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欢迎关注。 关注 我们每周一的例行选题会,不知为什么最后总能被开成“诉苦大会”。而上周一个妈妈在诉苦后被我们集体“拍砖”,也是个很少见的事。给大家讲讲,乐呵乐呵: 话说轮到这个妈妈发言时,她愁眉苦脸地说,觉得女儿专注力不好,照这么下去的话,以后上了学怎么能好好听课,听不好课成绩不好,未来就堪忧了! 我们忙打断她:“怎么就觉得她专注力不好了?” “一本书从来没看完过,总是看到一半就去干别的了。” “孩子几岁来着?” “都1岁半了!” 接着,大家也是少有的齐声—— “这也叫事儿?!” 虽然最后大家是以嘻嘻哈哈的吐槽结束,但回到座位上,常爸又继续想了很久。看来对于专注力,又有不少新手妈妈开始有困惑和误解了。而我们棒棒的专栏作者小马君,还是能从这个旧话题出发,谈出很多之前常爸都没太思考过的问题。 作者/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四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听常爸讲完,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的确,我自己也接触过不少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专注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幻想,有很多不符合年龄特点的预期。 那么究竟孩子的专注时间多久才是正常的呢? 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专注久一点,再久一点呢?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本文干货 ?孩子专注力时间公式:专注学习的时间=生理年龄+1。 ?表面都是“不专注”,但原因各有不同。 ?“做小动作”可能会让一些孩子更专注。 ?每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专注密码”,父母要找到发现的钥匙! 1 专注力时间公式,解救被冤枉的孩子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旗下的SCALE组织,曾经发表过一个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公式: Attention span for learning = Chronological age +1 孩子专注学习的时间=生理年龄+1 比如8岁的孩子,专注学习的平均时间为9分钟。 这个公式给了父母一个很好的参考。像上文那个1岁半的孩子,就算爸爸妈妈读得再绘声绘色,精彩纷呈的,她应该有的集中时间也不会超过3分钟,而一本中等难度的书完完整整读下来基本都要在5分钟以上了。按照这个标准,估计很多孩子都是被冤枉的“不专心”。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专注时间也是有弹性的,比如不同时间段专注时间不同。我们在评估孩子的专注时间长短的时候,一定要辨证地看,不要轻易给他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如果你很确定不是你对孩子的预期有问题,而是孩子真的很容易分神,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孩子的行为,因为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我们发现一个孩子读书读到一半就走了,真的一定是他的专注力不够吗?有没有别的原因: 可能对这个书本身内容不感兴趣, 可能读着读着读不懂了, 可能因为书里面讲到了窗外的云朵, 他想去看一看, 可能是靠垫不舒服, 他想站起来走走, 可能他被别处的声音吸引了 …… “不专注”是成人对于孩子一些隐性需求的很笼统的称呼,也只是孩子行为冰山露出来的一部分。如果成人忙于寻求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不花心思观察或者思考孩子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需求的话,恐怕这个行为是没法纠正的。 2 关注“不专注”背后的秘密 我建议父母可以关注孩子在出现“不专注”行为之前发生了什么,并且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当你发现规律的时候可能就会帮助到孩子。 比如你发现只要书本里面讲到“车”,孩子就坐不住了,要去摆弄玩具车。或者每一次在读书的时候听到窗外有声响,孩子就被吸引过去了。当你把这个“诱发因素”找到,你才能找到应对策略。 怎么解决呢?前面那个例子,你就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小玩具汽车,当书本里有相关内容的时候主动给孩子呈现,他就能边玩边读书。再比如孩子对于户外的声音非常感兴趣,我们索性就换一个地方阅读,并把这种噪音变成一种常态。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绝对安静的地方,防止这些干扰因素的打扰。找到诱因是帮助孩子专注的关键步骤。 我们家里只有1-2个孩子,幼儿园里却有15-20个孩子。面对这么多孩子,幼儿园老师是如何让孩子们专注的呢?在跟其他老师们探讨后,我觉得有一些策略爸爸妈妈也同样用的到,梳理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①想一想那些会让孩子分心的“细节”——仔细观察,发现“不专注”的诱因 有时候孩子容易分心,很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细节在作祟。 比如我刚做老师的时候,就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每天在集体活动时间就莫名其妙地站起来扭动,看上去注意力很不集中。 后来园长也进教室观察了一段时间,很快他就发现了端倪:“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衣服穿得不舒服。” 放学和家长一沟通,果然她穿的衣服的吊牌没有被剪掉,让她浑身都难受,没办法静下来做事。园长还热心推荐家长可以给孩子穿宽松的裤子和棉质的短袖衣服,方便在教室里活动。第二天,这个小女孩就没了之前的问题,很快融入了活动。 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不专注,而要认真仔细地去思考“不专注”的原因,然后实施对策。