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术,99%的人没见过

 飞鸿雪泥028 2018-07-28

第二十六期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

贵州省丹寨的石桥村

完整保留着上千年来的民族造纸工艺

也因此被称为我国造纸文化的“活化石”

43岁的潘玉华

是皮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说纸张本身就非常美

造纸技术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潘玉华,苗族,贵州丹寨石桥村人。2006年5月20日,皮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年仅43岁的潘玉华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位于贵州省丹寨的石桥村完整保留着上千年来的民族造纸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延续至今。石桥村也因此拥有“中国国纸之乡”的美誉,被称为我国造纸文化的“活化石”。(图为:石桥村一景)


] 石桥皮纸制作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而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在丹寨石桥称为构皮麻(构皮树),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 石桥村的造纸工艺都是祖传的,每家每户都会造纸。造纸的水槽边是潘玉华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皮纸制作几乎占满了潘玉华儿时的时光。加上潘玉华的爷爷奶奶本身都是皮纸制作的工匠,年少时的潘玉华每天耳濡目染,三年级时就可以帮助村里的师傅们做一些简单的工序了。


] 皮纸制作工艺十分繁杂,分工很细。传统造纸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师傅把关,学徒过程极其严格,普通人想要熟练掌握造纸技艺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潘玉华成年后并没有把造纸当成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学过绘画,开过广告公司,直到2006年,为了不让皮纸制作工艺失传,潘玉华正式独立开始造纸。


] 皮纸制作多用构树皮和衫根作为原材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不同的原材料所制作出来的纸张有着不同的厚度和韧性,适用于不同的纸张用途。皮纸制作的第一步往往是将构树削皮,刮去外层晒干,通过水沤、浆灰之后进行蒸煮,构皮麻已由白变黄,由硬变软,变成皮料。(图为:皮料半成品)


] 潘玉华正在清洗构树皮。皮纸制作工序繁多,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而主要的工序包括煮料,纸甄、漂洗、选料、打槽,纸浆、加入滑药、加花、压纸、晒纸、揭纸等工艺,对水质和工艺均有严格的要求,皮纸制作技艺所制作出的纸张有纸质绵韧,光润,耐水性好和不易腐烂等优点。


] 潘玉华在向年轻学徒们示范如何打槽,将一定量的料粑放入纸槽,加水用槽杆将料粑打散成棉絮状。打槽时需要用槽杆不断用力搅拌纸槽里的料粑,这样才能使得料粑被充分打散均匀,皮纸制作技艺每一个步骤都要求严格,哪一步做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成纸的质量。


] 潘玉华在指导年轻学徒们进行抄纸工序。抄纸使用的工具是抬帘,抄纸槽用木制成。将上好帘的抄纸架插入纸浆,反复抄浪两至三次,倒出剩余的浆水即可起帘。抄纸技术要求高,全凭师傅经验,抄轻了纸薄,抄重了纸厚。


] 潘玉华指导年轻学徒进行压纸工序。将抄出的湿纸从纸帘上放到垛架上。上盖木板,压以重物,静置一夜,一般可榨出90%以上的水分。


] 进行完所有造纸工序之后,接下来要对纸张进行晾晒工序。


] 抄纸使用的工具抬帘和木制的抄纸槽。

 

] 潘玉华造纸工坊里,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皮纸制品。2006年,潘玉华回到家乡石桥村,在河边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买下一座老宅,几经翻修之后成为了他目前的造纸工坊。


] 从最初的造纸工匠做起,坚持了许多年,终于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师傅,在潘玉华看来,皮纸制作工艺在过去上千年的实践当中已经趋于成熟,很难从技法上再需求更多创新,目前改良的更多是使用工具上,更需要多从美学方面入手,提升纸张的审美价值。


] 潘玉华和造纸工坊的几位年轻学徒们分享造纸技艺经验。


] 潘玉华制作的长18米的皮纸工艺作品,耗时两周时间,在他看来纸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重要,要积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才能提升纸张制品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皮纸制作工艺。


