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要素研究

 白桦树2008 2018-05-23

摘要: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结构:政府是重要的宏观管理者,主要发挥整体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克服自身参与不足的难题;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和校企深度融合的主导者,要加强内涵建设,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提高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要素

作者简介:孙梅(1964- ),女,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萍(1987- ),女,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沈怡(1984- ),女,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它突破了培养主体的单一化,将培养任务合理分配到各主体层次。总体来说,这里的层次结构从宏观至微观主要可分为政府层、行业与企业层、学校与专业层。以往的文献多是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增加了对行业与专业两要素的分析,意在进一步深化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认识。其中,政府层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性引导与支持性保障;学校与专业层是人才培养的正规性主体力量,专业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实施载体;行业与企业层对人才培养进行指导性调节与适度参与,行业是企业的集聚,从较为整体与宏观的视角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信息、资源与指导。下面将在此认识基础上,对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各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要素

一、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政府层面

(一)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事情,而且需要政府和社会等的大力支持。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研,虽然我国一直强调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任务,但主要是停留于观念意识层面的强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十分充足。首先,缺乏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宏观性指导。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都是一种自主性或自发性行为,政府层面没有建立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也没有制定有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即使有的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也多是号召性的鼓励,缺少具体的操作性指导手册和配套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不深、不足,校企合作的实践开展缺少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支撑。这些使校企合作易在“点”上见成效,难在“面”上成规模,造成校企合作的松散化和低效性。

其次,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充分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方面主要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校企合作领域的专门立法。虽然已有法律中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但是缺少对校企合作行为的进一步约束、规范和保障的法律法规。

(二)政府层面基于问题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中是重要的宏观管理者,主要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社会共识缺乏和环境支持不力等方面的难题,发挥着整体指导和协调的作用。首先,政府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引导与条件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大众、行业企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典型树立与推广等方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并调配校企双方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基本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发展、约束和激励等运行机制,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合作突破了体制屏障、提供了制度依据,为合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与分歧提供明确的解决程序与途径。

其次,政府对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监督与关系协调。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发起多种建设项目来引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收集来自学校、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要统筹各级各类培养主体间的关系,通过政策、制度、活动等手段,促进多方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层面

(一)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学校的“一头热”,即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不足。首先,从短期利益来看,企业的目标使命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校企合作为企业带来的责任与风险大于收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投入自己的优秀员工资源、实训设备资源、实习岗位资源和实践资源等,学生与教师的实习实训还可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干扰。同时,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起步晚、底子薄,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及早重视,导致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的同时,得不到即时性的回报,因此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没能充分调动。

其次,从长远利益来看,企业没能上升到人才战略的高度进行长远考量与规划。近年来,很多行业企业面临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用工荒”,这主要是由于饱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被看做是二流教育,得不到学生、家长与社会的认可。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企业能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全局出发,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中,与职业院校一起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贡献力量,那么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地位就能获得极大提升,企业便会从中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这种长远的人才储备战略意识,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深远认识亟待提升。

(二)企业层面基于问题的功能定位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克服自身参与不足的难题,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的参与性主体功能。首先,作为企业集聚化的行业,能对人才培养进行外围的指导性调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跨越就业门槛的职业资格证书,而行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可以在指导学校办学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校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率。同时,行业协会有条件有能力充当学校的市场信息传播者。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凝聚力量,能对市场所需的人才数量与规格要求做出准确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目标定位提供指导性意见。

其次,企业对人才培养进行内在的参与性培养。企业作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的一线实践场所,对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进行着直接“消费”,因此企业必须通过适当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一方面,企业要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配合学校进行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要积极向合作学校派驻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建大师工作室,并带动学校教师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化;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物力与财力资源,与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建在企业内部,让学生的实训过程中直接感受真实的企业研发、生产、服务与管理过程,熟悉企业工作情景与文化。另外,实训基地也可建在学校内部,由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与技术指导人员等。

三、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层面

(一)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也可以解释为:职业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即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意识、条件和能力等方面存有欠缺。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研,这里对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存在问题进一步总结。首先,在校企合作的意识方面。虽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普遍共识,但很多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至少这种意识没有强烈到足以激发学校持续并深入地开展与行业企业的积极合作。

其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能力方面。由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的局限,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把握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也不能提供给行业企业满意的服务。一般来说,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门场所,是技术技能知识的聚居地。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技术材料和公司内部报告等,这些是任何单个企业都很难全部拥有的。但是,由于饱受繁重教学任务、艰难学生管理等的多重压力下,加之先天条件的不足,职业院校教师缺乏一定的项目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这就降低了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认识的不足,在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整体环境下,缺乏从本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确定校企共赢合作方案的能力,从而导致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二)学校层面基于问题的功能定位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并且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在履行好自身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提高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带动行业企业共同服务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专业结构的设置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查、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与规范,并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科学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职业教育致力于面向特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由于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对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最为清楚。学校要积极寻求企业帮助,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

再次,课程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教与学才能得以落实,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充分整合优化校内的实训设施设备、提高校内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等。最后,专业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单元,专业层面要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层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专业建设与学校统筹的关系,在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的优势条件与发展特色,创造出个性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层面的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专业要利用专业师资队伍力量经营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虽然学校层面设有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的专门机构,但真正能够建立并维系校企关系的力量在专业,尤其是在专业骨干教师身上。因此,学校要将校企合作的发展重心放之于专业及专业教师,利用教师的点状联接与专业的线状联接,巩固学校与企业的网络化合作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