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博物馆:为何“养在深闺人未识”?

 热带咖啡 2018-05-23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经具备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系统,许多世界知名博物馆已经形成了诸多可供借鉴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但是大多数的大学艺术博物馆仍处于“深在闺中人不知”的状态,其社会效益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同时,由于经费、管理、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大学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及运营状况与时代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大学博物馆亟需克服的难关和瓶颈。大学博物馆究竟应如何建设、定位、维持运营以及完善自身发展?近期本刊记者亲赴几所知名高校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并采访了若干业内人士,对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1

  

“藏身”于大学之中的200多家博物馆


去北京大学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赛克勒博物馆”)并不容易,它掩藏在靠近北大西门的一处古典庭院内,绕过葱郁的小树林,走到近前才能看见门楣上的馆名。除了隶属博物馆的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校内其他人较少光顾这个僻静的角落,外校学生一般只知北大图书馆,游客则直奔未名湖,赛克勒博物馆颇显冷清。相较而言,新落成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就“热闹”了很多。但是,记者发现从清华大学的东南门(正门)进入校园,至少需要步行15分钟才能看到坐落于美术学院西南方的艺术博物馆,它虽位于东向的校门附近,但该处校门并没有开放,不少参观者表示来一趟很不容易。

如果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赛克勒博物馆尚能借着名校光环吸引参观者,那么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就颇为沉寂了。这个每周只开放两天半的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收藏有各民族服饰2万余件,但记者获悉,除了学生和专业人士,并没有太多人走进这座展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展览现场


“伟大的大学要有伟大的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明明有着不亚于公立博物馆的专业性和民办博物馆的灵活性,为何却一直籍籍无名、门庭冷落?除了遭遇“开门迎客却鲜有人知”的尴尬境况外,记者发现另一种情况则是“不轻易开门”。有些大学博物馆并不向校内学生开放,更不用说免费向公众开放了。不少大学博物馆正遭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不仅社会公众了解不多,就连不少本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源的存在。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曾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利用率普遍低于建馆之初的预计。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为本校博物馆图录所作的序言中引用了一句美国人常说的话:“一所伟大的大学应该有一个伟大的博物馆。”的确,西方名校至少拥有一座与自己学术地位相称的博物馆,甚至有些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博物馆。1816年,剑桥大学创建菲茨威廉博物馆;1832年,耶鲁大学创建西半球最古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1882年,普林斯顿大学创建艺术博物馆;188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1895年,哈佛大学创建福格艺术博物馆(现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合并)。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采蓝-中印蓝染考察文献展”展览现场


目前,我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长段勇向记者介绍:“目前在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注册并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大学博物馆约有100家,实际总数超过200家。”对于这样的数字,段勇的评价为:“‘不多’也‘不少’。说它不多是和美国的大学博物馆相比,在美国很难想象一所名校没有自己的博物馆,就像图书馆一样,博物馆早已成为标配,早在10多年前哈佛大学就拥有6家博物馆。现在我国的很多名校才刚刚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例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但仍有不少名校还没有自己的博物馆。而说数量不少,是因为我们已有200多家大学博物馆,这样的数量占到全国博物馆总数4692座的不小比例,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系统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关键不在于一味增加数量,而是要充分发挥已有馆的作用。”

虽然我们在数量、历史、品质等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大学的博物馆,但是我们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段勇总结为两点:“首先,美国排名前20的名校几乎都没有设立博物馆学专业(但有大约100所大学开设有博物馆学课程),而我国的名校基本上均设立了博物馆学专业,相比较似乎我们更重视博物馆学研究和博物馆学科建设。第二,我们有后发优势,博物馆建设得晚,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更多,馆舍、设施和人员都可能更好。”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千年敦煌”展览现场


发挥大学优势,各具特色

段勇认为大学博物馆和其他公共博物馆相较具有自己的优势——学术性强、特色鲜明。它们依托本校专业师资和学科资源,对特定门类的知识载体做系统展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些大学博物馆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特色,如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914年成立的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以民俗和历史文物为主;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充分发挥北大考古系的优势,是全国第一所专注于考古的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被定位为家书类博物馆,包括诸多近现代名人书札、信件等;清华大学新建和浙江大学成立的都是艺术类博物馆;还有一些大学博物馆以校史为主;上海大学的博物馆虽然正在筹建中,但是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博物馆与新技术》,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平台。这些博物馆依托于大学,在学术和科研方面有较强实力。”


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装博物馆也颇有特色。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告诉记者:“我们是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博物馆主要的工作是对各民族服饰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展示,辅助教学,提升服饰研究水平与效率。”


新成立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则更注意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其馆藏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及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而其展览更多体现的是历史与未来的交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提出:“展览的策划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理念和学术高度,对出土文物以新的价值阐释,甚至需要在固有的藏品中发掘当代价值。博物馆在传播各种知识信息的时候还要通过古典的、现代的、东西方艺术的比较,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将更多层面的东西带给观众。只有把握这两条线索才有可能将博物馆的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推出既和人类历史文明相关又和当下技术创新有关的内容。”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闲事与雅器”展览现场


2

  

制约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原因几何?



