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高中语文第四册《赤壁赋》教案

 采菊东篱630 2018-05-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渺渺兮予怀”等句子。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等。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

2、学习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法。通过比较鉴别相似的文章、相关的文章,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既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又可在讨论中辨析疑难问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过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它那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气吞天下之势还依然回荡在我们脑际,(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背起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题材相同的精美散文,感受他的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御史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讥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徽宗即位(1100)赦还。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2、文体介绍及写作背景

(1)赋:一种富有文采韵节,散文与诗歌结合,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山名,一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处,其实他并未弄错。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同一时期,苏轼还写了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赤壁记》,可以作为说明材料。

出示投影:

赤壁记

          苏 轼

黄州少西,山麓半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

今日李秀才来相别,因此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上有栖鹘。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适会范子丰兄弟来,遂书以与之。

题解:此文又名《给范子丰兄弟》,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苏轼被贬黄州后,曾多次游赤壁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赋、文。

黄冈赤壁矶,并不是三国时孙、曹鏖战的赤壁,那个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但这里也有孙曹交战的传说。这篇《赤壁记》就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小舟载酒,饮赤壁下”的情景,勾画出眼前那“风起水涌,大鱼皆出,上有栖鹘”的奇异景观,并抒发了作者悠悠怀古情思,表现了一种洒脱、深沉而又旷达的心境。文章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极其自然巧妙,毫无斧凿痕迹,不失大文豪之风。

(选自《中华百体文选》主编刘孝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

(解说:通过相关文章的浅读,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动机和心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诵读,疏通字词。

四、鉴赏分析:

1、提问: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试具体分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起来发言,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围绕江月之景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事把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一段重点是景物描写,作者把冰清玉洁的明月和浩瀚无边的江水相接时天地浑然一体的景致描写到极限,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入仙界之感,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自然心旷神怡,“乐”情满怀,同时为下文抒情和议论的展开打下了基础。第二段重在抒情,承上文之景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面对如此美景,主客之间自然少不了饮酒作歌,“乐”借酒、歌助兴,酒、歌又可增添“乐”趣。然而作者当时遭贬,心情并不是十分愉快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体现了这种思想,也就是说在“乐”中自然地融入了苏子的“悲”情,何况客人又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凄切哀婉,连潜藏在洞壑中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独处孤舟的寡妇也不由地哀哀哭泣。客人如此哀伤的洞箫声,更增加了“悲情”,为下文主客问答铺设了道路。第三、四段则重在议论,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阐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伤曹操虽一世之雄,而今却了无踪迹。只有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享用的。至此,主客之间的理性思辨与感情体验都得到了升华,自然又“浅盏更酌”欢乐无限了。

 

赤壁赋

描写 (①)—— 苍凉、辽阔、飘飘欲仙——乐

抒情 (②)—— 饮酒作歌、歌声凄婉  ——悲

议论(③④)——感怀历史、“变”亦“不变”——旷达

叙述 (⑤)—— 洗盏更酌、欢乐无限  ——乐

 2、诵读第四段,评价苏轼的观点。

明确:他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削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3、提问: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教师指导: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两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4、提问: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一方面运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第一段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的韵文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对偶句及主客问答的对话体,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其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事,写景而富于想象,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够如此波澜起伏,环环紧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艺术手腕,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五、探究:

1、本文主旨。

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忠君”(吴小如《读苏轼<赤壁赋>》)等。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是同期之作、同题材之作,请同学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指定若干学生念课前写的比较赏析文,教师评析并对比较好的同学给以表扬、鼓励。

明确:相同:(1)二者写作时间都是1082年。(2)都取材于赤壁之风光和赤壁之战的故事。(3)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相结合的表现方式。(4)景物都以“江、月”为主。

不同:(1)写作体裁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赤壁赋》是以文为赋。(2)景物描写不尽相同,尽管都写江月,但《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大江东去”的长江水非凡的气魄,勾勒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古战场特定的险要地形,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怀。《赤壁赋》描写的是清风与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幽美辽阔的美景,自然美景与悠扬的音乐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3)思想感情有异。《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结尾的思想较为消极。虽然有“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情却没有摆脱掉“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空幻与悲哀。《赤壁赋》中作者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通过“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辨显示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3、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学生自由念课前写的赏析短文,教师评价。

明确:相同:两篇文章都呈现出由骈到散的倾向,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不拘格式,属于散文式的赋。都具有“体物写志”的特色。

不同:(1)思想内容方面,《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导致的灭亡结果,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表现了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赤壁赋》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苏轼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豁达乐观的情怀。(3)形式上,《阿房宫赋》多用四、六句的骈文形式,《赤壁赋》则沿用了骈文的主客问答形式。

(解说: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赏析文,一方面可以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特点及艺术手法。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复习以前所学课文,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同学们勤写作。在课堂上读又能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听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

六、德育渗透

提问:学习本文有何收获与启迪?对作者的思想有何认识?

学生讨论后明确:1、“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治的关心,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而不甘沉沦,含有积极因素。2、通过主客问答、论辩,阐明了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应乐观地对待人生。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3、文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借游山玩水、随遇而安来排遣心中苦闷与不满的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无可奈何、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这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必苛求于古人。

七、课文总结

本赋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篇中主客问答,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两个方面,他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手法,驳诘了客人的悲观情绪,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学习本文,应做到全面、公正地赏析。

八、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课文。

2、从文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300~500字的赏析文。


《后赤壁赋》赏析

    一个地方,游了两次,己经写了一篇立意高远、情文并茂的方章,如今再要写一篇,将如何着手?大作家自有妙法,自会采用新法,辟出新境,写出新意来。你看,前篇写秋景,后篇写冬景;前篇主要写江面之游,此篇主要写登山之趣;前篇实写主客问答,此篇虚写道士化鹤;前篇充满禅道哲理,此篇平叙无限风光。可以说是笔笔不同,而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确,只有将前、后两篇《赤壁赋》对照起来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苏轼的深刻用意,也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出两篇文章在艺术上的奇妙之处。

前篇一起笔即入题直写赤壁之游,此篇起笔却宕开先写黄泥坂夜游。文章用简笔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虽仅寥寥十六个字,却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宁馨静谧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全己具备,因此,夜游赤壁的兴致将更高。前赋是直接写游赤壁时在舟中的欢乐情绪,后赋则通过在黄泥坂月下对话间接写游赤壁的欢乐情绪。两赋都从欢乐情绪写起,而笔法却各有千秋。

接下来,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作了具体描写。主客面对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季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浩叹,这是对前赋“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印证。从中可以隐隐地看出主客双方己从上段所写欢乐情绪悄悄地在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写月夜登山历险,全用动宾结构的句式,而又自然地分成三字句和六字句两组,统一中显出变化,整齐中呈现错落。而“履”、“披”、“踞”、“登”、“攀”、“俯”六个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作者登山历险的种种动作,从中也显示出作者不畏险阻、勇往无前的精神。文章接着写作者在山头“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情景。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泄心中的郁闷和不快。此处苏轼写自己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显然是要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聚的种种郁闷。而接着写“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除了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外,是不是也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呢?

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江中见鹤的情景:“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梦境写得飘渺而神秘,而当作者醒后,“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显然亦有寓意。《清夜录》云:“东坡先生贯通内典(即佛经),尝赋《西江月》词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则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而《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则说:“借鹤与道士之梦,以发胸中旷达今古之思。”这些意见,笔者以为都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此赋的用意所在。如果我们再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此文梦道士化鹤的寓意,当可得到更确实的印证。

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飘渺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