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黄氏青州支永乐二年诏徙迁墨小节探讨
山东即墨黄氏景杨支派闯关东后人/黄(绪)世炬
2015-11
此文属探讨!若有不当,敬请同宗长辈、兄弟批评指正!
小生仰问:
“吾门黄氏自青州来,始祖讳得生子五,长子景昇,其次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虽分东关、西关、城里、巉山等处,却为兄弟亲派。”
上文中的“始祖讳得生子五、、、、、”这句话,是讳得始祖到达即墨以后生五子?还是同景昇、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这五子同时到达即墨?
通过下面的族谱记述,可略微推敲一二。
“‘余族故籍青州,自我始祖讳得于永乐二年诏徙实墨,家于邑之东关,生五子,命名同景,讳景端乃吾西流之二世祖也。’此族以黄得为一世祖,黄景端为二世祖。从青州迁徙即墨时,居住在即墨城东关,到六世时迁居到黄家西流村。”
“黄家西流支《黄氏家训拾遗集》在《北茔迁葬序》中记载:‘吾门黄氏自青州来,始祖讳得生子五,长子景昇,其次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虽分东关、西关、城里、巉山等处,却为兄弟亲派。始祖、二世祖、三世族俱葬于南贡老茔,迤后众派繁多,各立茔兆。’”
北茔迁葬序》中记载的“得”是《即墨黄氏族谱(西流族)》中的一世祖,“景昇”是《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中的一世祖,“景让”(景扬)是《即墨黄氏族谱(西关族)》中的一世祖。
西关、埠南、荆沟黄氏同为一族。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黄道灿、黄道章为族谱作《序》中称:“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此族以黄景扬为一世祖。“邺墓相传可指”(邺是曹操在河南建都的地方,也就是河南安阳和河北临漳县交界处。该支黄氏祖先的墓地就在那里)
通过上述多篇引述,可断定“吾门黄氏自青州来,始祖讳得生子五,长子景昇,其次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虽分东关、西关、城里、巉山等处,却为兄弟亲派”,其始祖得同五子同时到达即墨。
那么,在青州時,始祖得同五子是同在一起的,可是,为何到即墨后大家要分开呢?
请参考下面引用文: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合谱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昭下,条款具备,誡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
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徙三里刘庄、、、、”山东曹县桃源王文亭提供。
清同治壬申年修王氏族谱记载:“吾家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东茄子王庄人氏。自前明洪武年间迁于山东泰安府平阴县城弱三十五里亦名茄子王庄。后改为茄子王家楼。来时相传兄弟四人。一讳量,居於洪洞县茄子王庄。一讳宏,他徙莫知所之。一讳海,迁于东昌府花坛平县东南王家屯。一讳宽,即魁本支始祖、、、”
可见当时非更名换姓,不得同住一村,凄惨!小生所了解当时移民政策为“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也就是说一家人要分开,有老守故土,有参与移民的,而且同姓不得同村。这就牵扯到有不同的落脚点,有人必须被二次分配落脚点。这些说法与网络上文章经常可见,现在通过查看各家谱记载,再次得到论证!
所以,吾先祖为“诏徙实墨”,“、、、、、、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戒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因而,他们到达即墨后必须分开。
可以断定:他们离开青州的当口,“、、、、、、子五”都已成人,否则官府不会强行令其到达即墨后分开,对吧?!
那么,由此带出来四个问题:
1、他们是祖祖辈辈在青州吗?
2、他们什么时候来到青州?
3、他们从哪里来到青州?
4、在青州呆了多久?