对于那些“开门难”“无人看”的大学博物馆而言,它们的确也都有着自己的“苦衷”。展出内容专业性过强,不适合科普教育;陈列内容与形式多年不变,缺乏长久吸引力;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服务人员。段勇指出:“大学博物馆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博物馆在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内并没有专门的主管机构和专项经费,不像大学图书馆和实验室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保障。这种保障对于我国现行体制内的大学博物馆尤其重要。”我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及支持,而国外大学博物馆多为私立,依靠大学基金会、董事会和社会的支持,体制的不同是制约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原因。


大学博物馆谁来负责?

我国每年新增约200家博物馆,其中大学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与其他博物馆相较,大学博物馆的推进确是困难重重。公办博物馆自然不必说,非国有博物馆(民营博物馆)近年来也已定位明确,只有大学博物馆,仍处于“妾身未分明”的尴尬境地。虽是公共博物馆,但文化部、文物局并不直接管理,尽管建在大学里,教育部也无专人负责。


段勇告诉记者:“几年前,由国家文物局主导开展了关于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的调研,就发现制约大学博物馆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育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大学博物馆,我们曾和教育部进行过多次沟通,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目前就形成了大学博物馆建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重视与否。令人欣慰的是,重视大学博物馆建设的校领导越来越多,我们才能看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浙江大学博物馆即将开馆,北京大学又提出要建立新的艺术博物馆。”


具体到各个大学博物馆,不难发现其负责人大多为兼职,他们一般是学校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肩负教学、科研等任务。在这种人员配置结构下,博物馆不负责馆内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博物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博物馆的专业性受到影响。段勇告诉记者:“根据2015年3月20日正式生效的《博物馆条例》指出,所有博物馆都应该是独立法人,大学博物馆也不例外,但现在的大学博物馆基本都属于学校的内设机构,没有成为独立法人。虽然现阶段这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并没有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同时,这也是许多大学博物馆目前尚未正式登记注册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资金短缺,藏品更新困难

大学其他的教辅单位,如图书馆、实验室、档案馆,教育部都有专项经费,唯独博物馆没有。段勇的博士专业为北京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作为北大校友,他向记者介绍:“赛克勒博物馆馆藏依托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实力和资源。藏品来源主要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历史积累和考古成果,但目前要再增加考古实物越来越难,靠花钱购买来征集新藏品也并非容易。”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情况也相似,学校负责办公费用,收藏经费只能从一些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贺阳告诉记者:“这些经费根本不够,有时碰到好东西也没钱收购,所以博物馆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教学、管理和科研上方面。当初建馆是为了方便学校的教学研究,现在虽然免费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较少,最终选择每周两天半的开馆时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采取了收取门票的形式,普通门票20元/人,特展门票60元/人,特展门票包含有普通门票,也就是60元就可以看完开馆的11个展览,价格相对亲民。冯远认为:“所有博物馆都存在经费紧缺的问题,尤其是大学博物馆。国外相当多的大学博物馆是古老的建筑、一流的藏品。他们先于我们发展,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藏品,但是同样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我们现在有比较好的展览收藏条件,希望公众开始慢慢地信任博物馆,同时我们也会有一部分的收藏资金。”



剑桥大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菲茨威廉博物馆


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后,北京大学也提出建立一座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目前有一座考古与艺术类型的博物馆,再建一座新的艺术博物馆我也乐享其成。同时,我希望不要为建馆而建馆,不盲目追求博物馆数量,在开馆前就应该有相当数量的藏品基础和明确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可把新的艺术博物馆定位为近现代艺术主题。”段勇说,“在大学之中建立博物馆很容易,领导重视和资金到位就可以开馆,藏品征集才是最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博物馆是先有藏品才建馆开放,若先成立再征集就会困难重重。”


征集的方式有很多,在没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未来能否通过与企业收藏、私人美术馆加强交流合作,借助民间资本力量弥补馆藏短板有待观察。“接受捐赠是目前大学博物馆丰富藏品的正常途径,也是正确途径。国外许多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数来自捐赠,比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85%以上的藏品来自社会捐赠。北师大和浙师大接受捐赠所产生的风波,使得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的问题在于,大学博物馆在接受捐赠的时候程序应该更加严谨,要有可靠的相关专家把关,不能因为急于丰富馆藏而‘饥不择食’”段勇感叹道,“要守住博物馆藏品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底线!”


