个儿子叫刘迁,是当时的淮南太子。刘迁喜欢剑术,就找了淮南的剑术名家雷被比试。结果雷被没掌握好火候,击中了刘迁,刘迁大怒。雷被也慌了,为了躲开刘迁,请求参军打匈奴。当时正是汉匈战争激烈的时候,汉武帝鼓励成年男子参军。但这事被刘安父子压下来了,不许雷被参军,还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雷被只好跑到长安,向中央政府举报。中央调查的结果,认为雷被揭发的事情属实。大臣们给出的初审结论是:“淮南王安,雍阏求奋击匈奴者雷被等,格明诏,当弃市。”(《汉书》卷四十四)就是说刘安阻止雷被参军奋击匈奴,是违背朝廷诏旨的抗命行为,应该判处死刑。

 

报告打到汉武帝那儿,汉武帝说死刑太重了,要改判。大臣们再次讨论,申请废除刘安的王位,汉武帝又不许。大臣们第三次会议,建议削除刘安五个县的封地。汉武帝再一次降低惩罚,说那就削两个县吧。削除两个县的结论似乎令刘安感到非常不满,他更加积极地准备谋反。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淮南王


三年后的元狩元年(BC.122),一次家庭内讧,再次把刘安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安家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呢?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太子刘迁之外,刘安还有个儿子叫刘不害。刘不害不是正房太太生的,也不招刘安喜欢,在整个淮南王府中没什么地位。

 

我们都知道,根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刘不害虽然没机会继承王位,但只要刘安愿意在淮南国的封土里划出一片土地给他,他可以拥有一个侯国。然而刘安没有这么做。这就惹恼了一个人——刘不害的儿子、刘安的孙子刘建。如果刘不害不能封侯的话,刘建更是什么都捞不到。

 

于是刘建就指使人上告,说刘安、刘迁父子有谋反行为,而且刘建表示,自己愿意出庭作证。由于这个控告,朝廷就把刘安父子作为“谋反嫌疑人”,立案调查。

 

这个机会又被刘安的一个仇家抓住了。谁呢?就是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审卿。审食其是被刘安的父亲刘长杀死的。现在有这么一个替自己祖父报仇的机会,审卿就到案子的主办人员那儿挑唆,要把刘安往死里整。

 

朝廷最终认为刘安谋反罪名成立,刘安畏罪自杀,刘安的弟弟衡山王刘赐受到牵连,也自杀了,这两个家族基本覆灭。

淮南王刘安之墓

不靠谱的“犯罪情节”

问题是,刘安到底有没有谋反行为呢?

 

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中间有一个重大疑点。什么疑点?根据官方说法,刘安从建元六年(BC.135)就开始准备谋反,一直到元狩元年(BC.122)畏罪自杀,连头带尾一共十四年。十四年来处心积虑想造反的刘安,其间居然没有正式调动过一兵一卒。

 

汉武帝派去做调查的人说,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刘安曾多次试图举兵反抗中央:“日夜与左吴等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没日没夜的和手下左吴等人研究地图,讨论军队部署。但结果呢?由于刘安始终犹豫不定,这些计划都被搁浅了。这个说法恰好证明,刘安的确没有武装起事的事实。

 

一桩策划了十四年的谋反案,居然没动过一刀一枪,这个情况合理吗?果真如此,刘安这个人得光说不练到什么程度啊?

刘安的“谋反”动机

当时朝廷认定刘安的谋反动机,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时时怨望厉王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刘安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因为受到汉文帝的处罚绝食而死。说刘安因此心中不平而生异志,看上去还算合情理。

 

第二点说是刘安在太尉田蚡的鼓动下,觊觎皇位。刘安有一次到长安,碰到田蚡,田蚡对他说:

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意思是说,汉武帝现在还没有儿子,一旦驾崩,刘安作为刘邦亲孙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希望是非常大的。这话刘安听进去了,花重金结交田蚡,蓄养门客,阴谋策划。

 

一个诸侯王觊觎皇位,似乎是人类常见的贪欲。但再仔细推敲一下,其中疑点也很多。我举两个重要的讲。

 

首先是年龄问题。《史记》说这次对话发生在建元二年(BC.137),这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当时汉武帝几岁?才十七岁。刘安呢?刘安已经四十一岁了!说四十一岁的刘安大有希望在十七岁的汉武帝死了以后继承皇位,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觉得这个说法靠谱吗?

 

这里刘安的年龄是一个关键信息。汉武帝的年龄,史书上有很明确的记载。刘安的年龄,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那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是司马迁偷偷告诉我们的!

 

司马迁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刘安的生年,却曾提到,在汉文帝八年(BC.177)刘长死后,汉文帝就封他的几个儿子为侯,那一年刘长的儿子们都是七八岁。刘安后来继承了淮南王爵,很可能是长子,因此他在汉文帝八年是八岁。这样我们就可以推出,建元二年刘安四十一岁。

 

司马迁的表述非常隐晦,他不是直接说刘安当年八岁,而是笼统地说这哥儿几个都是七八岁,把这个信息埋得很深。司马迁只是表面上跟官方保持统一论调,但他在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埋了个雷,一挖这个雷,所谓官方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司马迁是想通过透露关键时间点,把漏洞暴露给我们,班固的《汉书》反过来,想通过删除关键时间点,把漏洞给隐藏起来。光指出这一点,这件案子就大有看头了。

田蚡

汉武帝

再讲讲对刘安说这个话的田蚡。田蚡是谁?那是汉武帝的亲舅舅啊!田蚡凭什么能当那么大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就因为他是汉武帝的亲舅舅啊!现在田蚡为了讨好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淮南王,诅咒自己已经做了皇帝的亲外甥养不出儿子、得早死,田蚡脑袋被门夹了?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案子大有蹊跷。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件案子真相的理解呢?

