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圆二书斋 2018-05-26

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有人问:“先生曾主张乐是心的本体,当碰到重大变故而痛哭时,  

不知这个乐还是否存在?   

先生说:“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  

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心的本体并没有因为痛哭而有所改变。   

有人问:“良知只有一个。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孔夫子  

作《周易》,为何他们所认识的理各有差别呢?   

先生说:“圣人怎会呆板地死守旧模式呢?同出于良知才是重要的,  

说法有所不同又能妨碍什么呢?例如满园的青竹,只要枝节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若非要每株竹子的每一枝节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体现造化的妙手了。你们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相同,其他地方不同无关紧要。你们若不肯用功,就好比竹笋还未生长,又到什么地方去谈论竹子的枝节呢?   


【原文】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  

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  

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  

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节选自《传习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