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报纸副刊投稿,是许多作者的必经之路。因为容易,人人都可以动动笔,也正是因为看似容易,便于随意,许多投到报纸的稿件往往又“泥牛入海无消息”。特别是刚学写作,因为“茫然”而盲目,更是司空见惯。如果连报纸需要什么样的稿件都不清楚,你还投什么稿呢? 欲投稿,先读报。只有对报纸有个大致的了解,你才能有的放矢。如果你是想给副刊投稿,那么你就要看看这家报纸的副刊是个什么样?刊发什么样的内容?有哪些常设专栏?有哪几种形式?有哪些栏目对你的口味?再细化,你还应当看看副刊的整体水平如何?刊发的稿件与你的实际水平有多大的距离?是重在名家名人还是致力于新人的培养?是走时尚前卫的路子还是面对普通百姓?这些都是在事前要有所考虑的。做到心中有数了,出手投稿才不至于盲目,才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心血。 欲投稿,先读报,是编辑对作者负责,也是作者对自己负责。一篇稿件从酝酿构思到写作修改,心血付出了很多,投出去总希望有个好的结果。我们与其在家茫然无措的苦苦等特,不如事先做好准备把你要投稿的报纸好好看上几天。那样就算稿件没有刊发,也大多是质量还有待提高了。这要比稿件写得很好却因不对所投报纸的路子而白忙一场要好得多!
写什么?怎么写?
就报纸而言,写什么?没有一家报社提出过要求,也根本想不到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报纸是凭稿件质量取舍,写什么那是作者自己的事了。 就写作而言,写什么重要吗?我认为写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写。不会写或者说写不好,再好的题材在你手里也无法精彩。比如,同一题材的作品,会写的人会让你看过之后拍案叫绝,不会写的人充其量只是文字的堆砌。同一题材所以会有不同的层次的作品,这显然不是“写什么”决定的了,高低优劣而是:怎么写! 怎么写?这是艺术水平的体现,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也是创作技巧的体现。可以肯定地说,奔跑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所有的作家、作者最终都是在这三点上角逐,谁都无法逃过这三点的甄别、排座、淘汰。 当然,作为副刊作者我们无须现在去考虑这些,水到渠成,想也想不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是怎么把文章写得更好些?怎么把文章写得比别人精彩些?借用刘索拉一句话:你别无选择。你能选择的就是:好好写! 文章的长与短
同属文学创作,副刊发稿不比文学刊物,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发在报纸副刊上作品不能太长,不能像刊物那样对字数一般不做要求。就报纸副刊而言,如果形式多样的话,一篇作品能给你1500的版面也就很不错了。当然,你写的若是特殊稿、特邀稿那就除外。但就算如此,一个整版都给你,连广告这样能挣银子的版面也给你,你也就发个5000字。这字数在刊物那也就是个不长的短篇小说。所以,给报纸副刊写稿你心里首先要有个数:短,再短! 其实,要求写短些也不完全是因为报纸的版面所限,在文学创作上,短,也是艺术能力的体现。一个1000字左右的稿件你都写不好,很让人怀疑你的大作能有多少精彩可言。 我曾和一位比较有名的作家聊过“长与短”的事。我说让一个人将1000字的文章扩为5000字的稿件往往不累,但如果让一个人将5000字改写到1000字就会很难。为什么?长改短,哪里仅是字数的事情。需要一种眼光,需要你会取舍,更需要你有一种自信和勇气!这些能力综合到一起,就是你的水平。
细节的力量
叙事散文是报刊上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最受读者欢迎、最容易让作者参与的一种文体。她最大的特点是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这样的文章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写实功力。 因为有故事,作者就要有一定的构思能力;因为有情节,作者就要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因为有人物,作者就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构思能力,叙事能力,观察能力,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能力。同样一个故事,为什么有的人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而有的人却写得枯燥苍白呢?这里除了个人水平之外,就牵扯到作者会写不会写的问题。 叙事散文是写故事的。生活中的故事很多,很多故事是你有我也有,你能写我同样也能写。但为什么有的人写得能发表,有的人却写后难以发表呢?重要的一点是作品中的细节,是细节的力量! 在同样的题材中,你所选取的细节没有别人的生动。你写的是大路货,人人都有。而别人却写出了你所没有发现的,写出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东西。
好好说话,不要造句
好好说话,不要造句,报纸副刊上的叙事散文尤其如此。叙事散文的说话,往事就是用心在说话。你平时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文章上也应怎么说话,应当最大可能的使你的文章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人家读起来自然,流畅,千万不能咬文嚼字。不要挖空心思地遣词造句。要想检验你写出的字是不是“话”,那你就想想你写的这些在生活中是不是这样表达的,能不能这样说话?如果不是,那就是你的概括了。那是你的话也不是作品中人物的话。如果通篇文章中都是作者自己“提炼”“概括”的语言,那你所写的人物就只是道具了。作品中的人物成为道具,文章肯定就没有精彩可言。所以,让作品中的人物说自己的话,说出符合他这个人身份的话才是根本,才能还原生活的质感。如何让人物说出自己的话,记得汪曾祺老师这样说过:你想想你的人物在生活中是怎么说话的,你就用人物的口气说吧。作者在这方面千万不要代言,不要自视高明。我的体会是:作者一聒噪,人物就死了。 很多人在说事时就会说“概念化”的语言,什么父亲的形象很高大,母亲是一个忍辱负重的母亲,语言很漂亮,就是没有一点血肉。高大,善良是一句话就概括了的?这样写就把好多应该写的、生动的细节糟蹋了。你倒不如不提这些陈词,平静地和读者说说这些事。让你提炼出的“伟大”“忍辱负重”尽在不言中。 “好好说话,不要造句”可以有效地避免语言之“华丽”,散文不是作文,作者不等同于学生。大凡优秀的作品,语言有多少是充斥成语、警句?读来最舒服的、最贴心的句子一定是朴素中蕴含真情的俗语、俚语抑或是明白如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