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数学原理(一) 2016-09-27 前言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与发展,都应该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成功运用与开拓。 现存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是商周文化断代以后依据易理而构建的,与商周前的古医学理论和方法相比,遗失了产生于钟鼎文化时代的古医学对(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属性结构的连续连贯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的知识体系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认识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现行的中医学,只剩下了阴阳五行这个残缺不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因此,很难准确地说其是健全的整体医学。 因为,当前的中医基础教材,说不清楚阴阳五行具体的形理、性理与数理的关联关系。而把五行与阴阳都具体物质化、器官化、组织化。 在当今现代分科科学“大爆炸”式的知识“汪洋”中,中医学变成了一座知识的“孤岛”。如果在不知道都遗失了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把目前流传下来的中医学理论与方法看成是一个有残缺的理论体系,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和延伸到钟鼎文化时代,对那个时代产生的人类古医学的原貌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对产生它的基础框架进行再认识,结果也许会与当前的认识大相径庭。 其实,阴阳就是生命运动的景象,五行就是生命运动规律产生的八十一种变化景象的综合控制体系。任何运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随机的,它必需在一个控制体系内有规律的进行。而任何运动规律的产生,都决定控制它的体系存在。自然数为什么是十进制?就是因为一元控制论的极限就是九宫。而阴阳九宫八十一变的最低控制体系,就是五行。中医治病,就是利用五行控制规律对九九八十一变化体系进行控制与调解。而现在的中医学理论则走进了物质相生、相克的片面认识论,失去了运动控制论的本色。目前,中医在吃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验老本。而没有对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数的认识理论、认识方法和实用医术的一体一理化上的综合认识,就根本没有办法继承与创新。所以,发展中医,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发展上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现代人又对产生中医学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知识(如古数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等)了解多少呢? 包括西医学在内,西方现代科学系统中的所有分科理论(当然也包括现代系统科学),均是建立在创建之初就有严重逻辑缺陷和认知障碍的西方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其数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着悬殊的认知差距,二者之间尚且需要沟通与对话。因此,建立在各自母科学基础之上的中西医学之间,就更缺乏沟通和融合的基础。所以说,用西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用西方数学理论或者是产生于其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的各种分科理论来认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也是走不通的一条路。西学东渐的一百多年历史足以证明。 所以,对古中医学的深入挖掘、重新探索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对产生它的中国远古科学理论体系的重新挖掘和重新认识。 如果,连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属性数理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也肯定没有办法走进产生中医学的整体科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之中。也只能用西方现代科学中的边沿学科的不完善或是有缺陷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中医学,无助于对中西医壁垒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整体医学。 当前,中医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走什么样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的问题,而是寻根朔源找到产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问题,是“顺藤摸瓜”还是“顺藤摸根”的两个医学发展方向问题。 “顺藤摸瓜”之后,接着就是把中国传统科学体系这个“藤”上结的“瓜”(中医学),非要嫁接在西方现代科学这根“藤”上。那么,中医学这个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瓜”,被“转基因”之后,还是中国传统科学体系之“瓜”吗?还能够有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吗? 我看不能!因为,“杂交”必竟只是人工干预下的自然选择,而“转基因”则纯粹是人工控制下的人工选择。“转基因”的东西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钱学森生前,曾以一个大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意味深长地指出:人类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西医而是中医,西医最终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重新认识与改造或者说是篡改中医,而是要重新探索和认识产生中医学的远古整体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是要挖掘古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挖掘古中医学中的属性、形貌的数理、数法、数术科学理论的来源。 因为,古中医学理论所展示的数学内容,是一个西方数学没有涉及的内容。是西方数学三维坐标系之外的一种数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自然,表达着自然,揭示着自然的奥秘。在这个数学理论的体系中,没有人为意识构建的三维坐标系统,只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事物之间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在相互变化过程中,形成阴阳八卦与五行循环不息的永恒运动关系。古老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个数学结构框架中的一个实用技术应用体系。 因此,运用这个数学结构框架中的基础理论,把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具体数学公式化、定理化,恢复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源头的科学性与数学本来面目,使中医药学跻身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整合人类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成果,创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医学。 现代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仍旧无法走出绝对时空观的物质科学垄断的阴影,受现代科学的理念影响,把自然与生命都视为物质堆栈的结构性。其实,是在用产生西医的西方科学理论体系来曲解和歪批中医学。这样的研究方法,从西学东渐研究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在理论的研究上,丝毫没有进展。相反,甚至却把中医推向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大树参天必有根,江河万里必有源!找不到大树的根本,就不会知道大树是如何参天。找不到江河的渊源,就不会知道江河为什么会流长。中医基础理论,找不到产生它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同样也不会知道中医学科学性的有无、是非、真伪,也不会进入中医基础理论所表达的有无、虚实、隐显的境界,更无法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科学理念。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不同点,一个是在物质与精神二元论的绝对时空分立认识理论体系中诞生的,而一个是在天地人三焦一体一理的属性时空一体化认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的。西医是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物;中医是中国古代属性科学的分支。用西方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时空,直到现在,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在空间运动的数学理论体系之内,而找不到在空间坐标系上加入一个时间轴的办法。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设想经过一百多年的科学大爆炸式的发展仍然没有办法来完成。 所以,没有一个时空二合而一的数学坐标系统,根本无法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属性科学是如何解决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认识的,也无法知道时空一体化认识的方法。 中医学的研究,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时空一体化的属性数学结构框架体系认识世界的方法,来重新认识目前保留下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弥补,以期重新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类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要想救活中医学这棵参天大树,“移花接木”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把现代科学知识“大爆炸”之“花”,嫁接在中医学这棵古老的“大树”上,不仅仅不会让这个枯木逢春,硕果累累。相反,更会使中医这棵本来就已经枯萎的古老大树的枝叶更加凋零,加速枯萎。 要想救活中医学这棵参天大树,“借尸还魂”的方法肯定也不行!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基础科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理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没有根本,树木就不会生长壮大;没有源泉,江河就会断流干涸。中医学也是一样,找不到中医学的根系,就会像一颗树一样,因为没有根系提供的水分和营养而枯萎;找不到中医学的源泉,中医学就会如一条河,逐渐因为没有源头活水的滋润而干涸。所以,要拯救和发展中医,必需要从正本清源开始,找到中医学是从一个什么样的科学知识体系下产生、起源和发展的。 这样,就存在一个用什么样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来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被确定的问题。而这个基础内容的确定,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涉及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目前,现代西方科学对时空的认识和表达,仍然无法摆脱具体物质的线性运动性;对物质运动的数学表达,只是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而无法进入一个时空一体化的数学认识框架。虽然,爱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已经认识到了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上加上一个时间轴”的设想,因为受线性认识的束缚,根本无法实现。这说明,现代科学对空间的认识,还在虚无飘渺的笛卡尔三维坐标系的储空认识之中;而对时间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线性轮回认识层面之中。时间与空间仍然是一分为二的两个分立体系。还无法在现行分科的知识层面上,对时空的结构性进行二合而一的理论化、结构化。尽管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现代科学对物质的量与性的认识还算明晰,但是,一旦涉及更广或更深甚至是无限的空间范畴,现有科学理论无能为力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对空间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质在空间的存在具有通过长、宽、高可计量的量值认识层面上;而对时间的认识,还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具有钟表可计量的简单线性轮回属性层面上。