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戏生长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泉州汉族民间艺术的哺育,其表演艺术中,提线木偶对它的影响最深。考据,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艺,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可以说,这在闽南地区汉族戏曲中独树一帜。后期,武戏大抵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以丰富自己。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念诗时,韵白较多,唱白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大笼里面装着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打城戏的音乐曲调,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乐、道情调乐曲、打击乐和佛曲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戏音乐曲调混合而成的,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后来虽然也加进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的独有风格。 泉州地区道士在做法事时,有一种叫打“天堂城”的仪式,即道士穿上道袍,手持法器,表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屈死鬼魂。而信奉佛教的和尚,则穿上袈裟,打着法器,表演“地藏王打开鬼门关”,放出无辜鬼魂,俗称“打地下城”。这两种宗教仪式均在寺院或广场上进行,并穿插表演踩高跷、过刀山、跳桌子等杂耍节目,以吸引观众。随后,由于法事需要,表演从佛经《目连救母》中摘选的《白猿抢经》《打地下城》《双挑》等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段节目,音乐曲调以佛曲与道情为主,乐器以佛教的木鱼、拍板和道教的草锣、铜钹等法器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