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南京各机关纷纷打包收拾,准备迁台。 当时,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催促“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将馆内善本装箱,先运往福建厦门,再找机会运往台湾。 柳诒徵知道,这批珍贵藏书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于是一直拖时间敷衍。而教育厅长杨石珍是柳诒徵的学生,运书的事虽经多次催促都被柳诒徵敷衍过去,也没把柳诒徵怎么样。 馆里的藏书大约有十多万册,很多都是柳诒徵在抗战后费尽心力找回来的,他抱定了决心,要将这批珍贵藏书留在南京。 1949年1月27日,柳诒徵又将馆藏善本图书八十箱两万余册,运送到朝天宫地库保存。这些丁氏八千卷楼、范氏木樨香馆等宋、元、明、清善本藏书,终于完璧保存在南京。 保护好这批书后,原本就身体不好的柳诒徵心力交瘁,在1949年申请退休,并在这年4月前往上海儿子处定居,结束他在南京的生活。 离开南京时,柳诒徵写下《浪淘沙·自咏》一词,寄托内心: “老子尽痴顽,册府优闲,龙蟠虎踞重人寰,姑付儿曹修宝箓,遥领仙班。心史怕循环,巫峡舟还,飘髼(péng)又别紫金山,笑指淞滨楼一角,骨肉团圆。” 如果没有这位史学界泰斗级的镇江人,这十万多册珍本藏书避免了被运去台湾了。 “飘髼又别紫金山” “我当时曾语汪蔼庭云:依我之意,书不离宁,且不离馆。摆在馆中,恐无他虞。第因各方面见解不同,不得不随机因应。”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 01 1880年2月5日,柳诒徵出生在镇江的丹徒县。柳家本是书香世家,但到他的父亲柳泉这一辈,仅以教授生徒每月五千铜钱的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了。 柳诒徵6岁时,柳泉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鲍氏带着他寄居到外祖父家,亲授《四书》、《孝经》,以及唐诗、古文等。鲍氏对柳诒徵的要求很高,每天黎明,她就将儿子从熟睡中唤醒,布置当日作业;每当夜晚,她就守在灯旁,手拈针线伴儿读。 柳诒徵每天跟母亲读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乱》,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天天要背诵,背都背不完,很少有时间自由游戏,结果读得越多,越念不熟,背书的时间越长。15岁那年,他大病一场,之后,母亲鲍氏怕他夭亡,读书的课程才减了。 没想到减负之后,柳诒徵反而学习上开了窍。他不仅熟读了布置的书籍,还开始去找课外书来读。他外祖父有一座藏书的小楼,他每天完成母亲教授的功课后,总要偷偷地爬上小楼,饱读诗书,很快他就翻遍了小楼上的各种藏书。 他在镇江的几位名师指点下,学会了写诗、书法,不仅打下了书写篆方的基础,又懂得了释读古文字。17岁那年,考中秀才的柳诒徵开始授徒糊口,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这时,有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同乡,回到了镇江。 这位同乡叫陈庆年(字善余),他幼时曾跟随柳诒徵的父亲柳泉学习,1886年考入江阴南菁书院,治学广博精深。1889年,陈庆年返回镇江老家,听说19岁的柳诒徵很有才华,好学深思,就时常约谈,跟他分享治学经验。 陈庆年,镇江丹徒西石城村人。 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都离不开老乡的带一带,1901年,陈庆年将柳诒徵推荐给缪荃孙。 1901年,南京钟山书院山长缪荃孙任江楚编译局总纂。次年,钟山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缪荃孙任学堂监督。 缪荃孙非常欣赏柳诒徵,柳诒徵此后跟随了缪荃孙在江楚编译局编纂江苏通志、编写教科书、赴日本考察学务。 开了眼界的柳诒徵,回国后在缪荃孙、陈三立的资助下,和朋友陶逊(字宾南)、陈义(字宜甫)等创办了思益小学堂(南京中正街街北庐江会馆)。小学堂的课程有国文、历史、舆地、算术、格致、体育等,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尝试。柳诒徵在学校兼任国文、历史二门课程,历史课本即采用自编的《历史史略》(由江楚编译局印行)。 