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怒!他穷尽毕生心血保护的古籍,竟被不肖子孙尽数摧毁……

 lwdalian 2018-05-24


近日,惊闻史学大家柳诒徵先生后人因分遗产不均,把老先生藏书,精本全部纵火烧毁,普本撕成碎片,4000元20斤卖掉。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惋惜,既痛惜这么多珍贵的藏书就这么毁于一旦,又似乎看到柳诒徵老先生面对自己曾经为求得精本藏书几经周折的心血,痛哭难抑。



被撕毁和被烧毁的藏书


在朋友圈转发的同时,不难看出,柳诒徵的子孙曾多次变卖祖辈留下来的藏品。有一次拍卖流拍还当场跟拍卖行闹。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感叹和可惜,因为毕竟这是私人财产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的事件。但是总会因为这样的事件,让我们感慨,对于目光短浅、好吃懒做的人来说,任何珍贵的资料和藏品都抵不顾一些利益的驱使。




柳诒徵先生生前确实爱书如命的人,曾有为求得藏书不惜“长跪以求”的故事广为传颂。下面来让我们一睹先生风采:


一、南京两个“第一”


1901年,22岁的柳诒徵从镇江老家来到南京,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江楚编译局任编纂,并拜时任江楚编译局总纂的缪荃孙为师。本擅词章之学的他,在这一年改治史学,并于次年编成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


柳诒徵作品


我在南京图书馆见到了这部《历代史略》。全书共六卷八册,上迄唐虞三代,下至明末。它打破了纲鉴的编年形式,每卷各分篇章,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成为新式历史教科书。此书一出,各地争相翻印,以后的历史教科书大多以之为蓝本。而且,根据历史学家张舜徽考证,“历史”一词便由“历代史略”省略而来,至今偱用不废。


柳诒徵信札


仍然是在当时的中正街上,街北的庐江会馆里还有个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学——思益学堂。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之一。这所小学就是1903年柳诒徵随缪荃孙等人赴日考察教育归来后,与好友陶逊等人创办的。它还是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二、十年教授生涯

在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有一处名为“梅庵”小房子。据东南大学校史馆馆长苏卫平介绍,这所坐北朝南的小房子是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字梅庵)而建,已近百年,当时只是三间茅屋。如今,这里已变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唯一可寻的旧迹恐怕就是房檐下挂着的“梅庵”匾额,而这两个字恰是柳诒徵所书。


柳诒徵信札


1908年,柳诒徵受李瑞清之邀,接替刘师培任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1915年,两江师范学堂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改为东南大学。柳诒徵在这里当了10年教授。


柳诒徵信札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武黎嵩老师介绍,这段时期,柳诒徵参与创办了《史地学报》、《学衡》等刊物。而他最富盛名的著作《中国文化史》也是在这里完成。它与柳诒徵在69岁时出版的《国史要义》一样,都是划时代的史学巨著。如今,《中国文化史》已有60多个版本。在武黎嵩看来,这部书可说是奠定了柳诒徵在历史学界的大师地位,开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先河。

三、让学者住在图书馆看书

柳诒徵曾居住在南京四牌楼、南仓巷等地。长期生活在南京的他也因此特别重视江苏和南京地方志的修撰。他身体力行,在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参与《江苏通志》的编写,撰修《礼俗志》《书院志》《社会志》等。除此之外,他还“整理古籍、编印总目、影印珍本、刊布年刊”。


柳诒徵作品


而据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介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让人住在图书馆内查阅资料,可谓空前绝后。文史大家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于1934年至1935年在此住读一年,受益匪浅,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


柳诒徵作品


抗战爆发后,柳诒徵为保护古籍,将馆藏书籍装箱藏于朝天宫地库,部分运至苏北兴化。至抗战胜利回到南京,他便开始多方查找,亲访接收大员,要求发还国学图书馆藏书和书架等设备,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徐忆农说到这里,数次感叹,这样的气度真是让后人难以想象。


最终,馆藏书籍找回了18万册,图书馆也于1946年8月1日恢复开放。


保护和搜求书籍的辛苦一般人难以体会,柳诒徵期间还两度中风。心力交瘁的柳诒徵于1949年申请退休,并在这年的4月前往上海儿子处定居,结束了他在南京的生活。



柳诒徵(1880年-1956年),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江苏省镇江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


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


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