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认识,仅仅停留在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是通过单位时间所走过的空间距离的量值计算层面。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对时空的认识,只是解决了可计量层面上的度量衡问题,还没有找到通过空间计算时间,通过时间计算空间,或者说是建立一个空间与时间二合而一知识体系。 那么,中国传统科学与中医学的产生之初,有这样一个时空二合而一知识体系存在吗?中医学是在这样一个知识体系上发展起来的证据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就需要一个有无关系的辩证观认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以前有的,而现在没有了。因为现在没有了,就可以说它不存在吗?例如,恐龙,现在人们一个也找不到了,甚至可以说,现代世界上已经根本没有了。那么,就可以说恐龙根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吗?当然不会!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虽然现在看不到恐龙了,但是,依然可以恐龙的化石,恐龙蛋的化石来证明恐龙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那么,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文化体系,因为商周文化断代,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化垄断、摧残、避讳、……等多诸原因,现在也没有了流传,那么,就可以说它根本没有过吗?现在能看到《易经》,就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源头是《易经》吗? 同样,我们仍然也可以找到钟鼎文化科学理论的“活化石”和“活化石蛋”。它们就是产生在《周易》之前的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的干支历法和中医学。如果说中国的干支历法是一个活的“化石”,那么,中医学就是它的活的“化石蛋”。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认识这些“活化石”? 干支历法,俗称黄历或农历。它用四分法,确定了春夏秋冬;又用六气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其精准程度仍然被当代人赞叹不已。甚至与现代科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公历推出两千年之后,仍然没有人提出废弃黄历,改革阴历,更没能提出用现代科学重新认识黄历,重新解释黄历的要求和舆论。也没有人依据公历设置的理论,提出重新设计黄历、发展黄历的要求与希望。大家还在用,而且习以为常,尽管当代人还不能依据阴阳五行的轮回理论来说清楚其中的道理,可是,没有人指责它不科学,更没有人指责它是伪科学。 1993年,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科研通讯说,美国天文学和海军气象部门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用超级计算机做传统历法的模拟实验,观察太阳系星球运动对地球的物理影响。他们发现,中国传统历法不但能足够准确地记录和预测10/12/60为单位的周期性天象变化,而且还记录了并能预测到千年一遇的“七星会政”,即日月木火土金水七星在凌晨同一时刻,列队出现在同一星座领域。由此可以断定,在今天看也是很高明的中国传统历法,至少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通讯说,西方天文学界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感兴趣,是缘于一个历史比较:在西方,紧跟着公元1345年出现“七星会政”天象之后,欧洲突然出现“黑死病”而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使欧洲居民对该天象充满了恐惧感;而在中国,公元前10年左右就有了“七星会政”的记录,并把那种天象看作是新千年周期的吉祥开端。当代天文物理学研究表明,太阳系星球的运动位置对地球生态系统确有规律性的影响。可是,中国古代居民如何发明了那种中长期观测预测的原理方法、那是个偶然发现还是有意识的科研活动的结果,都还是个谜。 西方气象学大师肖伯纳曾主张西方国家采用中国传统历法。如今,在美国,作为人类和自然相处的基本知识的一部分,中国农历已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内容,公共电视台为普及农历知识而编制播放了近百个左右的各种教育节目。此外,美国宇航局也着实认真研究了中国传统历法,将其作为天文学和气象观测的重要参考科技手段之一。美国政府花费了12年发行农历生肖纪念邮票,标志着中国传统历法已经成为美国科技文化的一部分。 而中医的命运则与黄历的命运截然不同,那么,中医与黄历,同是诞生于中国古文化基石上的两门科学。为什么会在西方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代,产生如此不同的命运呢?不能不让我们从沉醉在中华民族古文化博大精深的骄傲中,重新思索自己的文化、重新审视认知古老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没有一个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绝不会产生如此应用数千年还依然精准的历法。那么,对于这个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的内容和方法的挖掘研究和认识,在流传下来的词汇、语言、语境、文字、数字、……等多方面,肯定也会留下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与逻辑认识。现代考古学能通过一块恐龙的骨骼化石还原成一条巨大的恐龙原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这些过流传至今的中国远古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重新认识产生了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远古数学时空观呢? 生命的九宫三命论 2016-09-26 ——中医学数学原理(二)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是,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的简单堆砌,无法形成生命特征。所以,生命,不是物质的简单堆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世了,它身上的物质一件也没有少,其理化成分一样也没少,但是,命确没有了! 那么,命是什么呢?它去哪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命的语境解释有五个内容: 1、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性命,命脉,活命。 2、指生死过程之间的存在过程,称为命相;或者指发展变化的趋向,称为命运;或指生命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称为寿命。 3、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使命,奉命,遵命,命令。 4、给予(名称等):命名,命题,命意。 5、指派,使用:命官,命器。 现代的很多字典中,把对“命相”和“命运”的解释,标注为迷信。其实,主要原因是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当然,封建迷信文化中,也用“命相”来表达天命,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和一切遭遇,都是上天注定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语境。但是,显然,这些内容与对生命的科学探索问题距离太远了。所以,它不属于本文所涉及的探索范畴。 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的产生来源应该是物质的,还是产生于生命世界自然的时空属性体系的运动和变化的? 对一个植物或者一个动物来说,它需要物质的吐故纳新,也需要自身物质的新陈代谢。但关键的问题是,生命具有周期性。即,任何生命都有它的生成,成长,成熟,繁衍,衰老,死亡的过程。可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由物质的简单堆栈与组合就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在生命成长期需要的物质,并不能决定衰老期生命新陈代谢的属性。如婴儿需要吃奶才能长大,但是,到了六至八个月以后以,光靠吃奶,则不会健康成长而需要进辅食;而到了成年,仅仅吃奶,就会严重营养不良;到了老年,过多吃奶则会造成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导致“三高症”,加速生命的结束。 那么,同样的一种物质,为什么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呢? 这在现代科学所有分科科学“大爆炸”的知识体系中是寻找不到答案的! 命运与寿命,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命运是生命发展变化的趋向,有好、有坏,有顺利、有挫折。但是,命运必需是一个生存着、活着的范围。所以,它的发展变化只能局限在生克范畴之间。而寿命则不同,它是一个生死的界线。即,有寿则有命,无寿则无命。因此,命运必然在生克范围之内,而寿命则是生与死的界限之中。 中华古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不同的角度: 1、自然与人之间的物质摄生关联关系,称为摄生,或称生命; 2、生命属性与自然属性构成的关联关系,称为性命; 3、人的生命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称为寿命。 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是唯一角度认识产生的一个定式结果。而是以天地化生万物为主线,汇聚了多视角的共同认识,形成了一个形、性、数综合表达体系。 从时间角度来认识生命,任何生命都是先有诞命,而后一直发展到没命。因此,寿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时间特征。与大自然中物质不灭的天长地久来比,物质的存在状态是长期的、永恒的,而生命则是短期的、短暂的。所以,寿命表达的生命含意,是天地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状态的长期稳定性,与生命躯体中的物质存在状态的短期不稳定性。寿命的时限一到,寿终正寝,身体中的物质,就再也不具有生命属性特征了。 从空间角度来认识生命,生命躯体具有自己的形、性、数的属性结构形式。躯体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种产生模式。但是,这种固定的产生模式,仍然可以对其物质化认识。因为,生命终结之后,躯体中的物质仍然存在。而随着生命消失的只有意识与反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生命的躯体在生命存在期间是一个心物合一的体系。而在生命停止后,躯体中的物质还在,与大自然中的物质理化成分没有什么两样,组成生命的密码DNA的结构还在。但是,生命确停止了。所以,躯体中的物质,不是生命的关键因素。 因此,物质既然不是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那么,就应该从其它角度对生命来进行再认识。 古老的中医学认为,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是精、气、神,是属于人类未知的范畴。但是,这个未知范畴在人类的知识相对论圆圈中,是可以通过已知圆圈的扩大而变成已知的。要想把未知变成已知,则必需建立一个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相对关联关系体系。通过已知与未知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认识程序与方法,把它转换为已知的结构。也就是说,现在未知的东西,可以通过定己动巳、定巳动己的动定、定变、变通的属性认识方法与属性认识程序,在知识圆圈的扩大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它变成已知。所以,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具体的定义、没有具体的概念的。因为,它完全属于未知。 现代对生命的研究存在着多种假设。如超能力、超自然力、或者灵力等诸多的说法。但是,它们都是有具体定义和具体概念的。而且,在具体的理论中,都是起到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这种假设,是假设了一个主导因素的存在。而对这个主导因素,因为存在无法认识性,所以,往往最后归结为神或者上帝。 相反,古中医学把构成生命关键因素的精、气、神,只是作为生命起始的一个标志、生命初始中的一个状态、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原始结构形式,称为元精、元气、元神。 元者,首也,始也;元又通玄,混沌也,未知也。所以,元精、元气、元神,为原始混沌未知的生命构成的关键因素。而且,只有通过相对论的知识圆圈扩大,才能把它变成已知。所以,没有具体定义、没有具体概念的元精、元气、元神,只是未知事物的符号,仅仅是为了相对知识圆圈扩大过程中的顺畅表达而已。它与现代科学中的假设经过逻辑推理之后如果成立的话,就必然成为规律或者真理的结果并不相同。精、气、神,为古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生命三焦论。两性相动谓之气,两性相变谓之精,两性相通谓之神。气动乃有运,精变乃有化,神通乃有达。 因此,古老的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则是: (一)、生命运动过程中有明显的形规律变化性。 生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壮到老,无一不是形变化的一个过程。