 

还真有。

《资治通鉴》里的建元六年

除了《史记》中刘安的年龄,《资治通鉴》里也有一个地方能帮助我们破案。前面讲到,据说早在建元六年,刘安就开始积极准备谋反了。恰恰是在记载建元六年这一年大事的时候,《资治通鉴》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和谋反案里完全不一样的刘安。

淮南王刘安雕像


这一年南方的闽越国攻打南越国,南越国向汉朝求救。汉武帝决定调动大批军队,帮助南越王摆平这件事。刘安听说之后上疏劝谏汉武帝说,这两年农业收成不好,发动这么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无疑是给老百姓们雪上加霜啊!

 

这里刘安有一句话非常关键:

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资治通鉴》卷十七)

刘安说,我有幸生活在这个太平盛世里面,本以为一辈子也见不到战争了。前半句是给汉武帝戴高帽子,刘安真正想说的,是希望天下太平,不希望看到战争。

 

刘安在这里的形象,和谋反案中招兵买马、积极准备叛乱的形象判若两人。我们很难把这个关注民生、爱好和平的刘安和谋反案中性格顽固、一心造反的刘安画上等号。

 

哪个刘安才是真刘安呢?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刘安,你想造反,现在国内农业歉收、百姓生活不安定,汉武帝却要冒险打这一仗,你会怎么对待这件事?那当然是让他打啊,打得越热闹越好。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刘安真想造反,他会想不到这一点吗?

 

谋反案里的刘安和《资治通鉴》建元六年里的刘安,反差太大,大到令人吃惊。司马光很明显是在告诉我们,关于刘安谋反案,我们不能相信汉武帝和他的办案官员们的一面之词。

不得不死的诸侯王

分析到这一层,我想真相可以浮出水面了:刘安是被冤枉的!

 

那么,汉武帝制造这桩冤案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西汉中央政府打击诸侯王势力的一贯方针,淮南王父子刘长、刘安都是这个方针的牺牲品。但刘安案震动尤其大,前后受牵连被杀的有一万多人。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刘安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呢?

 

我们先来看刘安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史记》介绍刘安的第一句话就说:

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

刘安虽然出身高贵,但却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不喜欢声色犬马,而是喜欢读书、鼓琴这些比较高雅的文化活动,而且平时关心百姓。我们今天还能读到一部汉代典籍,书名叫《淮南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典籍,就是刘安留下来的。

《淮南子》


不幸的是,作为一名诸侯王,格调太高,口碑太好,未必是好事。这很容易遭到嫉妒,更何况诸侯王势力本来就是让中央政府寝不安席的一块心病。

 

我们不要小看汉武帝这个人的嫉妒心。在汉武帝时代,刘安绝不是唯一一个受到嫉妒的贤王。汉武帝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历史上称为河间献王。刘德喜欢读书,为人仁厚。他在秦始皇焚书之余,为很多儒家经典的重新整理、流传,出过很大力。

 

但他也正因此引起了汉武帝的疑心。

 

汉武帝曾对刘德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汉名臣奏议》)汤和周文王起初地盘都不大,却因能行仁义,成了圣王。“王其勉之”,意思就是,你好好努力,到时候我这个皇位就得让给你了。这是反话啊,刘德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听不出来?他从此再也不敢施行仁义,反而纵情声色来掩护自己,最后郁郁而终。

 

刘德的经历,与刘安何其相似。

 

汉武帝对淮南势力的戒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刘安喜欢养门客,手下搜罗了一大批能人志士。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苏飞、目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合称“淮南八公”,后在道教传说中被衍化为八位仙人。


在汉武帝统治的早期,权贵们豢养门客还是很流行的做法,这是战国时代的遗风。刘安很有当年战国四公子的风范,《汉书》说他身边聚集了几百名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但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来看,一个诸侯王,把这么多能人召集到身边,意欲何为啊?这是中央政府不得不防的。


班固在《汉书·游侠传》里面提到一句话,点破了汉武帝猜忌刘安的真正原因:“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齿,卫、霍改节”。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都是汉武帝早年的丞相,他们和淮南王刘安一样,好养门客。汉武帝对这个事情恨到咬牙切齿,所以窦婴、田蚡、刘安这三个人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成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前车之鉴。

 

因此,在隐忍多年之后,这位博学多才、仁义爱民的“刘皇叔”,也终于不免于沦为汉武帝政治铁腕下的一个牺牲品。




姜鹏老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以《资治通鉴》课程系列闻名。


他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的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年年都是人气王牌,学生们为了能选到这门课,都要到选课系统中到点“秒杀”。


今年姜鹏老师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推出了一款付费音频节目“百家讲坛姜鹏精读《资治通鉴》系列节目。

姜鹏精读,不只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剖析其中的:

◆制度差异,观念发展
◆决策管理,团队建设
◆谋略智慧,人性挖掘
◆史料比较,史观解析


节目第一季“战国到楚汉”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卷到第12卷。中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君主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名将贤臣要建功立业又想善始善终,乱世中的名士要在地位和名节之间作出选择。权力的游戏,人性的考验,是这一季节目的主线。


第二季“汉帝国”主要聚焦《资治通鉴》第13卷到38卷。西汉是中国大一统文明的黄金时代,姜鹏老师在这一季中主要讲了两条主线:一是巩固皇权,二是版图扩张。大汉朝的版图如何扩张到西域?一统帝国如何成型并稳定下来?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卫青,李广,董仲舒,王莽……江河万古,等你来听。

扫描二维码,

关注姜鹏精读《资治通鉴》音频专辑


姜鹏国学书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