] 潘玉华正在观察皮纸制品,遵循古法造纸所制作的皮纸制品最大的特点是纸质韧性足,纸张通透美观。


] 在潘玉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出席皮纸制作体验活动的照片,作为当地有名的皮纸制作传承人,他经常会受邀参加展会,向世界各地的纸艺爱好者传播皮纸制作的魅力。


] 石桥村的旅游经济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游客选择来到这里参观游览,潘玉华与前来造纸工坊的游客们交流,他希望未来能够与学校合作,提供更多的关于皮纸制作的研学项目。


01

非遗手记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位于贵州省丹寨的石桥村至今保留着上千年来的民族造纸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延续至今,工艺保存完好,被称为我国造纸文化的“活化石”。


石桥村又有“中国国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神奇的黔山秀水中踊跃出众多国家级造纸工匠,43岁的潘玉华就是其中一位,他来自丹寨石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皮纸制作大师,2017年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石桥村的造纸工艺都是祖传的,每家每户都会造纸,我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村里的老人家们用古老的方式制作皮纸,他们会在河边漂洗皮料,我和其它同村的小孩子都喜欢去造纸的水槽边玩,逐渐就接触到了古法造纸工艺”,回忆起儿时的时光,潘玉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色,“很难说我从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学习皮纸制作,我的爷爷奶奶都是造纸工匠,三年级时我就会帮助村里的师傅们做一些简单的工序,可以说整个石桥村的造纸工匠师傅都是我的老师。”


潘玉华的爷爷奶奶、姑姑和叔叔都是造纸匠人,在他们的影响I下,他开始正式学习古法造纸的工艺,皮纸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传统造纸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师傅把关,分工很细,学徒过程极其严格,普通人想要熟练掌握造纸流最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潘玉华成年后并没有把造纸当成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我上中专时学的是绘画,毕业之后开过广告公司,06年的时候正式独立开始造纸,自己的两个哥哥都不是从事这项事业的,爷爷也不希望让这门手艺失传,造纸与艺术也有着许多联系,这也促使我回到石桥村从事皮纸造纸事业。”


2006年,潘玉华回到家乡石桥村,在河边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买下一座老宅,几经翻修之后成为了他目前的造纸工坊。从最初的造纸工匠做起,坚持了许多年,终于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师傅,在潘玉华看来,古法造纸工艺在过去上千年的实践当中已经趋于成熟,很难从技法上再需求更多创新,目前改良的更多是使用工具上,更需要多从美学方面入手,提升纸张的审美价值。


“我爷爷那辈人造纸市场的环境和现在也截然不同,如今纸张的用途不仅仅只是文房四宝中的一样,只提供使用价值,如今市场变得更加小众,纸张的审美价值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以前的纸张只是平面状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制作出三角形圆形和立体状的纸张呢?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来不断改变纸张的形态。”然而许多年轻人并不了解纸张如何而来,导致造纸市场的需求并不大,如何把皮纸制品与文化通过现代传播方法推广给更多人,成为了潘玉华思考的最大问题。


“在东汉时期皮纸制作是一门科学,通过这个技术为人们服务,在发明和制作过程中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了纸张之后书本就出现了,知识得意走入人们的生活,我认为造纸技术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对于皮纸制作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文化传承需要一个设计和再创作的过程,需要许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一张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碰撞,这也是我开设古法造纸体验馆的重要原因,体验馆去年7月开张,到国庆节的三个月时间里就已经接待了超过8000人的游客前来体验,游客们不仅拿到了皮纸作品,而且得到了一份独特的创作体验,得到的反馈很好。”


对于皮纸制作的未来,潘玉华也充满着期待和希望,他认为皮纸制作会带动一些其它的国家级学科的发展,自己的造纸工坊也在和国内许多学校的研学项目合作,开设体验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到古法造纸的魅力,等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会助推这项文化的传播和成长。

  

02

非遗知识

皮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


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包括云龙皱褶、凹凸、压平、花草、麻纸六个品种。其制作过程一般有十多道环节,生产时将棉絮状纸浆兑水加入“滑药”搅匀,经抄、压、晒、揭,包装而成品,纸质绵韧、光润,耐水性好。


特约摄影  |  吴皓   编辑  |  娄诗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