生命的全过程,是一个形变化的全息过程。这种形变化不仅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之中,而且,在生命的存在状态之中,这种形变化无处不在。 尽管每个人的组织、器官的结构都是相似的,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既存在彼此的相同,也存在彼此的千差万别、形态不同。 生命之形的属性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自主意识行为引发的形变化。如呼吸、心搏、血液循环、消化系统蠕动等。 2、病理行为引发的形变化。如抽筋、被动体位、角弓反张等。 3、条件反射引起的形变化。如强光闭眼、吃东西张嘴等。 4、自主意识支配发生的形变化。如走路、跑步、写字、弹琴等。 当生命结束后,这些形变化的现象也随之而结束或者停止。所以,可以说形变化是属于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有从无形到有形,由小形到大形,由简单的形变化到复杂的形变化,……;可以通过从胚胎到婴儿,从幼儿到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具体形态清晰可辨;而且,喜怒哀乐皆需要通过形的变化来作出表达。 (二)、生命具有性别的特征,即性命。 生命躯体的雌雄性别的标志,虽然不能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是,雌雄交合而繁衍生息,则是生命的主要属性特征之一。没有雌雄的交合,就没有生命的繁衍。所以,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不能是雌雄的躯体。而是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形成的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了雌雄两分的性存在特征,以及成熟后的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 不仅如此,生命对声、色、味属性的分辨能力,对明暗、虚实、内外、冷热等属性现象的博物辨识能力,都来源于生命体对属性客观存在的感觉、感悟和感知。并且,人体还有能将这些属性现象形成的感性认识,通过意识能力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殊能力。而且,这种觉、悟、知,与生命的全部过程有其同步性。当生命结束的时候,这种属性功能也随之消失了。 (三)、生命具有其时间长短与自然时间的周而复始之间形成的数字关系,即寿命。 寿命,在中国语言的语境表达中,是有清晰的过程性与类别性。中国语言是符合组合学二项式定理原则的,具有数学的严格分类性与分步性。也就是说,在产生这些语言的时候,应该肯定已经产生了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属性逻辑知识体系。没有这样一个数学逻辑体系的存在,这样的语境是很难如此博大精深的! 因此,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一个存在时间周期过程与变化过程的具体空间活体形貌(这个活体一定是一个具有生克属性变化)的事物。生命是一个变化的具体空间,同时与时间的过程变化规律的周期是一致的。生命,是时空一体化共同谐调变化的一个特殊体系。 时间是空间的收敛,空间是时间的发散;时间是空间的发散,空间是时间的收敛。当空间与时间的收敛与发散二合而一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时候,生命就诞生了。时间与空间,收敛与发散,二合而一与一分为二。这种三焦变化过程在不超越限定的范畴的时候,时间与空间的相对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变化的全程结构,就是中华古医学对生命的最基础认识。 而时间与空间的收敛与发散,超越了这个限定的范围时候,无论你是二合而一还是一分为二,它都会促使生命现象走向衰弱甚至死亡。 这样,就可以把生命表达成一个四象过程: 空间收敛,时间亦收敛; 空间发散,时间亦发散; 空间发散,时间收敛; 空间收敛,时间发散。 生命四象具有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的两种变化关系。但是,它们却都在一个体系内随机进行着。如果用属性符号模式来表达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时空八卦系统;如果用几何形貌来表达它,就是三焦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因此,生命的认识,从属性时空观来认识它,可以划分为时空八卦;用属性几何形貌观来认识它,则是三焦的生克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 当代科学家霍金在研究了中西方人体图之后说道:“中、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结果,画在人体结构图上,中医人体图上只有经络而无肌肉;西医人体图上只有肌肉而无经络,这两个认识结果都是对的”。但是,他没有发现,中西医在对内脏的静态形貌图形认识上,并无大的差别。而从脏腑的动态关联关系认识上,差别就巨大了。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时空观认识上的知识系统本原不同。即,是用心物两分的绝对理念所产生的时空绝对分立的物质简单堆砌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生命,还是用心物合一而产生的属性分合运动变化的时空统一观的形、性、数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生命,则是中、西医理论的分水岭。 在中医学的生命理论中,生命属性的基础原则,是属性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生命属性的最高法则,是对生命属性的崇尚。也就是对个人来说,是生命;对世界来说,是自然。生命就是有始有终的自然,自然就是无始无终的生命。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所以,万物皆有命。 宇为无边无际,宙为无始无终;世为有始有终,界为有边有际。生命为:一生一世,一命一界。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世一界。而生命世界,则是由每个生命都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构成的自然数全息。 中国的自然数,是从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四象之数开始的。它展示出来的数字可数性,是活生生的生命集合,而不是孤物独识的万物。自然数是用来描述自然的,它描述的内容则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所以,与自然对应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首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生观(生克、生死、生灭)与三世观(世界、宇宙、自然),而后则是三焦三命论,九命一界的九宫之数:九九归一。 显然,中国的古数学,是建立在一个描述自然为己任的主导思想上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体系。它与西方数学有着本原上的起始不同、结构不同、认识方法与认识程序上的诸多不同。所以,中国的数学,并没有正数、负数的变异,更不需要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等改革;也不需要笛卡尔坐标系来表达数字的结构性。它只需要来源于自然,描述自然与表达自然的一致性。 所以,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自然数字一,在由孤物独识进入格物致知的时候,就是一生二。即,两个一生一世的生命,在二命一界的家庭中,第一个遇到的急需表达的问题就是性。性的雌雄,是中国自然数中的二。所以,两个一生一世的结合为二,为一个家庭的诞生。二为性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易经》后老子对自然数的认识。其实,它的本原表达应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代(世)。生命谱系的诞生,就是由三开始的。所以,雌雄之合为其宗,乃太极阴阳的原始之理。 自然数,是数字表达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自然数表达的内容是整个自然界中无穷无尽、多种多样的概全整体总存在。自然数,与宇宙、世界等词汇,具有等范畴的同义与不等范畴的差异。在对人类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连续、持续的表达中,从雌雄性关联关系的起始,逐渐进入多人生人世、多命一界构成的人类社会性。所以,自然数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结构性来研究人生人世哲学的数学工具。 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范畴扩大,自然数的应用从生命世界,扩展应用到非生命世界,即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物质世界。而在中国远古时候,则称为:天地人体系,天地人物体系。一个是三焦论,一个是四象论。 通常,命属于动植物生存、生活现象的特指:生命、性命、命运。从属性认识上,命则有生、有性、有运。所以,它既是大自然规律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定数,又是属性发展变化的趋向。因此,任何生命都是大自然整体属性命运的一部分;任何生命与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向都不能超越大自然中属性运行的规律与规则。所以,命有三个内容,一是生,二是性,三是运。有生、有性、有运谓之命。也即,生象、性象、运象之合乃谓命。生命,应该由六个部分构成:大自然赋予的生命环境,自身构成的生命现象,大自然赋予的天性,自身具有的个性,大自然赋予的天数,自身变化的命数。 生命现象,在生命环境中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天性与个性、天数与命数之间,则具有整体的不可分割性。 对于生命现象与生命环境,虽然可以通过物质与物质的结构关系进行物理或化学的量化描述。但是,生命中的属性与属性的类属变化关系,则必需要属性数字来进行表达。数与形的属性结构关系,形成了内五行、外四象的属性一体性。数的形体,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数的属性是一体结构性的。 生命属性的一体结构性,分可为形、性、数三个不同的层面,合则是形、性、数的一体结构、运动和变化。生命的三个内容“生命、性命、寿命”,同样具有结构性、运动性、变化性。即,生是生命运动的一种结构形式,而命则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运动变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它起始于诞命,而结束于没命。生命在这个阶段的运动过程所展示出来的属性内容,简称为命运。在这个命运过程中,它仍然存在着形、性、数的一体变化结构性。 生的属性范畴表达,则比命的简单过程性表达更具有属性的状态性与结构性。它不仅仅包括了摄生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还包括“本生”、“禀生”、“厝生”等多种不同的形、性、数一体化理论的表达。生命,只是形、性、数整体理论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具有诞命的起始与没命的结束。所以,中医学对生命的诞生认识,并不简单的是出生或者产生,而同时也包括诞辰、诞序、诞性、诞质等多个属性表达过程。所以,在生命存活期间,也称“度命"。生命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数学的形、性、数一体化,理、法、术一理化作出体系性的解释与说明的。而说明它的理论,则为九宫三命论。 三命论的内容是:性命,生命,寿命。性命是生命的属性结构形式与存在状态的表达,称为人性;生命是生命变化形态形成的向、相、象属性运动几何的表达,称为人生几何;而寿命则是一种性数的表达,它表达了生命的或然率与概率之间的综合变化规律性。 这样,生命的属性过程程序性,就是一个可以用形分析方法、性分析方法、数分析方法来共同认识的一个结构。三法一序的一体结构性,是生命可认识的具体方法与程序。 所以,古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是在应用中国古数学三焦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命学说。而它的整体理论基础框架,则是形、性、数一体化的属性九宫之学。并且,用这个整体属性认识框架,探索生命的形理、性理、数理,生理、生法、生术,命理,命法,命术。这样,就形成了在生命的形、性、数与理、法、术六气理论下,来研究生命范畴内的形、性、数变化与运动关联关系的特殊内容。古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是一个天地化生万物之后的具体生命认识。生命存在的形、性、数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必需在生命的理、法、术整体框架内。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数的存在前提。脱离这个前提,形、性、数的理论探索就会进入一个更大的范畴——天地造化生命的未知领域。 所以,中医学不研究生命世界的本源问题,只研究生命存在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生命存在的研究方法体系,是八卦整体辩证分析法;生命存在状态的属性结构表达是九宫,六气为八卦与九宫之通尔。 在这个认识层面上,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结构性应该是基础原则,而生命属性运动的规律与随机的变化性则是最高法则。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是属性的。而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则是物质的。 其实,物质与属性是很难绝对划分得开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主观虚在),属性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虚在、主观实在)。