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印社中人】 侯勇

 中网视人阿希 2018-05-24


南京印社从创办社刊《印说》以来,在“南京印社中人”专栏中陆续介绍了印社中的篆刻名家与青年篆刻才俊,在篆刻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进一步宣传、推介我省的篆刻精英,南京印社将在南京印社网站和微信平台上推出新的“南京印社中人”专题,以此来为南京印社社员服务,为江苏篆刻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助力。我们将不定期的发布(不分先后顺序,敬请各位关注。


侯勇

HOUYONG

「艺术简介」




侯勇,字永君。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诗书画联盟网副主席、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南京印社社员,南京杰锐轩书画院院长。

从事篆刻书画艺术学习、创作与理论研究近三十年,首倡、首论、长期推广“中国篆刻”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有中国“篆刻申遗”第一人之誉。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侯勇卷》等。



名 家 评 论


朱  迹  粹  言

 ---鸟虫篆印创作札记

侯勇


书有文野,画有工写,印亦有豪放婉约之别。豪放者如吴昌硕之雄浑伟健,壮怀拔山气概;婉约者如赵叔儒之秀丽流美,满含缠绵韵致。皆为后世圭皋也。


鸟虫篆印者,笔画盘曲缠绕,巧饰花鸟鱼虫之形,极尽繁复奢华之美,归于婉约俊美之林,堪称印坛奇葩。


鸟虫篆印历史悠久,滥觞于春秋战国而兴盛于两汉,其后式微千年,复兴于明清、民国间。至于当代,勃然而盛,从者日众,独秀于印林。


吾习鸟虫篆印经年,深知其研习之艰,备感其创作之难。非殚精竭虑者,岂可为之?


窃以为,作鸟虫篆印首要者,在于通晓篆法。维有知篆、识篆、辨篆方可得变化之法。待技法纯熟时,则熟能生巧矣。


鸟虫篆印耀眼撩人者,在于纹饰之玄妙,而纹饰亦有具象与抽象之别。


所谓具象者,于篆书笔画间巧饰花鸟鱼虫等物象之态,精炼传神而生机盎然。

其要点为:物象变形用之巧,无损原字结构、书法笔意、结体向背、章法虚实等。


所谓抽象者,绝少具体物象之形,而以笔画之婉转盘曲装饰印面,流动俊秀,变幻莫测。其要点为:结字屈曲迂回、笔意流畅惬意,印面丰满而不壅塞,有天人合一之审美意趣而不违篆法。


纹饰之妙,在于用巧。繁饰过重,则不能免俗,而坠入工艺之流。饰之不当,则画蛇添足,而失于草莽之境。


纹饰之印化,归于质朴。不可失于炫技,虽富丽堂皇,却令人目眩,是为大谬也。


鸟虫篆印传之千载,多有定法,欲出新意,实属不易。而同道者常言白文鸟虫篆印出新尤为难也。今吾以汉满白文印之法,参以切玉刀功,作满白文之鸟虫篆印。此类印篆法笔画趋于匀衡;章法布局置于妥帖;刀法运用攻于流转。印通书意,以承高古雅致之韵,但求恢宏激烈之气。视之、思之,或有新意也。


鸟虫篆印之作,固有其难。然探究其神奇诡奥之趣;力求壅穆爽洁之意;得之高古华艳之韵。亦为至乐也。





中国印章也应申遗

侯勇


“既然古琴、昆曲都已经成为了‘世遗’,那么我个人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印章也应该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昨天下午,顶着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和双重身份的南京籍篆刻家侯勇如此说。


源远流长的“中国印”


“印章与文字基本上是同步出现的。”侯勇告诉记者,印章并非中国独有,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时候就陆续出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圆筒印章、古印度印章、古埃及甲壳虫印章以及中国印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3个国家的印章都出现了‘断层’现象。”比如说,美索不达米亚先后被郝梯、亚述、波斯所灭,其印章文字难以辨识;古印度先后被雅利安、马其顿所灭,其印章文字至今根本无法解读;古埃及则先后被希腊、罗马所灭,其印章文字也很难辨识。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印”却一枝独秀地流传下来。“中国印”的材料是青铜,其他3个国家印章的材料却仍是石质。无论从工艺、历史还是文化的角度上看,“中国印”都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官印从春秋战国至中华民国的数千年间,历朝官书正史对官印都有着翔实的记载,并有实物传世。而从侧面也反映出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堪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


侯勇告诉记者,500年的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印章也相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时代风格和形态各异的地域特色。如,齐鲁一地印风隽美质朴、浑厚凝重;而燕赵一地横亘华北,文化传承相对独立,其印风也呈现出奇崛雄霸,别具一格的特点。


在公元前221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汉印章用字规范,笔势古拙,代表了“中国印”艺术的最高水平。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一承汉制,只是在印风上呈现出板滞之态。到了隋唐宋时期,各朝官印制度都沿袭前朝旧制,对印章名称、字体、质地、形状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范,印风则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印章文字故意弯曲盘旋,试图保持一种神秘感,以彰显皇室官家的统治权威。而元朝和清朝官印则以少数民族文字结合汉族篆书样式作印,呈现出另一番风味。


“中国印”今危机四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印’也面临着危机,主要还是受到了3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侯勇说,自从1949年以后,作为官印艺术性最为重要的载体篆书被废除了,因此官印艺术也就寿终正寝。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过去人们在日常交往、经济贸易中使用印章的习俗已被现在手写签字的习惯所代替。


“虽然‘中国印’面临多种危机,但是它申‘世遗’势不可挡。”话锋一转,侯勇笑着说,从普遍性上讲,“中国印”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传统印章一样都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共知性。其次,“中国印”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国印”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虽然绵延数千年可从未中断,依然保持着数千年前的美学特征。“所以说,针对上述多种特点,‘中国印’也应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侯勇解释说。



作 品 欣 赏


天地之德(4cm×4cm)


敦煌(4cm×4cm)


进德修业(4cm×6cm)


真水无香(4cm×6cm)


不知有汉(4cm×4cm)


凿山骨(4cm×4cm)


出新意(4cm×4cm)


大江东去(4cm×4cm)


兰亭(2.5cm×6cm)


静观(2cm×4cm)


顿悟(2cm×4cm)


般若(2cm×4cm)


真赏(3cm×3cm)


敏求(3cm×3cm)


舒怀(3cm×3cm)


天行健(3cm×3cm)



舒卷浑如岭上云(5.5cm×5.5cm)


永以为好(2cm×7cm)


别无长物(2cm×7cm)


如云(2cm×4cm)


如意(2cm×4cm)


心如水(2cm×4cm)


九九归一(2cm×4cm)



花鸟画小品  27cm×60cm


花鸟画小品  32cm×32cm


启新知多有见闻(甲骨文)  133cm×33.5cm


惠风和畅(金文)  134.5cm×25.5cm



南京印社官方网站: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