请注意:“西关族《即墨黄氏族谱》在创修《序》中记载“先人相传邶墓可指”。“邶”位于今河南省邶城。这说明即墨黄氏青州支系不知何年由河南省邶城迁徙到青州。”
推断:即墨黄氏青州支系的西关族的“先人”到过了“邶”,所以才有“邶墓”。至此,可以否定第一项“1、他们是祖祖辈辈在青州吗”,同时确定了“3、他们从哪里来到青州”的问题,他们来自“邶”。
剩下的问题就是“2、他们什么时候来到青州”的。
转载青州网《揭秘明初山东移民之谜》一文摘要:
“《青州地名志》所载明初对青州移民的时间是:‘洪武三、四、九、二十一、二十二及永乐年间……’。翻遍明初史料,没有朝廷向青州移民的记载。对山东移民的记载还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以后。”“《明史》载,明朝初年的全国大移民是从洪武三年六月开始的。青州官府从枣强县征集徭役的时间是洪武二年‘夏月’。”“明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夏月’,被强征来的枣强县徭役开始修筑青州城,据考,参加筑城的还有大量俘虏和罪犯。青州城是山东第一个省会都城,修筑宏伟坚固,洪武三年(1370年)竣工。”“这时,青州是山东行省的治地,即第一个山东省会,它不仅管辖全山东,还统领过北平府和真定府,青州府的权限很大。当时山东境内,特别是青州府已是‘十室九空’,人烟稀少。青州官府便将这些徭役安置到青州府各县。从此,来自枣强县的徭役遍布山东,也由徭役变成了迁民。这就是明朝廷不向青州府移民的原因。”
既然官府未向青州移民,那么,吾先祖如何到青州了呢?
官府虽未向青州移民,但是筹措了向山东省移民,上文虽然有《青州地名志》所载明初对青州移民为“洪武三、四、九、二十一、二十二及永乐年间……”,但明史对山东移民的记载还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以后。
小生推断:《青州地名志》所载也并没有错,毕竟有“、、、、、、洪武三年(1370年)青州城修筑竣工,当时山东境内,特别是青州府已是‘十室九空’,人烟稀少。青州官府便将这些徭役安置到青州府各县。从此,来自枣强县的徭役遍布山东,也由徭役变成了迁民。”
既然吾祖来自“邶”(彰德府、安阳),那么,考察一下彰德府、安阳的明初移民状况便略知一二。
参考文献《安阳网》:
“彰德府(即今安阳市)区域为山西移居之首选。在所谓安阳老户中,有相当多的人为山西移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在安阳一带乃至中原地区传诵了几百年的民谣,如今化作了一本20万字的读物呈现在大家面前。《安阳之洪洞移民》由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锦堂和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文道作序,书中文字凝聚了焦从贤、齐瑞申、栗文飞三位作者六年的心血。全书由《明初政府移民到河南的原因》、《山西迁民潮》、《彰德府民屯》、《大名府民》、《移民形成的地域文化》等十章组成,语言通俗平实,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山西移民到安阳的历史画卷。
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八月“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履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明史》卷77)”
故,吾先祖是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八月,自山西省泽州、潞州府移民到河南省彰德府(安阳)的。
到了河北南部一带刚定居,“、、、、、、仅几年光景,连窝还没建好,朱棣便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3月6日)发动“靖难之变”。山东西部及河北南部成了主战场,血战三年(1399-1402),老百姓遭了殃。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尸骨遍野,荒野千里,与元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吾先祖为“、、、、、、躲避战乱,不得不逃难二次东迁,辗转来到青州府这块比较安定富庶的地方定居下来。而此时的青州府尚是“十室九空”,人少地广,并且有不少无人居住的归房舍,正是他们安家之处。”
最后一个问题:“4、在青州呆了多久”
迁徙即墨为永乐二年(1404年)减去“靖难之变”(1399-1402)为:1404—1399(开战第一年)=5年。吾祖在青州滞留五年光景后被“诏徙”即墨。
参考黄济显老先生文:
“黄氏应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
其他摘录文参考:
“2000年夏,查知:棘林村属今青州市郑母镇。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偏南20公里处,吉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1948年当地解放后,棘林村改称吉林村。村中有一条10多米宽东西方向的大街。当地人说,吉林村多年前位于海边,1975年曾在村北挖出船锚。
目前村里共270户,1040人。村南之太平岭上有太平庙,“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庙中有一石碑,碑上记载黄姓捐款等事项。村里老人说,即墨和这里有来往,1949年前即墨还有人来太平庙烧香。此村现在无黄姓。吉林村姓氏较多,有赵姓、李姓、孙姓等。各姓族谱均记载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