物质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反映对它的存在进行认识(主观虚在),属性同样也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反映对它的存在进行认识(主观实在)。属性是物质的特性与性质,物质具有属性的结构性。 在常规范畴中,物质通常是可见的,但离开其属性是不可感知的;而属性通常是不可见的,但却是可感知的。 属性也是物质与物质产生的关联关系的客观存在。关联关系再产生的关联关系仍然还是属性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即不方便感悟,又不方便思维与定义。于是,远古时代的中国人发明了垒石结绳记事之法,把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绳子的结系关系,来作出表达。物,就变化成可系的石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属性),就变成了链接两个石头中间的绳子。这样,无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它都可以用一条绳子来表达两端所系的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客观关系存在。也就是说,中国远古的垒石结绳记事之法中的结绳记事,记的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属性(关系)的存在,记的就是一种属性相关关联关系(关联关系的再关联关系)的存在。 这种关联关系的后继相关性,具有可迭代性、可更替性、可轮回性。它的逻辑结构体系的最原始的结构形式,就是直观逻辑体系、不直逻辑体系与存在逻辑体系、思维逻辑体系、判断逻辑体系五个体系之间的六合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就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逻辑的最基础逻辑单元。而人体生命,则是更多属性更替轮回产生的迭代组合结构整体。形成了虚实、表里、寒热逻辑体系,脏腑、经络、气血逻辑体系,生克、乘侮、累及逻辑体系,标本、轻重、缓急逻辑体系,扶祛、通塞、敛散相术相略控制体系等等。 中医学的生命属性体系结构论,是建立在属性数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属性逻辑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只认识到它是一个整体论,却无法从属性数学的形、性、数一体化的综合内容来认识它,无法从生命属性体系结构论的角度来认识它,无法从属性逻辑的角度来认识它,则是不可能正确认识人体生命,更不可能振兴和发展中医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属性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也包括认识生命、认识人社会)的普适规律,表达的是认识方法的通用性,而不是内容的具体性。 天、地、人的形、性、数一体与理、法、术一理中,理有三部九宫:理有理形、理性、理数,法有法形、法性、法数,术有术形、术性、术数;而体也同样有三部九宫:形有形理、形法、形术,性有性理、性法、性术,数有数理、数法、数术。 这是一个阴阳九宫(阴阳中有九宫)与九宫阴阳(九宫中有阴阳)的大系统。每个具体的门类中,都有自己的具体属性定动、动变、变通法则与原理。而且,这些原理在层面与层面之间,具有沟通与链接的具体后继性与连续性。用,可周而复始;定,而有向、相、象之态;动,而有变、通之势;方,有标、本、轻、重、缓、急、通、塞八策;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则。 古老的中医学,是唯一应用中国远古属性数学部分原理而流传至今的具体实用科学。但是,由于漫长的历史文化阻隔,已经与产生它的母科学——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一条认识上的巨大鸿沟。 生命属性数理逻辑体系 2016-09-25 ——中医学数学原理(三) “直观”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有两种特殊的涵义:①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所引起的知觉和印象,康德称之为“印象”或“经验的直观”,他认为这是后天得来的感性认识。②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之前就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纯粹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康德称之为“纯粹直观”,或“先天的直观”,他认为这是不依赖于经验,并使“经验的直观”成为可能的基础或前提。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尽管西方哲学范畴内对直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究其思想根源,均是来源于西方数学的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认识。 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就是从形与数的量化关联关系的角度认识直观的。即,凭借几何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以期充分展现客观存在的本质,帮助人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中国古代数学认为,“万物皆形,万物皆性,万物皆数”。即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皆有其存在形式与属性。存在的形式皆有其属性,存在的属性亦有其形式。存在的形式与属性,以及存在形式的属性,都是可以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悟感知能力,获得对属性的存在形式(即属性现象)的认得,继而对其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形性的数字一体化的认识,形成对世界、宇宙、自然的形性数一体化知识和方法。并且,应用这个形性数一体化的知识和方法,再去重新认识和发现世界、宇宙、自然的无穷奥秘。所以,又有“万形皆物,万性皆物,万数皆物”之说。然而,形性数是物亦非物,是理亦非理,实为沟通主客观之间的方法学。 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的形式与属性,有直观存在也有直观不存在。直观不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存在,而是人类的感官认识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如白天太阳可以直观看到,而到了夜晚则直观不到。星星在白天直观不到,而在夜晚则直观可见。因此,我们把这种在直观范畴内观不到的存在,称为不直观存在。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之间,存在着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阴阳辩证关系。 直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存在的形式与属性的直接感悟、感知,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不直观存在,也同样是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不直观存在的形式与属性的间接感悟、感知,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大自然的存在有直观有不直观,人类的认识也就有直观与不直观的途径和方法。 但是,人类感性认识获得的仅仅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感性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感悟、感知,而不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属性现象”的认得。属性现象,是需要按照属性分类的原则(分析)才能获得的属性存在形式(向、相、象)。而对属性现象(即属性存在形式)的继续属性认知以后,采用形性数一体化(归纳)的认识方法,才能获得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整体知识。 显然,在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认识过程中,也必将产生直观思维与不直思维、直观判断与不直判断的两个相对认识逻辑体系。三个体系之间,存在着直观与不直观的“存在→思维→判断”的程序可操作性。见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属性逻辑体系,是由五个体系构成的一个六逻辑合一体系。我们称这个逻辑体系,为属性逻辑体系。如果把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称为横,把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称为竖,则可以看到,每一个逻辑,都是横竖两个体系交叉的产物。六个横竖的交叉,是由二横三竖(五)分别组合而成。这种两横行、三竖行构成六横竖的逻辑体系形式,称为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 显然,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是在表达阴阳(直观与不直观)和三焦(存在、思维、判断)构成的五个不同结构体系。即:直观体系、不直观体系、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中国传统的六合理论,则是表达由五行体系构成的一个阴阳合三焦的六逻辑合一体系。即: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 如,向、相、象的三维结构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构成的一种象结构。上下、东西、南北,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象结构定式,是一种直观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后,是人类主观形成的一种象结构定式,也是一种直观存在。但是,这种直观存在,是以人的意识存在而存在的。即,人只要活着,这种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消失了,那么,这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的直观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对于上下、东西、南北而言,这个系统是一个思维逻辑的存在;而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究竟是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相互对应,则是通常所说的判断逻辑应用。 如果把东南西北定义为直观的存在体系,把前后左右定义为不直观的存在体系。那么,直观存在体系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而不直观存在体系是人类意识中的主观存在。客观存在具有不变化性,即静;而主观存在则具有可变化性,即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一个动静认识层面(定巳动己)上来研究客观与主观。即,客观是稳定的静,主观是变化的动。因此,就产生了主动而客静的新直观存在逻辑。由于新的直观存在逻辑产生的原因,通过定己动巳,同样又会产生一个新的不直观存在逻辑:即主观静,客观动。新产生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的逻辑内容,又产生了新的直观存在与不直观存在逻辑体系。所以,直观存在逻辑与不直存在逻辑的体系结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互为标本阴阳,随着属性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 属性的变化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两横三竖的五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六合结构框架是不变的。即,变化的仅仅是具体的属性内容,不变的是结构的框架。 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的结构框架,分为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见下表所示: 其中,直观体系中的三个横竖逻辑(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经过三迭代之后,恰恰就是三维坐标的结构原形。相对上下、东西、南北直观存在属性结构体系而言,它存在一个对之相对的上下、左右、前后动态不直观存在属性结构变化体系。因为,五行六合属性逻辑体系不仅仅只有一个三维结构坐标框架,而且,还可以把三维结构坐标框架一分为二,一个是表达直观逻辑,一个是表达不直逻辑。所以,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属性逻辑框架上进行表达与分析。 而西方数学的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则没有这个相对的变化与运动的逻辑体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达象的运动。其对相对性表达能力的欠缺,促使它无法进入对属性问题与随机性、离散性问题的研究领域。所以,这部分只能分离出来分门别类的建立新的学科。 因此,笛卡尔三维数学坐标系只能称为是一个孤系独识的直观存在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内所产生的精确计算结果,肯定不能对不直观逻辑体系的离散问题与随机问题进行精准的数学表达,也肯定不能直接用于量变引起质变的属性确定,更不能用于人类思维的直接判断。只能部分进入思维逻辑体系。