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轻风无意 2018-05-23

   北京西郊长河之滨的西八里庄,有座玲珑宝塔——慈寿寺塔,此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在一座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为「密檐塔」),塔高十三层,五十余米(56.35米),当你接近仰视它时,会给人与巨大的空间感觉这座塔的砖雕也极为丰富与非常精美,是人们观赏的亮点。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那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修建的,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据说是这位守寡多年的太后想让佛保佑她的儿子长寿。
   万历皇帝的母亲,生于1544年,卒於1614年有生之年被尊称「慈聖皇太后」,死后諡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太后姓李,漷县人(即現今通州区漷县鎮),出身卑微,是泥水匠李伟的女儿,十五岁被送进裕王府做婢女。得隆庆皇帝寵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遂母以子貴,被加封为貴妃。隆庆皇帝駕崩后,被尊為慈圣皇太后。其最大的政治贡献是倚重張居正为內閣首輔,推动了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这期间大約持续了十年,使万历皇帝從从10多岁孩童成长为頗有理想的青年皇帝。這十年,也是張居正作为政治家、改革家施展其管肃国体、推进改革最为輝煌的岁月。明朝在这十年间煥然一新,似乎呈現了兴盛景象。
   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危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來巩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於是她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薩转生,並在其主政其間在全国各地、京城內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据历史记载:「慈壽寺去阜成八里,聖母慈聖皇太后所建,經始於萬曆四年,成於萬曆六年……慈聖皇太后為穆考薦冥祉,神宗祈嗣,寺成賜名慈壽寺……有永安壽塔,塔十三級,高聳入雲。」由此可以确定此塔曾是慈寿寺建筑的一部分。清光緒年間的一场大火,將寺內建筑全部烧毀,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清,光緒年间(1875-1908年)寺废,迄今已逾百年多,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废址上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清末一八七五年,摄影师查尔德摄影。原名“永安万寿塔”,因为原属慈寿寺内建筑又称“慈寿寺塔”,为明代单层密檐塔代表,该塔仿北京天宁寺塔而建,故称“姐妹塔”。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李太后大举修塔建寺,的确需要举重資为之,這与內閣首輔張居正勤俭治国的理念难免冲突,所以,慈寿寺兴建的提议一开始是遭到过張居正反对的,后者以勤儉俭治国著称,但鉴于李太后于他有知遇之恩,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強硬原則做出一定的妥协。他的办法是让李太后自筹資金解決建設寺廟的缺口,不足的部分是不是公帑可以補充就不得而知了。他把宮內一個叫宝和店的机构交予李太后的內宮管理,這個机构是皇家的經營机构,賺的钱用來补贴李太后的修佛建寺事业。慈寿寺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李太后的自筹資金,「有司不知也」——張居正在《敕建慈壽寺碑文》中特彆強調了这一点。当然,錦上添花是誰都乐意做的,張居正不吝笔墨为慈寿寺书写碑文,大加讚賞太后善举。
(李太后  万历皇帝之母画像)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在慈寿寺建成之后,寺中碑文《敕建慈寿寺碑文》由张居正选写(見《張太岳文集》卷十二),碑文前部分讲述了慈寿寺的建寺緣起,对万历皇帝及皇太后大肆歌功頌德,並詳細描绘了寺院的殿堂規制:「外為山門天王殿,左右列鐘鼓樓,內為永安萬壽塔,中為延壽寶殿,後為寧安閣,旁為伽藍、祖師、大士、地藏四殿,繞以畫廊百楹,禪室方丈十有三所,又賜園一區,莊田三十頃」等。
德國建築師100年前拍攝)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原慈寿寺內有天王殿、鼓楼、钟楼、永安万寿塔、延寿宝殿、宁安閣等一系列建筑,形制整齐,規模宏大。其中宁安閣匾額为李太后手书,后殿內供奉九莲菩薩像。清光緒年间的一场大火,將寺內建筑全部烧毀,只留下現今的一座转塔。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万历四年(1576年),李太后亲自策画大举兴建京城大寺院——慈寿寺,兩年后(1578年)建成。
   慈寿寺兴建之起因是「為穆考薦冥祉,皇上祈祚胤」,也就是为逝去的丈夫明穆宗祈求冥界福祉,为后世儿孙祈禱福运,与太后本身並未牽连。但在寺院建成之八年之后,太后所居的慈寧宮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一夜之內宮內莲花盛开,且太后梦到有九莲菩薩示现授经,而太后真的就可以背誦完整的《九莲经》一部,甚是不可思议。还說她夢醒后,乃就梦中所見形貌铸造坐骑「一鳳九首」之九莲菩薩像安奉於后殿九莲閣,並命当时的內閣大学士申时行、許国、王錫爵三位分別撰賦詠莲花之辭,併合刻在《勑賜慈壽寺內瑞蓮賦碑》這塊石碑現在仍在佛塔冬北侧三位內閣大学士学問淵碩,肯定是憋足了炫耀其辞赋才华,以至于「瑞莲賦」文字太多(6000余字),所以文字鐫刻得小而淺,目前已经风化得消失殆尽,仅存碑額「瑞莲碑賦」四字。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慈寿寺塔的塔顶为鎦金莲珠塔剎。由下至上仰望,密檐逐层緩緩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蔚为壮观。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塔身第一层高大 正面辟四个假門,其余四面开四扇假窗。在门窗兩旁都雕有佛像,每层有佛龕24个,原供奉銅佛312尊。拱券門上的匾額分別是:南面「永安萬壽塔」,东面「鎮靜皇圖」,北面「真慈洪範」,西面「輝騰日月」。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建於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古塔,挺拔秀丽,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实心密檐式。基座砖砌,须弥座式雕刻佛像、飞天、金刚力士、壹門、八宝、仰蓮等裝饰。尤其是上部 雕刻有全行樂乐器,极为罕见。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岁月将带走一切,原有泥塑金剛力士神像,已殘破。令人伤感的是,任何的修复与补救也不能带回历史的原貌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每一个半圆形雕窗的上部都有一座精美的坐佛,塔座的须弥座上满雕精美的佛像和力士像,具有明代的典型特征。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塔身各处布滿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几百年的文物就这样无可补救地消亡着。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慈寿寺塔的塔座为双层须弥座,最下方为墩台,下层基座有飞天、佛像、金刚力士、八宝、仰莲等装饰,上层刻有、鼓、铜锣等乐器。另有砖雕斗拱及勾栏平座,平座之上为三层仰莲,仰莲承托塔身。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偶遇一画家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点是对神灵的敬畏与对佛陀的虔诚礼拜。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站在公园里可以眺望到远处东南方向的中央电视塔。
古塔今昔睹沧凉:北京海淀慈寿寺塔特写
(本人于2017年5月摄影及数月后网络摘抄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