贺阳也坦言在藏品更新方面遇到不小的困难。“好的、老的东西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贵。我们希望通过民间的征集、捐赠来补充馆藏,近期我们就收到一批民国时期的旗袍捐赠。民族服饰博物馆面向社会接受各界人士捐赠的与中国各民族服饰有关的、有价值的实物和资料,用于本馆展览、研究、收藏和教育等方面工作。我们十分珍视每一件捐赠,首先会对其按照不同材质和款式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并拍摄专业高清图片,分批进行数据采集与基础研究,信息完善后陆续发布到博物馆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大学博物馆建设资金短缺,

藏品更新困难的问题,段勇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在观念上重视大学博物馆,把大学博物馆看成与图书馆及实验室同等地位的大学基本配置之一;

其次,将大学博物馆纳入大学的行政管理之中,成立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最后,每年还需要投入固定的经费支持。


3

  

大学博物馆如何走出“深闺”?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早在1685年,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段勇告诉记者:“如果不算外国人创办的博物馆,中国最早的官办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都是大学博物馆,它们分别是清政府1876年创办的同文馆博物馆和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前者是相当于今天外交学院或外语学院的同文馆内设博物馆,后者是通州师范学校下设的博物馆。”大学是近代公共博物馆之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办博物馆的宗旨是为教育服务,这就使得大学博物馆需要发挥其共教属性,不仅将影响力停留在校园内,更要走入社会、走入大众。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线上展览


让公众参与其中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博物馆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但是我们将它们归类为公共博物馆。而作为公共博物馆,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就还不够,不论是在社会影响还是在公共教育作用方面。”段勇告诉记者。大学博物馆与省立、市立博物馆从设立初衷上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虽然主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但也绝不应该止步于校园内。大学博物馆应该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赛克勒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次在3万左右,近几年其展览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藏品,也举办了不少引进展览,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冯远也谈道:“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先面向清华师生,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它必须打开大门面向社会,面向北京乃至全国的观众。我们特别希望博物馆不仅是清华师生艺术教育的场所,也是整个北京市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此外,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展陈其长期的收藏品,博物馆的确需要通过藏品来展示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仅仅是藏品的展示远远不够,应当同世界各馆建立合作互动、达到资源共享。”

针对不久前“对话达·芬奇”展览现场出现的英文错误,冯远回应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匆忙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闪失,我们欢迎各界批评的声音。批评是对博物馆的爱护,也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


借助数字化浪潮

大学博物馆除了以传统模式对外开放之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藏品的数字化,以新媒体方式与大众互动成为其努力发展的方向。由于大学博物馆的种种现实困境,不少大学希望通过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藏品,分享展览和最新动态。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网站自2015年上线,记者体验了它的新网站,在页面中可以看到相当清晰的藏品图及博物馆展厅的360度三维全景空间展示。据贺阳介绍:“博物馆以设计、应用为导向建构了民族服饰数据库(http://),数据整合完善资源和信息,为传承中国服饰文化与设计创新服务。此外,今年8月我们与Google文化学院达成中国民俗艺术合作伙伴,实现全球发布线上展览项目,以虚拟博物馆的方式让不同文化在共同的平台展示、交流。同时,这是一个建立民族服饰专业数据库平台的良好契机。此次,Google文化学院在全球网络平台打造的‘中国手工艺术’主题展览,包含了38个新上线展览和1800多个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非遗产业联盟、艺术平台手艺门、中国剪纸博物馆,共6个Google文化学院的合作伙伴。”

对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冯远告诉记者,科技馆正在拟议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进入实体装修时,信息传播部已经在做虚拟博物馆。现在已经建议打开其东向的大门,使博物馆能够面向社会。我们也强烈呼吁将来经过这里的城铁能够命名为‘清华大学博物馆站’。但是尽管如此,能够在这里看到的展品数量毕竟有限,所以,即将发布的数字博物馆也就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使更多观众了解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动态。”


版面编辑:卢展

微信编辑:尧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