所以,学习西方数学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虽然越高,但随机判断的能力却越差,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则越差,则会出现高数低能的现象。而属性数学却恰恰相反。属性数学学的越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强,公理的规范逻辑越淡泊,全息思维、全息判断的能力越强,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西方数学中解出一道难题,有很多时候,找不到具体的应用场合。因为它受公理条件的约束,必需先找到适用它的已知条件与公理条件的严格符合。所以,西方数学的公式,都必需经过物理学或化学具体定义之后,才能成为定理与定律而在具体分科中使用。 而中国古数学则不同,只要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属性解之后,就可以应用于所有不同学科的同等层面条件下的属性问题。并且,成为属性逻辑结构框架中的定律,广泛的应用在所有同类属性问题中的具体思维和具体判断之中。如单盲定律,就是一个万有阴阳逻辑体系中的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即,只要是在三级属性迭代问题中就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 客观存在范畴中的有无、正反、异同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领域中的是与非、对与厝、常与非常属性三迭代,就构成了客观存在逻辑体系与主观思维逻辑体系之间的阴阳逻辑体系关系。研究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之间的阴阳理论,就是在寻找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的全息对应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逻辑全息与主观思维的逻辑全息,形成了一个阴阳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作为分析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与认识论是一个体系结构的整体,是一个属性三迭代构成的体系。只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属性三迭代与主观思维的属性三迭代之间的内容不同,形成了同构(属性三迭代)、异性(一阴一阳)的两个客体而已。主客观二合而一,形成的综合判断结果,才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古老的中医学,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得到的一个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中的阴阳,是一对属性变化的逻辑符号。在客观存在领域,表达的是有无、异同、正反的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在思维领域,表达的是是与非、对与厝、常与非常的属性三迭代逻辑体系。两个体系二合而一产生的判断结果体系,就是中医学的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而失去了这个整体体系结构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中医学也只能是一种经验医学,只能是对古代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照搬照用。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研究,不仅仅依赖直观存在逻辑、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而且,还依据不直观存在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应用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属性数理迭代定律:五行定律、六合定律。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把人体生命看成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是一种生命属性结构体。在这个生命结构体中,各种体制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所以,中医学的振兴与发展,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属性数理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方法论与认识论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差异与差距,从数学、逻辑学两个基本学科来完备自己。只有这样,中医学的发展才可以畅通无阻,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生命科学的本质研究。 古老的中医学,是不问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从直观逻辑(眼前和当下)为研究问题的原点,用阴阳、有无、是非属性三迭代为生命研究的起始。使用属性更替法与属性轮回法,创建了直观逻辑与不直逻辑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多层面逻辑结构框架体系,分别来分辨“垒石结绳”中的“石头”与“绳子”的关系。重点在于研究“绳子”而不是“石头”。中医学把人体中可系的“石头”按其形貌属性结构等级分成向、相、象三个不同认识层面。然后,用脏腑、经络、气血六大类“绳子”,把它们系在一个直观与不直观相对的逻辑体系中,形成生命象理逻辑结构体系。再相:把这些系在物与物之间的“绳子”,再用虚实、表里、寒热六根绳子把它们系在一起,又建立了一个属性逻辑的新体系。就这样,采用属性更替法则,属性轮回法则,再创建一个正邪、生克、乘悔属性逻辑层面;在这个层面之上,再建立进退、缓急、强弱属性逻辑层面;……使阴阳、有无、是非在单盲判断层面,可以自由通用于所有层面的逻辑思维与逻辑判断之中。然后,通过相术相略,对生命现象的标象、本象得到最准确的属性本质认识。最后通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属性逻辑框架体系,采取扶祛、通塞、敛散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古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在一个严格属性数理逻辑结构的框架中,非常有秩序产生的。 中医学,就是研究生命与自然之间、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之间关联关系的学问,就是研究这种关联关系形成的运动形式(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关联关系的学问,是研究自然体系、生命体系之间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谁主宰谁、谁被谁主宰的问题。简单来说,中医学研究的就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属性结构关系主体----“三主”问题。即,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被主宰的“三主”属性迭代问题。它所展示的内容,正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阴阳)相术关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三主”属性问题体系体制上的人类医学。所以,它重点研究的问题是自然与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即,大自然中风湿燥暑寒的外因,与人体意识之喜怒哀思悲恐惊的内因之间的“三主”辩证关系。把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作为研究内因为外因变化规律的标本。所以,中医学更强调人的生活环境,更强调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在研究疾病的同时,兼顾研究客观的环境变化,同时照顾人体主观内在的因素变化;兼顾研究主动与被动之间变化规律的认识探索;兼顾主宰与不宰之间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修身养性、饮食调理、导引健身、……等多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与经验。中医学的理念根本,是在寻求与自然协调的养性与防御疾病内容上,就是在寻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主动与被动的顺应、主宰与不宰的辩证统一。 而研究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主宰与不宰之间的体系体制控制理论,则是中医学的基本方向。 所以,它形成了虚实、表里、寒热的阴阳辩证体系;脏腑、经络、气血的营卫生理结构体系;正邪、生克、乘侮的健康与疾病的辩证逻辑;盈亏、缓急、强弱的阴阳辩证方法;扶祛、通塞、敛散的治则体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法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基础理念,是建立在阴阳、有无、是非属性三迭代体系基础上的生命属性结构体系体制大系。所以,它可以在每个体系体制控制过程中,使用相术的相略来进行它的单盲判断与推理研究。古老的中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属性理论结构的楷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作。只是由于封建文化的垄断与阻隔,使中国人自己对这个体系的认识已经残缺不全了。尤其是基础数学属性逻辑理论的残缺,使中医学陷入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尴尬处境之中。 形性数一体化表达的生命属性结构理论框架概说 2016-09-24 ——中医学数学原理(四) 中医学的理论结构框架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数学、来源于古代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属性规律性,是属性规律在认知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具体成功应用。 生命的属性过程程序性,就是一个可以用形分析方法,性分析方法,数分析方法来共同认识的一个结构。三法、一序的一体结构性,是生命可认识的具体方法与程序。它的理论基础则是形性数一理化的属性九宫之学。 中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人体的生命之形(命象)与生命之数(寿命)之间的生命属性关系(性命);就是研究人体生命的整体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属性特征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描述生命与自然的运动属性、变化规律、发展趋势。 在西方现代医学范畴中,对人体的数字化研究只有量值化的内容。如各种理化检验所得出的量化数据,是其所谓的客观依据。 但是,对于在生命整体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特征的向性、相性、象性运动结构状态以及与其相关的属性运动和变化规律(命运),则是简单的、线性的、低层次的量值数字化认识方法所不可及的。 中医学的数学原理可以概括的分为三个部分: 一、属性数字化表达的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理论; 二、属性形貌化表达的生命属性的象属性结构理论; 三、形性数一体化表达的生命属性的象数属性结构理论。 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理论,是用属性数字化表达在属性生命整体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展示的生命属性特征规律;生命属性的象属性结构理论,是用形貌属性化表达属性生命整体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属性结构状态或属性形貌;生命属性的象数属性结构理论,则是用形性数一体化表达属性生命整体结构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与属性特征。 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理论是生命属性的象属性结构理论的数理基础;生命属性的象属性结构理论是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理论的形象理解。研究生命属性的数理不能离开生命属性的象理;研究生命属性的象理不能脱离属性数字化表达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 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理论,是生命属性数字化认识的属性数论。生命属性的象属性结构理论,是生命属性形貌化认识的属性几何学(形论)。生命属性的象数属性结构理论,则是研究认识人类生命属性的最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变化、最基础的变化速率等学问的思维方法(性论),是一种认识生命的智能,并通过这种认识智能的完善,应用于认识生命与自然的关联关系。 一、生命属性数论包括: (一)、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的向性构成法则(向数); (二)、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的相性构成法则(相数); (三)、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的象性构成法则(象数); (四)、生命属性的数字属性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的数字属性生克法则(加与减、乘与除、方与开方)。 