1、这座学校,是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2、《历代史略》是一部新式历史教科书,历史学家张舜徽考证,“历史”一词便由“历代史略”省略而来,至今仍在使用。 1903年,缪荃孙率学人赴日本考察教育。左一柳诒徵先生,左二日本儒生白河次郎,右二徐乃昌先生,后排有当时三江师范学堂的第一代教员,这是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的第一代创始人。 1905,走上教书育人道路的柳诒徵辞去江楚编译局的工作,被缪荃孙举荐担任江南高等学堂教习,讲授国文、伦理、历史。 柳诒徵的水平很高,历史、伦理课的讲义都是他自编的。 后来,柳诒徵相继在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兼职,并一度主持镇江府中学堂校政。他一边教书,一边编书,先后编写了《中国教育史》、《中国商业史》、《商业道德》、《伦理口义》等教材。 民国后,1914年他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负责讲授各家文选、中国文化史、东亚各国史、印度史、南亚各国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其间,他不仅发表了不少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还出版了专著《中国文化史》。 搞学术就是这样,专著多了,就成了大咖。 此时他在历史学上的造诣,与北方任教的史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 1924年夏,东南大学(1923年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并)邀请当时的超级大V章太炎来校讲学,章太炎久仰柳诒徵大名,写了“博闻强识,过绝于人”八字书扇面赠送给柳诒徵。 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发生学潮,柳诒徵一度离去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 柳诒徵(左三)与夫人吴素鸾(右二)、儿子柳屺生、女儿柳定生、姐姐柳兰徵(左二)、外甥女徐河珍(左一)合影。 02 1927年6月24日,柳诒徵接到江苏省教育厅邀请他出任“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的聘函。 当时,他正在参与筹办第四中山大学(国民政府令将东南大学等江苏境内九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原准备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他,几经考虑,还是选择了担任馆长。 原来,这座图书馆和他人生中两位重要人物有关。 这两位重要人物就是缪荃孙和陈庆年。 大约20年前的1907年,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主人丁丙经商失败,被迫出售藏书楼。缪荃孙听到这个消息,向两江总督端方建议收购,以免让这座藏书楼里的陆氏皕宋楼十万卷藏书被日本人收购。端方奏请清政府筹款,缪荃孙、陈庆年赶在日本人之前奔赴杭州,经与丁家四次洽谈购得八千卷楼藏书六十万卷。第二年,缪荃孙、陈庆年又到处奔走,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兴建藏书楼,定名“江南图书馆”,缪荃孙任总办(馆长),陈庆年为坐办(副馆长)。1909年9月两幢藏书楼竣工,1910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1919年,“江南图书馆”改称“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因种种原因,这座图书馆自创办至1926年的10多年间,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实际开放年月有限,业务上也没有大的建树。 一边是工资很高的大学院长,一边是人气不旺的图书馆,这位爱书如命的镇江人,在1927年7月1日上午10点,走进了龙蟠里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开启了他当图书馆馆长的生涯。 担任馆长的第二天,他就推出了一个《住馆读书规程》,宣布只要是有志研究国学的人,有专业人士的介绍信,并得到馆长主任的认可,就可以住在图书馆读书,食宿费与馆员相同,我们不挣利润。 “住读制”出来之后,“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立马就成了“学者网红打卡点”。 一大批学者如郑鹤声、赵万里、谢刚主、吴天石、蔡尚思等人,曾先后住馆读书,并经常向柳诒徵请教学问。 柳诒徵学识渊博,聘请的馆员范希曾、汪訚、向达、缪凤林、王焕镳、周悫等人,多是他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的学生,皆学有专长。 担任馆长不久,柳诒徵就和范希曾、汪訚、王焕镳等人借鉴中国各种图书分类法及杜威十进分类法,重新编订书目,方便读者查找图书。 1929年10月,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改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直辖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司,柳诒徵遂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到了1935年12月,柳诒徵等人编成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收书22万3848册,是当时唯一一部将全馆馆藏编目的图书总目。 到了1937年上半年,馆藏图书达23万3777册,仅略少于北平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和云南昆华图书馆,其中善本2686部、61662卷、19603册,仅次于北平图书馆、中央图书馆。 正当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南京警报频传,国学图书馆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柳诒徵数次请示江苏省政府及教育厅如何处置藏书,但都没得到任何迁徙计划及命令。他想方设法把馆藏宋本、钞本、稿本、校本及确为海内无二之刻本运到朝天宫地库,想要保护好这批珍本。 才装了30多箱书,南京城就警报大作,然后机枪高炮络绎轰炸,所有的人一哄而散,只有柳诒徵保持镇定,告诫馆员维持秩序,闻警报即停理书,解警报即行装箱,废寝忘食。就这样,终于将丁氏八千卷楼善本书、武昌范氏精本、历年馆中购储及他处赠送写本装成一百零五箱,乘敌机来去之际赶雇卡车分批运至朝天宫地库。 国学图书馆里还有20万册藏书,柳诒徵到处请示,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柳诒徵只得联系江宁县政府县立中学、镇江教育厅图书馆、扬州中学、兴化、长沙等各处地方,或派馆员随同中央大学移入重庆。所有藏书木箱都已用于装善本书寄存在朝天宫地库,他们只得购买木板和洋钉,请工匠定做,然后柳诒徵求助镇江民众组织委员会,拟请他们代购板箱,雇江船运来,再由江船将装好箱的藏书运至江北,以节约专运空箱来的费用。 随后,柳诒徵千辛万苦,几多波折才雇舟船运输三万多册藏书去兴化县。还有其余10多万册善乙部及普通部之书、9万多册印行书仍存于龙蟠里图书馆。 柳诒徵本想坚守危城以尽职责,没想到政府西迁,军队屡次占领馆屋,又奉第3587号密令,于是他11月24日带着馆中重要文件,取道扬州,到达兴化。 自认为没有尽到守护图书责任的他,向江苏省教育厅打了辞职报告。随后,他辗转从徐州到郑州再到汉口,见到了负责护送朝天宫地库文物到四川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国学图书馆寄存朝天宫地库之一百一十箱藏书好像没有运出。 后来,他写信给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衡回信他说国学图书馆所寄存藏书皆没运出,当时鬼子兵临城下,不得已将地库封锁,12月9日退出南京。 听到这个消息,当天,柳诒徵整个人就崩溃了。 这一天,他应竺可桢的邀请来贵州泰和的浙江大学讲学,在课堂上讲到日寇在南京大屠杀时,义愤悲昂,突发中风昏倒在讲台。校长竺可桢遣医急救,而后柳先生又在校休养了三个月,他才逐渐恢复健康。 1940年5月下旬,兴化失守,日军将观音阁焚毁,国学图书馆所寄存之各省方志及丛书6803册全部化为灰烬。听到这个消息,柳诒徵心情非常沉重。 为了到陪都重庆,柳诒徵一路颠沛流离,幸好他门生遍天下,每到一处皆得弟子相助,“适馆授餐,供亿丰腆,舟车迎送,致敬尽礼,识者叹羡”。 到达重庆后,柳诒徵移居花溪,在贵阳讲学半年,有一天,他接到馆员谢石麟从兴化的来信,称“存货被劫”,得知存于兴化罗汉寺的14485册藏书被汪伪和平军副师长马幼铭抢去,内心不胜悲痛。 