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条山石头 2021-04-20
成语心解——将迎意必
 
“将迎意必”这四个字,在阳明先生与弟子的交流中频繁提到,乃修行之大敌。将迎:意指送于事之往,迎于事之来。意必:出自《论语 · 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悬空臆测。“必”,绝对肯定。“固”,拘泥固执。“我”,唯我独是。
 
将迎意必,即是希望、梦想、所欲所求、自私自利。克服将迎意必,即《心经》所谓远离颠倒梦想。其实说所欲所求、自私自利需要克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但说到希望、梦想,似乎是一个人的身心所系,美好向往。实际上两者是一,不是二。
 
惠明找惠能(禅宗六祖)说法,惠能说:“汝即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在佛法的静定中,只求本体,并驻于本体之中,没有尘世生活或事功的希望梦想。
 
致良知,意为唤醒良知。即是克服将迎意必之心,扫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远离尘世的种种梦想,让光明驻于本体,以回归内心的空灵纯粹和质朴。释道对于此的强调,我们耳熟能详。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么将迎意必如何是迷惑与痛苦的根源?其实易于理解。“七窍凿而浑沌死”,七窍的感受是来自于外在,当人们追逐于外在,而忽略了内在的大境界时,人心的清和净也随之而去。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为种种不如意、种种得不到而痛苦。在工作和生活中历事炼心实属不易。因为你想要宁静、想要快乐。这种想要,便是将迎意必。既然不能想要,我们又如何达到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阳明先生说:“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
 
在与弟子讨论养生问题时,阳明先生谈到:“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
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时,是本来面目。而阳明先生却说:“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
 
你欲举步摆脱自己不喜欢的现状,却发现怎么举步都是错。那该怎么办呢?“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这在我们惯常的思维之外,如何在原地不动,便能到达?
 
守住自己的心,便是原地不动。一念良知即是凭借自己最原始的认知做为处理事情的方法,重点是,在自己欲求之外。比如孝,没有目的,只是因为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去做了。即以是非为判断行事标准,而不以荣辱得失为标准。
 
那么阳明先生说的立志与梦想的差别也在这里吧!立志与梦想都是推动生活的动力。立志是心里定一个目标,不必刻意做行为上的努力,只管跟随良知,让它自然发用流行。立志是道德上的。尽管在过程中不缺乏行为,但这些行为都是因循良知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事实上,只要能致得良知,便是到达了。
 
梦想也是一个目标,但它是事功上的,需要通过努力与争取才能到达的。比如说,定一个小目标,我先挣它一个亿。又比如说,我要国家富强。这不是靠坐着入定就能达到的,必须要去拼博、奋斗才能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