西医学是在研究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变与质变之间静态的唯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中医学是研究属性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一体化形成的新变量与新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所以,中医学中所展示的属性数理,是西医学构成人体生命物质的量与质之间静态的数学关系研究形式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研究。 研究生命学与医学,仅仅停留在单一量变与质变的数学认识水平上,是无法展示属性生命整体中多量变与多质变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西方数学的量值线性观念,则束缚了多变量迭代产生的属性生命整体变量关系的持续认知。 而变量与变量的组合研究,变量与变量组合后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组合,才是人体生命属性多变量一体化研究的数学形式。 所以,中医学是在中国古数学数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学科。而西医学则是在西方数学的线性量值数学思维模式下的公理基础上产生的具体适用科学。从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来看,中医学产生于属性数理,西医产生于量值公理。 二、生命属性几何形貌学包括: (一)、生命属性形貌的向性运动几何结构(六气); (二)、生命属性形貌的相性运动几何结构(十二属相); (三)、生命属性形貌的象性运动几何结构(八卦象); (四)、生命属性形貌的生克循环与平衡性运动几何结构(气血方刚平衡、营卫圆柔平衡)。 在生命属性的象性运动几何结构理论中,用阴阳、虚实、寒热的属性相对、相反、相通、相变,来表达生命属性体的六气、十二属相变化概念;用上下、左右、前后、里表的空间属性八卦,来表达生命属性体在空间方位的运动概念;并在生命属性体的空间与时间的属性关联关系运动变化过程中,引进了“穴位”、“经络”概念。 三、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属性结构理论包括: (一)、人体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最基本属性结构: 1、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太极学说; 2、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阴阳学说; 3、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三焦学说; 4、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四象学说; 5、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五行学说。 6、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六气学说; 7、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七阶学说; 8、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八卦学说; 9、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的九宫学说。 太极、阴阳、三焦,是性与形之本,是性与形之始。太极定,则阴阳分;阴阳合,则太极动。阴阳之定,界也;阴阳之动,道也;阴阳之变,三焦也;三焦之通,四象一体也。故,阴阳、三焦、四象,可为界、道之学,也可为定、动、变、通之认识法则也。如果,定动、动变、变通是处于聚合的态势,则为三焦;如果定动、动变、变通是处于离散的态势,则为六气。聚而为焦,散而为气。 三焦四象,是阴阳论的继续体系化的属性认识理论。所以,它具有阴阳、三焦、四象认识的连续性。这样阴阳(向与向)、三焦(向与相)、四象(向与象)就具有双重属性含意:一是认识过程与认识方法上的内容;二是物体形貌与属性上的内容。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又不是截然可以划分开的独立内容。认识过程与认识方法,离不开具体的属性结构性与形貌的四象性。而这些属性的结构性与具体形貌的四象性虽然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也需要通过一种认识方法把它抽象出来。所以,形成了四象自然形貌存在与人类认识方法对其抽象的不可分割关联。 在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属性结构理论中,用八卦学说来表达生命属性体的向性运动发展状态像气态(巽);生命属性体的相性运动发展状态像液态(坎);生命属性体的象性运动发展状态像固态(艮)。对应生命属性体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属性因子变化速率的快慢,用八卦分析法把其分为三级,分别用猝(震)、急(离)、缓(泽)来定义。从而,既能表达生命属性体在属性空间中的三种运动状态,又能表达生命属性体在属性变化过程中的速率快慢的三种级别,使对于生命属性体的运动结构与变化结构的研究合二而一,形成一个全面分析生命整体属性运动、变化的整体属性医学的数学研究框架,开拓了分析生命整体属性运动、变化研究的新途径。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属性的形性数一体化认识,就是从研究生命属性运动过程中具有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属性结构关联关系------“生命阴阳”为起始(阴阳是性之源),研究生命的阴阳属性之间定、动、变、通形成的新的连续连贯的属性结构关联关系(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数学研究模式。 (二)、人体生命属性最基本象数属性结构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变化、最基础的变化速率等学问的思维方法论(性论)-----或然率: 那么,或然率与概率有何不同呢? 未发生事件与已发生事件相对;可发生事件与不可发生事件相对。 概率,是只把已发生事件当成定然,在有限数量范围内的(而不是无限数量范围内的)全部已发生事件(定然)中,寻找限定定义条件下的已发生事件的数量与非限定条件下的全部已发生事件的数量之间的量值比率。并用这个比率作为对未发生事件的判断依据。 但是,由于量值的有限性,使量值认识永远无法进入无限量值的认识领域。 即,有限数量范围内的全部已发生事件,并不是无限数量范围内的未发生事件的可发生事件的全息。所以,在量值范畴内,无论采用多大的已发生事件的数量做为样本,其判断都是“有准有不准”的概率判断,而不是“无准无不准的”的必然判断。 因此,人类要想实现对无限数量范围内的未发生事件中哪些是必发生事件的准确定然判断,首先则必须要区分无限数量范围内的未发生事件中哪些是可发生事件,哪些是不可发生事件(即进入可与不可的属性化阴阳相对认识层面)。其中,可发生事件是必发生事件的全息。而已发生事件则不是必发生事件的全息。或然率,则是无限数量范围内的未发生事件中的可发生事件的全息(属性数字而非量值数字)判断。 因此,概率的唯量值观,只是在量值范畴内而并没有进入对未发生事件的可发生事件与不可发生事件的属性相对性认识层面。 或然率的属性相对性认识,既是从有限认识走进无限认识领域的起始,也是从无限认识领域回归精准认识(必然判断)的归宿。 因此,或然率,是对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修正关系。是标本之间的属性关联关系的逻辑思维判断方法。是一种辩证(直观与不直观)逻辑的思想,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理论。 例如,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中,就利用了或然率思维方式,把阴、阳属性修正为六气辩证关系:有阴无阳(太阴)、有阴而有不阴(少阴)、无阴而无不阴(厥阴),有阳无阴(太阳)、有阳而有不阳(少阳)、无阳而无不阳(阳明)。 然后,定义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总计十二条经络分别对应五脏六腑与心包,使五脏六腑与经络形成完整的整体对应关系。 中医学还使用或然率对药的寒、热属性修正之后,得到:有寒而有不寒为凉,无寒而无不寒为冷;有热而有不热为温,无热而无不热为暖。 所以,得到寒、冷、凉,温、暖、热六个药性的寒、热属性变数标准。使中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更准确的属性使用率与对症治疗适应率。 属性,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现象的具体本质不同。量值,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现象的抽象本质相同。 中医学的或然率思维方式,是在用数字的属性,来研究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具体属性不同。西医学的概率统计思想,是在用数字的量值,来表达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抽象量值相同。 因此,中医学的或然率思维方式,是在用数字的属性,研究具体生命属性结构与数字的属性结构的数字化的一体关系。西医学的概率统计思想,是在用数字的量值,研究和统计生命体发生的疾病现象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次数。 所以,中医学的或然率,具有以下九种西医学的概率统计所不具有的内容: 1、表达生命的属性与属性的相关关系:如阴阳、三焦、四象等。 2、分解生命的属性与属性的认识等级:如阴阳六气(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 3、表达生命属性与自然属性的认知关系:如阴阳三焦出四象(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有阳有阴,无阳无阴)、阴阳有无四象出五行。 4、表达生命属性结构体的运动、变化体系:如△形属性结构(收敛)与▲形属性结构(发散)、五行、八卦。 5、表达生命属性结构体中,属性结构与属性结构之间的生、克、乘、侮、累、及关系。 6、表达率性、属性、禀性的轮回关系。 7、表达或然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8、表达或然率之间的修正方法。 9、表达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数理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显然,或然率产生于属性的数学研究;概率产生于量值的数学研究。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了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的两种人类医学的本质不同。 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属性极其简单,除了阴性、阳性,别无它性。而人类绝对理念产生的抽象数字的量值极其繁杂,不可胜数。量名之多,量名之异,无穷无尽。且一量一理,一名一式,没有量名,数值就根本无法计算。唯有可确定的量名之理式,则可以用公式计算;而不同的量名之间,则互不通融。如,温度量值与血液中的量值,量名不同,互不通融,无法直接计算。 属性认知,虽形简而意奥,文浅而理深。没有全方位的数理认知,很难驾驭。 量值认知,虽式简而理繁,名多而用寡。只要确定公理产生的条件,符合定义条件的量值则可以轻松运用公式计算。而对于属性问题以及超出定义条件范围之外的量值问题,则公式不可通用。 所以,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生命属性结构运动、变化的生命数理;西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挖掘产生疾病的量值标准条件,以期发现定性和定量标准,创建诊断标准。 中医学的或然率思想方法,通过肯定而肯不定、否定而否不定的模糊研究,把生命属性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现象混沌化,然后再通过新肯定、新否定的属性标准,重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中医学的六气属性系统认知法。它可以把寒热属性,再划分为六个属性等级。而且,每个等级之间,又具有属性的互通融性与互结构性。 中医学可利用中国传统的算术,既能计算属性,又能计算量值。而算术的理论基础,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数理;其计算方法,主要是或然率的修正与解析。 《易经》之理对中医学的影响 2016-09-20 自《易经》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水火之间的辩证关系来重新解释太极刚柔属性关系的历史时期。把抽象的阳刚与阴柔,具体二元属性化为火之刚与水之柔。形成了君命如火,民意如水的国家社会结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君以民为水,民以君为火;水火相济,政通人和,生机盎然,万业繁荣;水火相制,君禀民意,民顺君策,国强民兴。 《易经》的作者,精通伏羲创始的符号逻辑学,用卦爻逻辑符号,构成六十四卦逻辑符号结构,设计了一个卦爻逻辑符号结构体系。并用爻辞、卦辞、系辞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逻辑体系中的阴阳辩证关系,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家社会结构中,君、臣、士、兵、农、工、商等诸多社会构成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易经》是一部人类最早的社会学经典巨著。 同时,《易经》也是一部太极思想的卦爻符号逻辑学的伟大巨著。它把太极思想,用卦爻逻辑符号的后继变化形式,使人类的思维判断,进入到了一个更准确、更可行的新领域。公正地说,《易经》把人类的判断逻辑认识,封建在一个卦爻逻辑符号系统内,进行全方位的认知与或然率判断,是一种思维观念上的进步。 但是,把自然学科的发展,也封建在社会学理念范畴内进行篡改与禁锢,则是一种人类思想的倒退。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是《易经》最大的缺陷。对易理的宗教式信仰和崇拜,导致产生了易理独霸天下的文化专制思想。