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一块砖

 苏迷 2018-05-24

 姑苏叶话

  苏州有一砖,究竟称“金砖”还是“京砖”?其实两者都可以。苏州这块砖,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因其质地密实,敲之有金石之声,故称“金砖”;又因这块砖是京城定制的,运至北京后全部都要先进京仓,所以又有“京砖”之称。

  金砖运至京城做什么?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决意迁都北京,于是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营缮所丞”——蒯祥的推荐,苏州齐门外六里陆慕镇的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据《吴门补乘》记载,那时的陆慕,“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为何偏偏是苏州陆慕古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陆慕镇毗邻元和塘,东濒阳澄湖,水清温软、土质优良,“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更重要的是,陆慕的金砖烧制有方、做工考究,甚至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烧制金砖讲究到什么程度?首先是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共计二十九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光练泥就有十三道工序。其次是要求严格,砖坯入窑后,要用四种燃料烧制,烧制过后还要窨水,从密封的窑顶持续放水,慢慢渗入窑座之中,水遇高温化为蒸气,与窑内的火相斥相容,促使砖的色泽从褚红变为青黛。再则是费时长久,一块金砖从采泥到出窑,要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标准要求之高,以及成品概率之低,可见一斑。

  历经繁杂的练泥流程、细致的制坯程序、

  精湛的焙烧技艺,一块块黢黑厚实的细料方砖被轻敲细选后,才能漕运北上,尊为“金砖”,被铺墁于宫城大殿之上。独特的原料与严格的工艺,使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像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有冬暖夏凉、自动平衡空气干湿之功效。用时之长、耗力之多,也令金砖拥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尊贵,以至于富有天下的皇上也只舍得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宫殿里铺设金砖。

  金砖不但制作工艺严苛,在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丢失和仿造,运到北京后官府还派官员逐块检验,每块都要精心检查,方可进贡。于是金砖的背面不仅有年号,每块金砖的侧面,还都端正盖有长条阳文印章,永远记录着烧制这块砖的窑户窑工、监督官吏的姓名,以备查验。从前感觉那是苛政之“苦”,但如今看来,却也透露着匠人“自土成金”的自豪和“文责自负”的担当,是苏州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金砖在京城是铺地的御用物品,而在文脉相承的苏州人家里,是将金砖当做书写板,用来练书法的。由于御窑金砖吸水性强,毛笔沾水在其上写字,一段时间后即干,因此苏州人将金砖供在家中、用于练字,看似奢侈,却透露出苏州人“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

  御窑金砖的制造技艺在苏州延续至今,“工到水磨、变土为金”“顺应天道、竭尽人事”的金砖技艺在苏州相城区薪火相传。2006年,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年初,故宫邀请全国古建筑专家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确认御窑金砖厂技艺传承完整有序、具有唯一性,跨越600年后再次与陆慕续约,将从严格按照古代顶级细料方砖工艺制作的金砖中精选100块,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向故宫六百年纪念献礼的第一批备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