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方不单纯是经验,有法度;变方不是随心所欲,有原则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之雷宝淳《方剂学》第...

 中医执业针灸 2018-05-25


(更多精彩识别二维码查看!)

长按识别关注一念健康讲坛

                   

          


    

中医治病使用方剂,这个历史很悠久。方剂的组合靠中医理论指导,理法方药完整一套,方是方法,是智慧,是整体,是一个组合起来的系统。

用西医化学成分分析,中医的方剂里有数不清的化学成分,有难以估量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不好评价,更难以驾驭。

但是,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用气味组成的“象”,与疾病概括出来的“证”,就可以相互对应,互相作用。

这里也有反复使用和验证的无数个过程。

因此,古人有《经验方》《试效方》《传信方》《家藏方》《良方大全》《祖传秘方》等,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都体现出对于“方剂组合效应”的高度重视。是人们用生命验证的宝贵经验,非常可贵。

组方不单纯是经验,有法度;变方不是随心所欲,有原则。

让我们一起学习前人的智慧,传承好中医学术,造福世界大众。

总 论

总论1分)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汗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等证。
  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 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清法 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补法 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方法有君臣佐使配伍、气味配伍、升降开阖配伍等。
  君臣佐使配伍
  君药 针对主病主证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臣药 有两种意义。
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有三种意义。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反佐药:病重邪甚,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有两种意义。
  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气味配伍理论
  来自《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四气五味是中药理论之一,依照这一理论而处方,亦是方剂配伍方法的重要内容,运用这种认知思维的人首推金元医家成无己,他对《伤寒论》二十首方剂从气味结合功效加以诠释,亦是历史上解释方剂配伍的第一人。尔后,金元医家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将中药按气味及寒热温凉分类,并据此解释方剂的配伍。尔后,到清代《温病条辨》撰写者吴瑭,在解释温病诸方时,亦运用气味配伍理论加以诠释。
  升降开阖配伍
  清代名医杨栗山在其所著《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所创立名方升降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被当代已故名医赵绍琴十分推崇,该方的思维就是从药物的升降开阖角度配伍组方的。

  方剂的变化形式:
  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剂型更换的变化 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剂型
  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蜜丸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水丸
  也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易于崩解,溶散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
  糊丸
  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与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
  浓缩丸
  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并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后,再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 分为两种①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这类散剂吸收快,便于携带与服用。②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用,称为煮散,这类散剂实际类似汤剂。
  外用散剂 为极细粉末,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创面刺激小,可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

  膏剂
  内服膏剂 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外用膏剂 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煎膏 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煎膏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多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软膏 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黏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黏膜或疮面。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因而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硬膏 又称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用于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