即,统治者用社会构建的哲理,替代了数学思想,替代了太极九数之学,走向了人类需要对大自然持续认知、连续后继认知的对立面。天下独传《易经》一书,灭绝了除《易经》之外的所有思想和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商周文化断档的历史事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不知真理为何物”的漫长而黑暗的封建专制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商周文化的断档,中国人只知有易而不知其它,所以,只能视《易经》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为了迎合《易经》中文化专制的思想,就需要对钟鼎文化时代产生的具体学科思想和理论,如中医学理论等,参照易理进行思想和理论的重朔。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黄帝内经》,是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然而,古中医学理论的诞生,肯定在《易经》之前。现行中医理论,绝对是《易经》独霸文化对中医理论的一种篡改。从医理与易理的关系来看,现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的,以易理的君主核心结构论,替代了太极核心结构论。所以,在精神与神精的辩证结构关系上,忽略了程序结构性与串、并结构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太极理论中的发散与收敛、积聚与耗散内容的舍弃,使精、神、气、血,变成了无法四象合一的分散属性内容。对气血关系,只能用易理解释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显然,是把气血关系,易理化为将军与士兵的指挥关系与母亲与儿子的生养关系,明显属于自然学科理论被社会学科理论模式化。这种易理式的表达,虽然可以对其辩证关系作出一些理解性的说明,但是,却越来越背离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宗旨,越来越背离了数理研究的方向。 《易经》中还经常提到了数理的概念,而在《易经》后的中医理论中,则见不到数理的内容。人体的生命结构,竟然与数字结构和物质结构的关系一点也没有了,完全变成了社会学的哲理概念。 三焦理论,本来是表达阴阳与太极之间一分为二、二合而一的辩证关系在人体生命结构中的具体分析。最后,因为在易理中找不到恰当的结构关系来比喻,竟然变成了有名无实而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纲辩证,虽然也是八卦数理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应用。但是,在具体解释过程中,却很少使用八卦阴阳论的数理。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辩证论,总摆脱不了易理的社会控制论的阴影。对阴阳在逼近太极的时候出现的渐变过程,根本没有描述。八纲辩证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火热与水寒的辩证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基础理论经过易理的篡改,已经不再具有自然生命科学理论的研究特色,已经基本变成了一个社会学理论-------易理的模拟应用版本。 在中国流传着一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就是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已经全部被社会学理论化了。也就是二者道理相通罢了。而真正用上医医国者,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人。如扁鹊、淳于意、华陀等,非但没有医国,反而被统治者所弑。这句话,也无非是说明了医理与易理同出一辙的道理罢了。而且,此话更深刻的寓意则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必需要如医理一样,遵循易理所限定的框架之内进行发展。否则,必然不会有好结果。 从中医的诊脉内容来看,它获取的诊断依据,显然应该是一种生命态势的判断。三部九候的取样逻辑,也符合数理的原始结构;信息获取的内容,也是浮沉、迟速、滑涩六气属性特征辩证。而且,对六个属性特征又细分为二十八脉。由此可以看出,这类信息的获取,对于阴阳、虚实、里表、寒热的八纲辩证,则存在一种属性转换的认识,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五行生克。 这些内容所涉及到的数理属性和发散与收敛、积聚与耗散的属性非常接近而相对应。而且,存在一个获取信息得到的属性认知,与八纲辩证属性之间的互换与翻转认知环节理论。如果,没有一个属性翻转变化过程的理论来作为基础,对于任何自然科学理论来说,都是不可理喻与无法说得通顺和自圆其说的。 无论是收敛还是发散,它们的率性都是在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发散与不同的收敛过程之间,还存在一种率性的变化。如,中医诊脉六向脉中的“浮、沉”,确定的是“革、濡、虚、实、芤、浮、牢、弱”八种沉浮属性态势;“迟、数”,就是在分辨迟速之间“缓、疾、结、代、动、促、散、虚”八脉(虚在沉浮中,故为七脉)不同的率性;“滑、涩”,就是在分辨滑涩之间的“弦、紧、长、洪、短、微、细、弱”八脉(弱脉在沉浮中,故为七脉)串、并结构的通与塞。共计二十八脉。 这与太极数理的串行与并行、串通与并通、串联与并联的数体结构关系,同出一辙。而且,万数皆物的结构思想,使人们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太极数理结构来认知人体和生命。因为,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最完善、最先进的人类数学思想。 所以,开拓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渠道,必需先走出《易经》易理的篡改困惑,必需走进属性数学的发散属性、收敛属性,及吐故纳新属性渐变过程研究,必需走进率性与率性渐变过程的新陈代谢过程研究,一步一步地逼近生命的本源认识,使中医学真正走出一条自然属性科学理论发展的新路,而不是走一条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自然和生命科学理论的老路。 钟鼎文化时代的中医基础理论,自易理重塑后,把太极数学思想构建的医学理论框架篡改成易理结构框架;以君、臣、佐、使的社会学辩证观,对中医学中太极理论的刚柔思想、属性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的属性相对辩证变化论,进行了易理化的彻底修改;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引入如“君火”、“相火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等带有封建社会学结构浓郁特色的不伦不类思想;在药性理论研究方面最为突出,把君、臣、佐、使视为方剂学不可逾越的理论定式模式,限止了药理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与研究。易理独霸一切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非常不正常现象,使得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结构的科学研究,无法再进入物构、数构(量、形、性、意、数)一体化研究的正常轨道。这也是《易经》后的中医学数千年无法摆脱社会学范畴的易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大障碍。 中医学在数千年间,没有重大理论突破,没有基础理论的开拓创新,就是因为易理对医理的篡改与禁锢之后以易理代医理;就是因为《易经》的文化霸权不允许任何其它学科超越它的社会学结构理念(即封建社会构建思想)。在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医基础理论虽然被严格的限定与束缚在易理之内,却能形成热病、寒病两大体系以及各家学说争鸣的进步格局,已经是了不起的大事了。但是,若想从基础理论方面有开拓创新和重大突破,取得本质上的更大的进步,不彻底摆脱易理的禁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古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与先天八卦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与后天八卦没有因果关系。至于中医与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纯属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用用易理解释医理,实属牵强附会。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六腑、筋、骨、肉、皮、……都具有自己的串行系统与并行系统结构。而且,通过筋经、经络,确定了并通与串通之间的结构关系。每个具体的经络之间,都存在并联与串联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中医学是建立在生命属性结构基础上的整体科学,而不是与易理牵强附会在一起的。因此,要想解决中医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出路就在于属性数理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古数学中的太极理论,则是中医发展的轴心。 中医的基础理论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变化关系却相当复杂。阴阳之变、寒热之变、表里之变、虚实之变,虽然简单,但是,属性的翻转变化问题,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逼近渐变的问题。而在实际病例中,往往不是如此简单的属性判断过程,还涉及到复合属性问题。 什么是复合属性呢? 就是属性的综合判断。如一个病人出现了表实热,则表可汗,热可清,实可泄,未立方而先立其法,择药而入方,则可治愈。若出现的是表虚热,则不可汗,也不可泄了,因虚而补,表可和,热可消。一字之差,立法则不同,用药也就各异了。所以,在中医治病的过程中的同病同治、异病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都是在使用属性翻转的转换之法。 当前中医使用的具体基础理论,仅仅是辩证八纲与治疗八法之间的串行与串通结构中一个对症择法问题,尚且不能从属性转换理论上说明属性变化关系的更替与转换过程的原理。更差一些的中医甚至连对症择法都不去研究,只凭借几个成方或者秘方来治疗某一疾病。其主要原因,还是缺欠一个属性转换理论来说明并演义属性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因此,当代中医学需要在基础理论上建立一个完整的整体属性结构框架。并且,在这个框架中,确定属性变化过程的确切属性变化理论。从而,才能走向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理论科学化。 当前,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严重地偏离了属性科学的核心。许多人企图走量化标准,吸纳西医的诊断方法与医理逻辑来改造中医。甚至有人要依据西方科学的边缘学科理论,改造和建立中医边沿学科研究体系。应该说,西方这类的边缘学科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哪个边缘学科也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医学发展的根本问题,都无法解释生命现象。 目前,古老而又全新的属性数学,是唯一能够探索到生命的奥秘,解释生命现象的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它可以解决人类基因结构的性串与性串的串通属性结构原理问题。并可以从串通的属性结构中,确定遗传基因的性串问题。因为,遗传基因的传承问题,是一个本体性串持续后继变化的过程,它必须依据属性整体结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变化规律而连续进行变化。而人体生命的复杂属性结构,都来源于基因的串行与并行、串通与并通的发展过程。任何具体的组织器官结构,都存在属性串联与并联的结构关系。而五行理论,正是对组织器官之间的属性并联与串联结构关系的结构运动与运动结构的展示;六气学说,则是对由于属性运动而产生属性变化的系统分析理论。 用属性运动结构来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属性与人体生命属性之间的运动结构,用属性变化结构来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属性运动结构与人体生命属性运动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把握属性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则是中医“治病务求于本”的核心问题。 属性的相互抑扬运动,会产生属性的更相动薄变化。而属性变化的过程,就是太极结构的存在。太极结构的客观存在状态,就是属性的相互抑扬运动在逼近太极域后产生的一个属性翻转渐变过程。人类的生命,就是在这些属性的翻转变化过程中才得以生息。而这个渐变过程翻转的快与慢,则决定于属性结构本体的串变率性。串变率性越大,渐变过程越长;串变率性越小,渐变过程越短。因此,才有“气速至则速愈,气迟至则迟愈,气不至则难愈”的诊断结果与“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治疗原则产生。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既是疾病的本象(证侯为本),同时也是人体自身正常属性转换能力的转机征象。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并不是单纯的针对疾病的症状(症状为标象)对症用药,而更重要的是针对疾病的本象(证侯)因势利导调整人体自身的属性转换率性。如有人虽然患有寒证,但是,若人体内的寒、热属性转换正处在热盛寒衰之时,则可以采取“无为而治”以期自愈,或以轻剂温热药祛衰寒以加速向愈;若人体内的寒热属性转换正处于热衰寒盛之时,则需要重剂温热药祛盛寒以加速向愈。 对症用药为治其标,辨证施治为治其本。疾病发展变化的态势与症状有隐显、急缓、轻重、安危、顺逆之不同。因此,也有标本、缓急、轻重的先后治疗顺序的不同。即:急则先治其标,缓则后治其本;急则先标本兼治,缓则后图其本、不顾其标或兼顾其标; 内养生息的调解过程,主要是调解属性渐变的通道问题。