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今书法中的丑书是从何而来?

 三平斋 2018-05-24
 


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丑书是怎么来的,那我就再说一次。

曾经在一文中已经详细讲述了“丑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支撑。

今天轻松一点,直接看作品。

就比如王镛的字,整体结构还是出自圣教序的。

至于用笔,魏晋以前的功夫下的颇多。

字中有篆籀笔意,是大量临习篆书的结果。

有些字横向拉长,是取了隶书体势。

其笔法有平复帖和楼兰书法痕迹。

字间连断,和部分字的结构,有大量晋人风度,应是临阁帖所致。

通篇羊毫书写,用笔不虚不滑,起收有度。

说这是丑书的朋友,这些能见得出来否?

字中,笔中,有没有关系,二图放一起一看就知道。

这字丑不丑?

笔力强弱,笔法变化,虚实对比,很多人是不去看的。

那就从字形来看。

胡抗美草书

这字丑不丑?

(明四家的张瑞图书法,是不是也算丑书?)

沃兴华这字,看着确实丑,这确实没啥好说的,因为化的太干净了,很多传统影子都没了。

这个被骂成丑书,确实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不否认这里边的字的笔法结构有问题,结构笔法肯定自传统出,因为结字的规律在,用笔的法度在。

虽然表现的比较夸张。

但是墨分五色,运用的比较全面,而却字中营造的立体空间感,非常漂亮。

这就是属于“书法艺术”一类。

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创造“艺术性”。

如果看上世纪沃兴华的书法,传统一类的功夫有多深,估计很多人都看过。

曾木木作品

(爨宝子)

其实很多“丑书名家”,在字形笔法上一定是会有出处的,绝对不是乱写。

丑书容易吗?

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乱写吗?”

那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人对传统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传统功底就能在丑书界立足的。

虽然像沃兴华一类太追求张扬作品风格的人,肯定是很难写长篇楷书一类作品,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写。

如果书法使用来遣兴的,那些行草舒服,为何还要写楷书自虐呢?

观“丑书”作品,应该是和看富二代一样。

有人恶语相向富二代,并不是因为仇视富二代,而是因为仇富。

如果是一个有钱人仇视富二代,才可能是真的看不惯他们的作为。

自己做到评论,自己没做到评论,可能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得到的眼光可能往往相差很远。

所以成功者的鸡汤,卖的永远比没成功过的人多。

书法其实是不能用简单的美丑来定义的,它有很多的评价标准,就像我们不能简
​单的用好人和坏人去评价一个人一样。

这个和服装设计有点像,我们看到一件衣服可以简单的说衣服好看或者难看,但这种评价不能定义这件衣服,这只是一个人业余看客的主观评价,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因为的确不懂服装设计。

一件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大师级的作品,可能我觉得只是一件破烂,没办法,我也确实不懂服装设计。就像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看的懂梵高、毕加索一样,每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不一样的。

其实书法的欣赏也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

书法审美的高低来自于你临摹过多少本字帖,对于古代书法以及书法史的了解程度,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的过程,书法在生活中很普遍,但是真懂书法的很少,能练书法的更少,练出一定成绩的少之又少。

丑书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的评价,类似于好人和坏人的一种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是那种“我觉得是不好看的书法,就是丑书”。

真正的想学习书法,想了解书法,就要抛弃这种简单的是非判断,拿起笔来去练习一下古代碑帖。

简单的认知会阻碍你的进步,只有学习才能开阔你的视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书法能否划入丑书行列,不是书写者自已说了算

一个书法家的自知之明决定了他的书法高度。

当年王羲之在定位自己书法时说:吾书比之钟(繇)张(芝),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无数年过去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没有吹牛,一篇《兰亭序》虽然没有见到真本,就是冯承素、赵孟頫临摹本已经让人爱不释手了,可见至真至美的书法有多强。

现在很多人就缺乏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书法的丑陋,或者明白自己书法丑陋而有意出情况造势。可这样的丑书终究不能长久引人注目。

不能说丑书就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代没有丑书吗?

