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更理性地应对失败?用黑匣子思维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Bobo

本书作者马修·萨伊德是英国乒乓球名将,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代表英国参加过两次奥运会。如果要评选出人生密度、深度、强度最大的人群,运动员当属其一,因为他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可以经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体验到的大起大落。和其他运动员一样,失败对马修·萨伊德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如何理性地对待失败,成为他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马修·萨伊德应对失败的绝招就是“黑匣子思维”,下面一起来看看它“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它。

黑匣子思维“长”啥样?

黑匣子是飞机上的记录器,能记录故障的相关信息,为事故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黑匣子思维来源于航空业,是指对失败的原因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2005年,飞行员马丁的妻子因手术失败离世。在麻醉之后,医生要给病人供氧,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节点。

001 由于病人的嘴部肌肉绷得太紧,辅助呼吸的装置放不进去。

002 医生改用插管法,但病人的呼吸道被口腔中的软腭挡住,医生怎么也插不进管子。

003 此时还有第三种方法,在喉部切开气管,把导气管直接插进去。虽然有风险,但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一位护士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没有人理她,医生们继续往病人嘴里插导气管。最终,病人在缺氧的状态下度过了20分钟,并因此造成毁灭性的损伤,在昏迷13天后离世。

医生认为,麻醉过程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他们已经尽力了。这可能是很多人应对失败的态度,认为它偶然出现,不可避免,然后错过了总结和改进的机会。但马丁出于职业习惯,坚持展开调查,他怀疑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可能带有某种“记号”、某种微妙的模式。如果这种模式能被妥善处理,下一次就可以避免。

马丁的努力有了结果,第三方调查团队给出十分详细的建议,比如在手术室建立更好的交流环境,让任何员工都能提出治疗建议;安排一个人负责记录各项操作耗费的时间,并及时提醒所有人注意等等。马丁给相关的医护人员匿名之后,公开了这份报告,很快,他就收到世界各地的医生发来的感谢邮件,他们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因为有前车之鉴,最终成功挽救患者。

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医生的手术,还是我们平时做的事,大到负责公司项目,小到锻炼身体,失败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以及对应的改进措施。即使一件看似偶然的事,背后也有必然的因素。如果你想让失败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得丢掉“偶然”的心态,拥有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积极态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黑匣子思维呢?

黑匣子思维的拦路虎

黑匣子思维是一种对失败的高级认知,让我们意识到失败是一个宝库,背后有丰富的、互相关联的因素,应该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被它吓倒。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人倾向于回避和掩盖失败。

是怎样的心理让人们产生这种态度呢?单纯的“害怕失败”显然无法深入剖析。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个人类犯错的心理根源:认知失调心理。了解并打败这只拦路虎,黑匣子思维才有生路。

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很理智,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发现自己是错的,就会发生认知失调,然后倾向于篡改事实、否认证据,重新达到认知平衡,证明自己是对的。另外,它还衍生出自我欺骗心理,经历失败之后,会找一箩筐的借口掩盖自己的错误,或者挽回面子。

在这个心理因素的驱动下,人很难正视问题,所以失败就会反复上演,形成恶性循环。怎么才能破解呢?

可以在行动之初就让自己意识到,“我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我做的事可能会失败”。心理学家巴比诺和克伦博尔特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默念下面的句子可以让人更好地行动:

“我想成为音乐家,就必须先演奏很多首难听的曲子。”

“我想成为网球大师,就必须先输掉很多比赛。”

“我想成为极简式的建筑师,就必须先设计一些效率低下、复杂繁重的建筑。”

一开始把自己的认知放在比较低的位置,就容易让自己承认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从而避免认知失调的发生。

总结一下,人类进步历程中最难克服的因素之一就是从错误中学习,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具体要怎么面对失败,才能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呢?黑匣子思维给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失败,而是重新认识失败,转变心态,减轻认知失调和自我欺骗的影响,去发现“错误的信号”,让它成为下次行动的警示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