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授忠告:解决演唱技术后,还需雕琢作品处理与演唱风格!

 lix1954 2018-05-22

演唱风格的形成, 主要是建立在对作品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 成熟的歌唱家善于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声乐演唱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锻炼, 形成具有传统美和现代美相融合的个性化声。

一、具备良好的发声机能, 掌握科学的发声技能

歌唱者应当具备的发声条件, 主要指生理方面的条件诸如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语言及形体等, 均要求健全而强壮, 建立在良好发声机能基础上的歌唱技能才可能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声的技能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的结果

广义上的理解, 即遵循发声科学的普遍规则, 比如发声器官以适当的力度协调的动作, 共鸣器官的适度扩展, 语言器官的准确到位以及呼吸器官的均衡协调等。此外, 科学的发声还应当注重每一个歌唱者的个别特征,根据演唱歌曲的风格的不同, 因人而异, 不能以偏概全, 千人一面。不论哪个时代, 哪个国家的歌曲统统采用一种发声共鸣法, 一种语言处理法, 这样的发声是违反人们自然生理规律和审美标准的。


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完善歌唱的心理机制


生理研究表明:人的发声器官等方面运动是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 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 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等内在感受方面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 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 良好的心理对声乐演唱具有重要的作用。声乐技巧的掌握要靠抽象的感觉去调节歌唱肌肉活动, 在声乐训练中, 不断使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规律运动, 歌唱的发声器官要正常发挥。

三、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审美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和审美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声乐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促使声乐演唱者不断地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及时调整歌唱的审美心理。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不仅是个体心灵感受的抒发, 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审美价值取向。歌唱者必须以现实生活的主流思想为依据, 结合本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 创造性地将声乐艺术融入的感悟, 做到既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 又符合时代的潮流, 构建科学的声乐审美观。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 掌握了精湛的歌唱技巧、具备了良好的乐感并不意味着就会取得好的歌唱效果, 会被听众接受和认可。单纯强调歌唱的技巧只是初学者努力的目标, 作为一个成熟的歌唱者来说, 那样无疑是无的放矢, 倘若声乐表演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那么技巧对她们来说毫无用武之地。因此, 歌唱不能只凭技巧和感觉。歌唱时要运用科学歌唱技巧, 多用理智去分析歌曲内涵, 处理好情感的适度控制, 注重表现歌曲的审美情趣、审美愿望, 唯有这样歌声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并从精神上实现声乐演唱的审美价值。这是一个成功的歌唱者必不可少的声乐艺术素养, 是声乐演唱的最高境界。

四、确立科学的声音概念, 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声音概念指在相关声乐理论指导下, 对歌唱技巧、歌唱表演、歌唱审美抽象的概括性归纳和总结。在声乐演唱中, 首先要对歌曲有深刻的印象, 这种印象不仅包含对声乐作品的各种音乐形态熟记于心, 还包括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技法及情感内涵要有深入理解。演唱者在经过对歌曲的印象之后, 再反复进行歌唱实践, 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声音概念, 这种声音概念就具有了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初学者往往只能停留在歌唱技巧的训练, 以及对旋律结构、音准节奏的校准层面, 这只能是一种单纯的机械式的发声运动。声音条件好的演唱者多数主要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对歌曲的情感、强弱起伏等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老师艺术处理之后, 演唱者的歌声从表面听来是趋于婉转、有感情了, 可是一旦遇到嗓子不适, 或是情绪紧张等客观因素影响时, 歌声便立即失去了表现力,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许多的演唱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的精神, 最多也是老师思想的再现,她们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于声音的概念, 演唱时就难免给人不自然和做作之感, 达不到观众对审美的需求。树立良好的声音概念, 对声乐演唱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周日晚上8点微信直播声乐大师课《横膈膜训练,歌唱呼吸练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