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将消失的传统工艺——手工造纸

 资金长阳 2018-05-23
征程

在赣南、闽西山区的一些小山村,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手工造纸工艺,堪称造纸术的活化石。手工造纸以毛竹为原材料,主要出产玉扣纸和毛边纸。玉扣纸,又名重纸;毛边纸,又名长行纸。这里手工生产的玉扣纸,纸质特优,细嫩柔软,纸张平展,厚薄均匀,韧性好,拉力强,无毒性,不易虫蛀,用毛笔书写,吸水不渍,色泽洁白如玉,因此被誉为“玉扣纸”。“玉”为洁白,“扣”是计量单位,“扣”即现行的“刀”,每刀纸200张,是书写文献、奏本、印刷线装书的上品。过去,朝廷多用于书写文书档案,寺庙多用作印定经本,宗祠用作印刷族谱,民间用作契约或账簿,它能保存数百年不霉烂。因此,历史上曾广销天南地北,远渡重洋盛销东南亚。据说,1974年国家出版局还专门派人前来订购玉扣纸进京,用以印刷《毛泽东选集》线装本。然而,受现代造纸工艺的冲击,手工造纸的方法工序繁琐、产量低下、效益不佳,越来越少人从事这种工作,这种沿袭千年的传统工艺已面临着失传的境况。为了记录这一传统工艺,几经打听,终于发现长汀县铁长乡洋坊村、张地村仍有少量农户还在从事手工纸生产,于是专程前往进行了一次拍摄活动。
长汀县铁长乡四周群山环抱,高山连绵,北面的鸡公岽海拔1390米,是有名的林纸区。
这里山林茂密,盛产毛竹,森林覆盖率达83%。
张地村是福建省省级生态村,具有"生态丶竹海丶溪流"优势。
石夹廊桥,也称太平桥,建于清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张地村丶洋坊村至今仍有数户农户从事手工造纸。
砍竹是手工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纸农便上山砍嫩竹,并斩成长2米的竹筒,再破成一根根2厘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
每家纸厂都有几口大湖塘,将破好的栅子放入湖塘,经浸塘丶洗竹丶剥竹丶踩料等工序,把竹料踩成纸浆,便可以开始生产纸张了。
纸槽是一个长宽约2米的池子,装满纸浆,再混入煮出的胶汁兰叶水。
抄纸也称捞纸,由两位工人把一个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后滤去水,帘子上便留下了一层薄薄的纸浆。
抄纸帘非常讲究,由纱线细腻的篾丝编成。
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
湿纸在木板上一层层叠起。
抄纸工两人一组,每天可抄纸2000张。
纸浆越抄越少,需及时添加,并充分搅拌均匀。
抄纸过后还有榨纸丶钳纸两套工序,即将一叠叠湿纸放在纸榨上榨去水分,并用钳子从纸头处一张张钳开。可惜我们到达时这套工序已进行完毕。
钳开的湿纸要运到焙纸房焙干。
焙纸房由一个上窄下宽的焙壁构成,每边各一位工人连续不断地操作。
焙壁下填柴烧火,利用其温度将湿纸烘干。
焙纸工用长松针制成的刷子,按顺序将湿纸一张张贴在焙壁上。哦,这还是一名女工呢!
当回到第一张纸前时,湿纸正好蒸去水分,变成了干纸,此时可一张张揭下。
揭下干纸后,又糊上湿纸,如此不断循环。
通常贴完一遍后,最先贴上的已被焙干。
将揭下的干纸整齐叠好。
焙干的纸张还需用刀裁毛边,然后便可成刀(200张为一刀)销售了。
在铁长乡洋坊村,我们还看到了手工生产彩色纸。
生产彩色纸与前面的工序一般无二,只是添加的染料不同。
据说竹纸作坊开工后,最完美的组合是10人同时生产。即2人剥竹,2人踩料,3人抄纸(包括钳纸和补帘),2人焙纸,1人砍柴(色括采兰叶和煮饭)。
10名工人每天可生产一担纸,也就是2000张。 造纸工人每天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工作的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焙纸工,在炎热的夏天还要在温度很高的焙房中劳作,真正是挥汗如雨,所以他们只能穿着短裤丶祼着上身⋯⋯

更多精彩,请关注石城摄影!

(完)

图/文 周延平 编发:廖东升

转自石城摄影,版权归石城摄影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