中国书法史时间能上溯到春秋战国以前,那时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那种,见到的甲骨文、金文的人会赞叹先人的智慧和审美,没有人论证它们是丑书的。

那古代的丑书是啥样?

有,早扔到垃圾堆腐朽烂掉了……

人们喜新厌旧的审美观不是今天的专利,不然就不会有书法变迁史,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章草、草书、行书、楷书,那些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没经受住的,历代的丑书,也不配流存世间,烟消云散也没什么惋惜的。历代人不会把丑书棒着留给后人,没真功夫的书法没戏。也幸亏如此,书法才成为独立有鲜活生命的艺术流派,而不只是为单纯表形达意。

学书法时,明白人都告诉要先临贴,为什么?

因为前人的书法作品,是无数人的共同审美创作结晶。不可能因为你偶然的奇思妙想就推翻了公认的神品。那现代的丑书为什么还公然登堂入室?

一个原因是浮躁功利的思想作怪,觉得自己老老实实写字没有出头之日,就想用所谓的反传统来搏出位。其实他们的作品也反证出他们的创新力的贫乏,走向黑暗混沌的头晕目眩……

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书法工作者审美出现扭曲,把汉字结构搞乱套让别人不识,用自以为是的符号来煽动情绪。如果说书法也间接反应人们的情绪,这些丑书反映的往往是病态的颓废的狭隘的情绪。与赏心悦目的情感背道而驰。

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丑书指责,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丑书世界中,如果说有这样的展览,无非是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看到丑书的极限有多深……

《丑书之丑,丑不在人,丑在人心,丑在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心态》

丑书容易定义,却没有人出来真彻地给出一个定义!不妨在这篇短文里给丑书全面的定义,给丑书扣顶扎扎实实的帽子。

一、丑书背后是一群投机钻营的习书人;

不过关于丑书定义也似乎很简单......

站在主弦律角度,总可以这样说:带给人们价值观混乱的书法形式就是丑书。

站在书法技术层面,也可以这么说:笔画都写不顺畅的“书法”就是丑书。

书法基本功都没有的“书法家”应该就是丑书之家!

二、丑书背后是文化资本的良心缺失;

现代世界,市场经济,没有终端消费者的商品应该与丑书一样有着雷同的资本游戏,无非一样的手段,炒炒炒,炒到疯狂之时,“请君入瓮”,此处的君可是草原上羊群。

看看当今世界也没有几个丑书人士,原因很简单,并不每一个丑书都值得资本们投资炒作。跳梁小丑永远在这个世界翻不了大浪!

只要基层没有丑书的消费需要,这笔丑书最后连被人利用的保监会也会失去!

三、丑书疯笔之下有股外族文化的妖风;

美丑自在人心,丑书不过是高能时代的煤渣!社会之大,无奇不有。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中,外族敌对力量从未停止过对中华民族的颠覆演变。

四、丑书成为行为艺术,与书法无关;

其实真正的“丑书”来自于心灵的深处。凡是丑书,都是心灵和时代的碰撞的产物。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高谈阔论,说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丑书之祖。米芾的书法其实也是丑陋之极,丑到极点,其实就是美。

八大山人的书法,在他那个年代就属于丑书。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所以他的书法也就特殊的丑,丑书蕴含着独特的美。

还有比郑板桥的书法更丑的吗?他就想独出心裁,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为六分半书,他有两个“打破”。第一是打破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界限。第二是打破了书画之间的界限,把画兰画竹的方法融入了书法作品之中。

沈鹏、张海、曾翔、白砥、石开、王镛、胡抗美、沃兴华、刘洪彪、郭衍槐、王冬龄、何应辉、程凤子、于明诠、刘彦湖、刘正成等十六丑书臭匠,都是一伙打着创新旗号,在中国书法上缺乏传统功底、利欲熏心、恬不知耻、不学无术,且还披着学者外衣、自以为是、忽悠大众的书法流氓…… [附]:沃兴华准备的成都丑书展作品
它们的丑书已经定格,不出两年,沈鹏和丑书一起进坟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