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快评】万辉华/今日书评之何为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今日书评之何为

作者:万辉华

相比十多年前,因“娱乐之死”盛行,报纸上的副刊、读书版被挤兑缩水或阙如。近些年,纸媒又遭到新媒体之严重挑战,版面也较从前有所缩减,报上虽然也有读书专版,或在副刊上也刊发一些书评文字,但是较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兴盛却有江河日下之感。在这种苦苦支撑的情况下,笔者也发现一些书评文章,名曰书评,实在是一种披上书评之广告软文,读了几行,便难以卒读下去,这种情形非一二家报纸,几乎成为一种见怪不怪之现状。对此,笔者为当下的书评质量和发展趋势堪忧。
一、造成此种现状之缘由,与当下文风之浮躁大有关系。
现在执掌报刊总编、副刊主编之负责人,约是六零后,七零后辈,编辑人员大多是八零后辈,九零后辈,掌门人大多为报刊的生存而操劳,无暇顾及副刊、读书版之质量,而八零后、九零后辈,虽由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跨入编辑队伍,却没有享受到前辈在编的铁饭碗,除了底薪外,更多的是靠绩效工资,故收入不是怎么优裕,而时下买房、买车都让此辈沦为“房奴”“车奴”,而时下,学术界、文学界、艺术界时兴发表论文、文学作品,不像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只认文不认人,如今,反之则以经济利益的交换为马首是瞻,故收到的书评,大多是作家出书,打红包请评论家撰写,托关系找读书版帮忙刊发,这样的操作流程下,能有好稿乎?
近些年,一些在官场有位置,在企业任老板的文学爱好者或作协、 文联的官方人氏,出版书籍后,往往召开作品研究会,应邀到会的评论家,受了车马费、辛苦费后交出一些应景之作,然后找读书版帮助消化。这样的书评,能有多少真知灼见?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品的优劣乎?
一些在上世纪有影响的批评家放下批评的武器,改行去创作长篇小说去了,如张柠、朱大可之辈,据云小说创作的收入大大高于评论写作。一些近些年出道的书评家,则甘愿做人家的枪手,写一些不疼不痒的书评,鲜有批判的锋芒。好在天津的《文学自由》上,还能见到几篇带有批评气味的文章。这种书评的“沦陷”,值得执掌批评权的当家人与报刊杂志的老总们引起重视,如果任之发展下去,则成了自砸牌子,自取其辱的闹剧。
二、重振书评雄风之路径
1、书评辑辑的把关意识有待加强。笔者在疫情期间,有计划地阅读了我国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一些文人学者的日记,如夏衍、郑振铎、阿英、萨空了、胡风诸人,他们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下,在敌伪的清乡与缺衣少米的危机下,坚守着媒体阵地,克服了缺乏纸张,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坚持出版报纸,办杂志,尤其邹韬奋每周召开编委开会,讨论社论的选题,分别交编委和自己去写,自己把读者来信作为动手回复的功课,一丝不苟,那时代,创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戏剧,也有一些影评、戏评文章,随时出来配合宣传造势,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出版管制,一些评论也是针锋相对。如今,生活环境比过去好得多,媒体的当家人恐怕没有邹韬奋先生那般心里时刻装着读者的意识,一些读书版的书评文字似如文学垃圾,也让它占据宝贵的版面,让它白白浪费资源,这就是“守士失责”。主编、编辑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策划出很有针对性的选题,请作家、评论家来共同书写,近期《新京报》的公众号上见到该报读书周刊,就特约一批宅家的读书人,并结合当下疫情的形势,谈在家读书的状况,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书评人的职业自律和写作水平有待增强。
书评人也可能是作家、评论家、副刊编辑,也可能是普通读者,但是在这个当下以经济利益交换为潜规则的环境下,还是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能唯利是图,克服不读原著或者蜻蜓点水式、一目十行地粗览作品,然后凭着自己的印象,过去写文章所形成的范式,套用一些名词术语,便炮制出所谓的书评文字来交差。这种有水份不负责任的书评,真正把关严格的编辑是看得出来的,读者也是识货的,如果敢于拒绝,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垃圾书评就不会那般流行。
这里,我想起前不久所阅读的书评家止庵的书信集《远书》,此君近年也不写书评了,但他这本书信集所收的信,大多都是他与一些文友、编辑讨论书评写作的一些问题,他就不止一次地说,“书评至少须得先将那书看一遍也”。“关于文章,我的习惯是一篇之中,至少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所道他人所谓未道者也。我自己写文章的体会,随笔也应该有个论文的准备等等,”他自己是这么多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写对张爱玲的一篇读书随笔,把张爱玲的全集读了一遍。记者最近为了写梁晓声获矛盾文学奖书评的时候,《人世间》,上中下约110万字,在春节期间也是读了一遍,才写出2000字的书评。
依我近几年写作书评的体会,我较九十年代曾敢于写书评,对王蒙、王朔、贾平凹、张炜、何顿等文学大家提出批评,如今也写对本地作家的书评,总在结尾处一二段提出不足,如果作者不允许,我则不愿刊出此书评,也是与当下文风达成了某种妥协的结果。
如果直接写成只讲问题的书评,恐怕大多不会刊发出来,这不是我的担忧,而是现实使然。因此,我建议在刊发的同时,如果能刊发争鸣性的书评,让读者作判断,不失为公平公正,也是活跃下文学批评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写深度批评,即带有学理性,克服印象式,带有问题意识,却忌面面俱到,带有温度,不要生硬,这样的书评,也是一种创作,对于繁荣文学批评与书评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简介

万辉华,湖南省市岳阳晚报社副总编辑,岳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编。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