属性渐变的通道通了,属性转变就可以按预期进行;属性渐变通道不通,则会相反。所以,针对病因,通常使用通因塞用、塞因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而考虑自身属性的变化规律因素后,则又采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辩证治疗方案。通因塞用、塞因通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是中医用属性调节的方法治疗疾病的全息四象认识论和方法论。 太极理论,是中医学的轴心。不懂太极,就无法知道阴阳从何而生因而也就无法正确认识阴阳;不懂太极,就无法研究属性的渐变转化,也就无法正确研究和认识生命现象的属性本质。太极是轴心。有了轴心,属性渐变可以转换;有了轴心,属性就可以翻转运行;属性翻转运行了,才可辨别属性串、并的行、通、联的五行和六气属性结构;有了五运和六气属性结构的认识,则自然和生命现象的奥秘就可以被正确认识和揭示。 《易经》之理,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篡改上,而且,对太极理论的基本数学思想也进行了篡改。它把太极思想的并、串运动与变化理论,用水火之间的辩证关系,篡改成司天、在泉、左间、右间的一种饰智矜愚的理论;把钟鼎文化时代形成的古数学的数字整体结构理念,演义成天子或圣人可操控的天盘,确定了天子之圣意、圣旨就代表天意,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只有天子才具有司天的掌控权;使并行计算法产生的八字串通计算逻辑,变成了占卜算卦的依据,其饰智矜愚的目的昭然若揭。 综上所述,正确地评价《易经》的易理,正确地确定《易经》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与地位,正确地评估《易经》在中国封建社会三千年历史中对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与阻力,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准点。也是复兴中医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易理的束缚,敲开钟鼎文化时代的古数学大门并重新认识它,使人类科学技术走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和生克、延生死、杜生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新路。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规律性与随机性认识 2016-09-23 西方科学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自然、人体生命现象时,把这些现象分为以下三类: 1、确定现象 指有规律可循,事前可预言的现象,即在准确地重复某些条件下,它的结果总是肯定的。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水加热到100℃便会沸腾。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牛顿定律反映就是这类现象。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有数学分析、几何、代数、微分方程等。规律,就是确定性现象的内在本质。 2、随机现象 事前不可预言的现象,即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每次结果未必相同,或知道事物过去的状况,但未来的发展却不能完全肯定。如:以同样的方式抛置硬币却可能出现正面向上也可能出现反面向上;走到某十字路口时,可能正好是红灯,也可能正好是绿灯。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概率论和统计。 3、模糊现象 事物本身的含义不确定的现象。如:“情绪稳定”与“情绪不稳定”,“健康”与“不健康”,“年青”与“年老”。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模糊数学。 确定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事物本身含义的确定;随机现象与模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中是指事件本身含义确定而结果不确定,而模糊现象中是指事物本身的定义与结果都不确定。概率论与统计学将数学的应用从必然现象扩大到随机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则将数学的应用范围从清晰确定扩大到模糊现象的领域。 在西方哲学认识领域,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称其为法则。 中西方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不同。 中国古代对规律的认识,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规,为认识方法;律,为认识结论。规律,则指人类的认识方法与认识论。在钟鼎文化时代,规,指一种形貌的范围与格局,或者说是人类所认识事物的范畴与规模,包括认识方法与分析规则;律,是人类对一个特定事物通过认识方法与分析规则得到的一个认识结果。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方法范畴,有孤物独识、格物致知、博物辨识三种方法。人类通过认识方法得到的认识结果有阴阳两种认识结果。 如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或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因此,在中国古代,规律通常表达的是属性阴阳运动的景象规则、层面存在模式或范式,也称楷模或模范,是客观存在的属性运动变化的固有原则。规律,既可以指事物自身的阴阳属性运动与变化景象,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的阴阳属性运动变化趋势。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可以使一种属性运动景象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属性运动变化景象,必然使这个属性运动变化事物向着某种走向运动变化与发展。这种有方向性的属性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则称为规律。并且,可以用属性数学中的向性来形象的对事物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出形式表达。 因为,中西方对规律的认识不同,所以,对与规律相对的随机认识,也是不同的。 现代西方科学对随机的认识,存在着数量认识的繁杂。以随机事件认识为例,一个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其出现的频率呈现稳定性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如掷币问题,出现正面与反而的事件是不确定的,而它们在无数次的掷币之后,概率却是相同的,各占二分之一。随机现象是概率论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深刻的规律在内。 而中国古代对随机的认识则相对简单:依照情势,顺应时机。 那么,什么是时机呢? 时,是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机,是事物发生的枢纽,是与事物发展方向变化有直接关联关系的中心环节,是有生命事物内在关联关系形成的一个机体。所以,表达时的体系为机,表达机的体系为时。时机,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属性的结构。时,是指事物在时间上的一种延续;机,是反映事物在空间中的一种连续贯通。 随机,则是指一种运动依照运动景象确定的态势顺应时机的必然变化过程。即,属性运动变化规律常规形式之外,还存在着灵活机敏的非常规属性运动景气关联属性。规律为常,随机为非常。 规律与随机,是常与非常的属性运动结构。规律性的运动,是人们需要掌握的层面;非规律运动所产生的随机,则是需要人们对随机事件所在的另外的属性层面运动进行规律的寻找。 西方科学在唯量值观下,只能以变量来认识随机的。随机变量,是描述随机现象某一侧面的数量,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如同一台机器生产一种规格的螺钉,其直径大小就是一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随机变量,也称为随机信号,是一种非确定性信号。即信号值随偶然因素而变化,但又遵从一定概率分布规律。常用平均值、数期望和方差等进行分析和描述。在量值线性数学观下,只能把这种随机信号抽象为具体的量之后才能进行处理。 而中国古代数学,则把这种随机信号抽象为形、性、数三种不同的具体认识内容来进行一体化表达。这样,就形成了现代西方科学只能在有始有终的时间表达领域和有边有际的空间数学表达领域中,对随机性进行纯粹量值的分析与统计;而中国古代数学则是在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无始无终的更广阔时间范畴内,在无边有际、有边无际、无边无际的更广阔的空间范畴内,来研究规律性与随机性的一体化属性变化关系。 现代西方科学对规律的认识是定律、定规。而中国古代数学对规律的认识,则是定律与定规之外,仍然有动律、动规,变律、变规。而且,这些规律之间都是相互沟通的。 公理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但是,每个公理都有产生它的知识层面,都有适用它的领域。而公认它,则说明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产生公理的层面之中,说明在认识这个层面时,有认识上的相同与方法上的共同。站在绝对化认识的立场上,总是认为规律是不能动,也不能变的。动了、变了,就不再是规律。所以,把规律与随机绝对化认识:规律就不是随机,随机就不是规律。 规律是常,随机则是非常。常与非常,是客观存在的。而客观存在的有无,与人类主观判断的是与非,存在着四象关联关系。即,规律为常的“有是无非”,随机是常的“无是有非”, 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是有非”的大自然,人类的原始认识则是一个“无是无非”的空白。 那么,人类的认识,如何能通过“有是无非”的规律认识与“无是有非”的随机认识,走进“有是有非”的大自然随机运动变化的混沌之中呢? 孤物独识认识方法,产生绝对认识论;格物致知认识方法,产生相对认识论;博物辨识认识方法,产生混沌认识论。 古老的中医学正是应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认识方法来认识人体生命现象,从而,得到了人体的生命现象是由健康与疾病的属性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构成的科学认识。并且,认识到健康与疾病的生理与病理属性运动的规律性与变化的随机性之间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一体化关系,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属性。所以,任何生理或病理属性的规律性运动变化过程,都对应有一个属性的随机性运动变化过程的存在。 但是,对于健康与疾病这两个相对的属性而言,属性的规律运动变化与属性的随机运动变化,肯定不会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属性层面内。即,健康和疾病两个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分别属于两个各自不同的属性运动结构层面;而健康和疾病两个属性运动的随机性,则必然存在于健康和疾病两个各自不同的属性运动结构层面之外。即:在健康属性运动结构层面中,如果出现了健康抑扬运动有规律变化的景象,那么,健康抑扬运动的随机变化,肯定发生在健康抑扬运动层面之外。但是,健康抑扬的随机运动,又必然是与健康抑扬具有相对、相反属性的一种规律性运动的存在。这种规律性运动的存在,就是疾病抑扬运动层面。 因此,健康与疾病抑扬的属性运动问题,是一个规律与随机属性的分合问题。健康运动抑扬的随机,是疾病运动抑扬的规律;疾病运动抑扬的随机,是健康运动抑扬的规律。 健康与疾病抑扬所展示的问题,是一个健康与疾病之间抑扬运动的规律与不规律、随机与不随机问题。健康与疾病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是表达了健康抑扬与疾病抑扬之间的规律性与随机性变化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新层面。 如果把属性运动抑扬的规律定义为阴,把属性运动抑扬的随机性定义为阳。则会得到:健康运动抑扬之阴(规律),是疾病运动抑扬之阳(随机);疾病运动抑扬之阴(规律)是健康运动抑扬之阳(随机)的辩证关系。 所以,健康与疾病运动抑扬的属性阴阳的变化关系,就是规律与随机的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的变化关系。 所以,只有在属性运动的相对论条件下,健康与疾病的属性阴阳的辩证观才能通过规律与随机的分合变化形式作出准确的表达。世界并不存在离散问题的存在形式,只存在规律之外的规律。规律之外的规律,相对于规律确定的层面,就是一种层面规律之外的随机。而规律与随机的二合而一,就是健康与疾病两个属性阴阳运动层面的二合而一。所以,对横竖抑扬与纵横捭阖来说,它则是更高一个等级的规律与随机迭代问题。 人们习惯用一种定式或者定形的观念来认识属性,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定式,并不存在属性辩证的相对性。如昼夜而言,昼夜的阴阳并不是昼为阳,夜为阴那么简单。如果昼夜就是阴阳了。那么,阴阳也就成为了一种定式的存在形式了。 所以,要定义属性阴阳,首先要判定哪些是属性层面内的规律,那些是属性层面外的随机。属性层面外的随机对应的属性层面是什么。才能准确的建立一对阴阳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可以任意的说什么是阳,什么就是阳,说什么是阴,什么就是阴。 目前,阴阳的数理不清、定义不明。阴阳关系的确定缺少数理的法则,从而导致阴阳乱解、阴阳滥用的混乱现象。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的发展就会起源于阴阳的属性运动规律认识,而最后夭折于对阴阳的属性运动规律的不认识。 |
|
来自: yinweiming77 > 《周青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