在西南,他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些藏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柳诒徵听了消息无比激动,立即与教育部联系,急欲返回南京接收国学图书馆。 柳诒徵与家人合影 柳诒徵信札 柳诒徵信札 03 回到南京,看到国学图书馆内断壁残垣,空无一物,柳诒徵深感无限凄凉,痛哭不止。 第二天,他就开始多方查找,花了一个月时间,了解到那些图书的下落: 1937年7月时图书馆共有24万余册书。 寄存到故宫朝天宫地库的110箱善本书,全部被敌伪攫取,分存于竺桥地质调查所内伪立文物保管委员会、国府路伪立中央图书馆、陈群私宅之泽存书库,中央研究院内伪立博物馆及伪立玄武湖图书分馆也存有一些。 运到兴化的3万余册方志、丛书,1940年5月下旬被日军焚毁6803册,1943年4月被汪伪和平军副师长马幼铭抢去14485册,其中一部分方志存于苏州图书馆,还有一些存于陈群之泽存第二书库(在苏州,已被查封),还有一些被马幼铭售卖。 国学图书馆和马新贻祠(亦属该馆)间夹墙内所藏书画,在1939年夏被梁鸿志等一票汉奸剽劫,不知梁鸿志现潜藏何处。龙蟠里图书馆存有清代江南各公署档案,如操江轮船档案、吴淞炮档案等,经过整理的有六千四百八十六宗,未来得及整理的有六千多篓,1938年被敌伪劫去,多被焚毁或卖作还魂纸。 另外还有图书馆逐年印布及存售各局各家印刻之书数万册,也被劫掠一空。 馆中器具有的被伪立师范学校占用,有的被移至伪立中央图书馆,如陶风楼匾、盋山精舍匾等皆存于伪立中央图书馆,有的被士兵和民众掠取当作燃料。 不得不说,鬼子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不可饶恕。 听着这些消息,柳诒徵的心中急得如火如焚。 他不分寒暑,和各方斗智斗勇,全心投入到搜寻图书的工作中,为搜求馆藏图书,他有次竟向私人藏家下跪,哀求归还。 经过柳诒徵的百般努力,到了1946年5月中旬,国学图书馆收回藏书18万余册。8月1日,国学图书馆重新开放阅览。 让柳诒徵痛心的是,抗战才结束没两年,内战又开始爆发。 到了1948年底,南京各机关纷纷疏散迁往台湾,江苏省教育厅亦指令国学图书馆将图书先运往厦门,再相机运往台湾。 眼看着这些图书又要遭遇战火浩劫,柳诒徵不愿意再经历一次藏书外迁的灾难,多次敷衍江苏省教育厅催促他外运藏书的命令,将馆藏善本书2万多册封装80箱,运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朝天宫地库保藏。 办妥以上诸事之后,这位70岁的老人心力交瘁,于1949年申请退休,并在这年4月前往上海儿子处定居,结束他在南京的生活。 1952年,74岁的柳诒徵回了一次镇江,往朱家岗及官塘桥二地叩谒祖茔,他在这一年还努力和各方联系,为镇江绍宗藏书楼募书,找到天津丁闇公藏书1万1千多册,这些藏书为后来的镇江图书馆大放异彩。 1956年1月19日,77岁的柳诒徵逝世于上海。他平生布衣蔬食,仅遗一床一桌,书10余箱。 他的遗榇运回镇江南郊朱家岗祖茔安葬,后迁墓到南山菊花山路旁。 一晃60多年过去了。 但镇江人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这位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教育家和图书馆学家,镇江有位企业家高文权,花了多年时间研究柳诒徵先生,并在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历史学会柳诒徵研究分会。 8月4日,江苏省历史学会柳诒徵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柳诒徵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南山碧榆园隆重举行。来自江苏省历史学会、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省内外多家文化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镇江本土文史爱好者、柳诒徵亲属等6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人员合影 本文图片由研究会提供 参加大会的人都认为,柳诒徵先生为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用镇江市政协副主席周文娟在这次大会上为柳诒徵先生写的对联作为本文的结语: 国学大师德施当代, 儒林泰斗福泽后昆。 ![]()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