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钊|胡思乱想后的只言片语

 陳國祥 2018-05-24


文|理钊

 

即便是很小的道德问题,甚至是个人的一个小偏好,都可能因为这个人执掌了权力而得到放大,直至这一偏好在权力系统的运作之下,演化为一种吓人的特权。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

 

因为个人的道德问题,或者是兴趣偏好,在其执掌了大权后,就有可能利用权力来满足那个偏好或兴趣,就有可能利用权力去满足自己非道德的欲望。譬如“爱女人”,做平民时不过是个人的道德问题,可一旦用权力去“爱女人”,那就是耍特权,就是“以权渔色”。而“以权渔色”,实际上是用权力去满足女人,然后再让女人来满足自己。

 

 

很多人对于公权力超出法律法规授权的乱作为、滥执法的行为,多有异议。但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就是当“乱执法”这一行为的结果是坏的,目的是不好的时,人们就反对;可是当那执法行为,有人认为“善意”的、结果是好的时,就又认为是好的,是应该支持的。这说明,议论者仍然没有从法治精神的原则和要求,来评议执法这件事,仍然拥持着“好效果论”“好目的论”的陈旧文化思维。而这,是不是也正是公权力依然没有牢牢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律职责必须为”的意识的原因呢?值得深思。

 

国民不读书的原因,主要应该是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处。有些人甚至觉得正是因为读书才读没了自己。譬如说,读书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可在中国,提高这个修养用不着去读书,只要认识几个字,能看懂满大街的宣传标语就行了。再譬如,读书可以明事理,可如果你要按书上的事理去办一件事情时,十有八九要碰上一个大疙瘩。因为中国的实际生活,与书上说的事理总是对不上卯,弄得读书人读通了书,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办了。还有人说,读书可以藯籍心灵,比如“心灵鸡汤”一类的书,可要照着这类书上说的去藯心灵,需要有钱有闲才行,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还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要兴读书的风气,得让书里的事理与社会上的生活一致起来才行。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还是需要依靠国民多读书。看起来这有些自相矛盾,而矛盾在什么地方呢?可能也还是要去一些书里去找。

 

“按需分配”的世界,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一种快乐的活动;那里是“人人争相奉献”的社会,每个人都十分地淡定从容,欲望早已像人身上无用的阑尾被割掉了;这里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

 

如果要说这个世界还缺少一点什么,那就是缺少逻辑。譬如说,这里每一个人都视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为自觉、为乐趣的社会,那么,这里将没有一个闲人,每个人都沉浸在劳动的快乐之中。那么,在这个社会里,除了吃饭这样的需要以外,谁还会有另外的需求呢?如果没有了劳动之外的需求,比如愉悦精神的需要。那么,人人不知停歇地创造出来的东西,又是为了谁?还需不需要有文学艺术这为种纯粹是为满足精神需要的东西?在这个社会里,钻石、黄金像垃圾一样堆在路边,会不会被扔得到处都是?如果人有了什么也不想做的需求后,是不是就会分配给他一份“不用劳动的劳动”?如果他需要一份“自由”,那么是否也会分配给他一片“无人管理”的土地?

 

所以,在那个未来世界里,解决这个“逻辑两难”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将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人以劳动和奉献为乐趣,一部分人以需求和享受为乐趣。当这两部分人都各以各自的乐趣为乐趣时,这就是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了。

 

只是,在你去那个世界时,不知道你所买到的是去做哪一部分人的票!

 

一个社会,总应该有使人向上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如果说获得成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公开公平的竞争规则之下,完全是凭借着个人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努力与奋斗,那么这条通道就是一条正常的通道,拥有这样的通道的社会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谁也不会把谁看得太重,也不会把谁看得太轻,你在这个通道上成为了走向成功高地的英雄,我尊重你的成功,但我自己的心里十分明白,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个英雄。或者说,自己明白与任何人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在那个公平的规则之下,任何的成功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即便自己没有像他人那样达到相同的成功高地,但知道自己所达到的地点也是自己尽了心力的结果,所以对于那些比自己走得更远的人,获得更大成功的人,也不会有嫉妒,更不会有仇恨,有的只是尊重与敬意。这样的社会是平静的、和谐的,是充满活力与向上的阳光的社会。

 

2018520日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