比如,看书的时候就选择安静的环境,想快点吃饭就关掉电视等。 ②把孩子开小差,做小动作视为一种“需求”——满足需求,孩子更专注 孩子不专注,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专注的定义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理解的专注是指一个人手上没有任何小动作,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如果手上没有拿着东西或者做点小动作,他根本没法做别的事情。 我的美国同事就针对这些孩子想出一个好办法——给他们买解压玩具。甚至在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她都允许孩子们拿着解压玩具。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孩子们有点烦躁坐不住的时候,只要手里拿着东西,他们就能长时间专注于课堂的内容。这可能是因为手里的东西帮助他们排遣了烦躁的情绪。 美国把这些玩具叫做“fidget toys”(烦躁玩具),样式很多,关键是小巧玲珑,可以随时捏在手里。 ③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专注密码”——以一推十,引导孩子专注习惯 很多父母都希望有一个“万能膏药”,可是在培养孩子上真的做不到。就像在专注这件事上,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专注密码”,这需要父母仔细观察找到并进行衍生。 比如有的婴儿就是不愿意喝奶,父母发现如果他手里握着一个玩具积木,就能很专心地喝奶,那么这个孩子的“专注密码”就是“手握玩具积木”。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密码”用在别的方面,比如听故事、做艺术创作等等。 比如有些父母会反映孩子不愿意抄英语单词和背诵。但是在逛超市时学货架上的英语或者用特殊材料写英语字母的时候,孩子会特别感兴趣,那么孩子的专注密码就是“有趣实用”。父母就可以通过增加事件本身的趣味性或者让一件事情变得更加实用达到让孩子专注学习的目标。 ④让孩子对事件有预期,他就更容易专注——提前告知,让孩子有主动权 我很讨厌市面上的“专注力”训练班,把专注好搞得像个学科一样。其实培养专注,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每个事情的预期。 孩子为啥在幼儿园比在家里更专心?就是因为幼儿园每天的一日流程是几乎不变的。正是这种重复,让孩子对每一个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充分的预期,就能提前调整自己的状态。 比如他知道这个集体活动就20分钟,结束之后就是区角活动时间。所以,他就能暗示自己坐20分钟不捣乱。但是如果他没有这个预期,可能稍微有点忍不住就躁动了,因为他也不知道需要再坐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 其实我们在家里也可以用类似的策略,规律地生活,让孩子知道吃饭之后、睡觉之前的安排。当他们有所预期,自然也更加容易专注于当下。 ⑤游戏里培养专注力——有趣好玩,孩子喜欢 美国老师Sar Ipatenco在博客中说:“很多时候,我们想尽办法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提升专注力的方案,其实很多方案对正常的孩子也同样有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为父母推荐的两个可以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小游戏吧! ●“听”画 这个游戏是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Victoria Groves Scott发明的,他把这个游戏命名为“谁是艺术家”。 游戏要求两个同伴完成。其中一个同伴会抽取一张动物图片,然后用语言向另外一个同伴描述怎么把这个动物画出来。 整个过程中,另外一个同伴需要非常专注,一方面要听同伴的描述,一方面要全力调动大脑里的储备信息,直到可能猜出自己画的是什么动物。两个小伙伴可以轮流玩不同的角色。 这个游戏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都需要专注地接受、反馈彼此的信息。 ●手眼协调游戏 这个游戏是Myers博士开发的,工具是多枚硬币。 首先随机地把5-6枚硬币排列在桌面上让孩子看10秒钟,然后用纸盖上硬币。接着再给孩子一堆硬币让他把刚刚的排序方式重现出来。 如果孩子成功地、正确地排出了序列,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增加硬币的数量,或者缩短孩子单次看硬币的时间。 这个游戏非常容易取材,也能够帮助孩子锻炼专注度,又非常有参与性。爸爸妈妈可以一个和孩子一同比赛,另外一个当裁判。 常爸说 看完小马君的讲解,估计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释然了吧。孩子的专注时间和他的生理年龄呈正相关,所以父母们也不要太焦虑了。此外,在培养专注力上,我觉得父母更需要做的不是观察孩子或者寻求方法,而是以身作则。 我们希望孩子更专注些,但我们和孩子沟通、陪伴的时候足够专注吗?有没有好好听他们说话,有没有认真回答他们的疑问,有没有专注的眼神交流?当我们一边心不在焉地陪孩子,一边手机却刷个不停时,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专注呢! 教孩子专注时,先让我们自己“专注”起来吧! 关于专注力,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最近还遇到什么其他育儿难题,想要咨询小马君?留言区统统抛来吧! References Behavior Management Important Facts. (n.d.). SCALE. Fidget Toy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tegory/8-fidget-toys Ipatenco, S. (2017, November 21). Focus Exercises for Kids. Retrieved from https://classroom./focus-exercises-kids-5200949.html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