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汗证的治疗

 hd车仔 2018-05-23

谈谈汗证的治疗

 

1、阳虚自汗:因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所致自汗证。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白、大便溏薄,倦怠,汗出觉冷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治宜温阳固表,用芪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

2、阴虚盗汗: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红少苔等表现。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证见盗汗、烦热、口干。

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用当归六黄汤。

3、气虚自汗:由气虚卫不固表所致自汗出。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

治宜益气固表,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

4、营卫不和汗出: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伤寒论》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卫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阳明气分热盛汗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腑实濈然汗出:伤寒论阳明病篇多处出现这一症状。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等。濈然汗出它不同于淋漓的大汗出,也不同于细微至时断时续的漐漐汗出,而是由阳明病内热引起的蒸热汗出,是连绵不断的、一阵接一阵的微汗出。

6、绝汗脱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多用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脱。

7、黄汗: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

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

8、战汗:振栗,发热,汗出,是体内邪正相争,正胜邪却的结果,医宗金鋻叫正胜邪却战汗平" 九十四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9、心汗: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在元《丹溪心法》中有载,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可用酸枣仁汤等补心气药治疗。

10、偏汗: 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11、湿热暑热汗出:临床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湿热蕴郁,无处宣泄,故阵阵热汗外出,初期湿热在上焦,故出汗以头面为多。药用三仁汤等。

12、瘀热自汗:临床见汗出,局部发热,或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是因瘀血内阻、郁而化热导致。药用血腑逐瘀汤等。

13、少阳汗出: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大小柴胡汤加减。其它还有肝经湿热,气血亏虚,食积胃热,外感风热等。有时出汗因素可能是交叉重叠,临床需认真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