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仁厚先生: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有而无限 2021-01-02

编者按:中国文化是一种实践的理性,而不是认知的理性,在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得以充分的开显。古圣先贤立身行道,道成肉身,用一生的行仪见证自己所坚守的真理。今人的道理“知道”的不少,却和生命分隔,从知道到做到有如天堑,何以?蔡仁厚先生阐发阳明大义,指出今人在意念发动处太容易放过自己,遂成口耳之学。

蔡仁厚先生:(1930——)祖籍江西,师从牟宗三先生,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2017年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

墨子悲丝 吴景略 -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二;古琴演奏家  吴景略;中国古琴四大宗师  吴景略

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文/蔡仁厚

        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致,是推致,扩充之意。“格物”则解为“正物”,而物者,事也。事,即是行为的终始过程。

        吾心之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而且是是非非,好善恶恶,则这个行为便必然是善的。表现一个善的行为,便是成就一件善的事,也就是物得其正;如此,则知亦致了,物亦格了。

        所以阳明说: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事事物物皆得其,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皆得其,也就是事事物物皆得其了。这就是阳明讲格物致知与致良知教的主旨所在。

        知与行,何以不合一?

        如果“知”是指一般的知识,则从知识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本来就有间隔(不合一),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多方调适,到最后才能两相配合而一致。

        但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归到“致良知教”中来讲。

        他的弟子徐爱问道:“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得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阳明如何回答呢?他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著你只恁地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好好色属。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即是心体。知行本体的自性,原本是合一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私意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工夫以复其合一之体。

        有些人虽知父母当孝而却不能孝。他之所以知归知,行归行,并不是知行真的为二而不合一,而是由于这个人的知行之体(本心)被私意隔断了。有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知便不能“致”(不能扩充出来),不能致便是不能行。既不能行孝,便不算真知孝。反之,如果没有私意隔断,则他那孝亲的良知自自然然能“致”于父母身上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复得那知行本体了。

       王阳明还有一段话: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

        一般人把知行分做两件,故以为意念是意念,行为是行为,二者不能关联贯通。于是,他心中虽有不善的念头,只要尚未做出不善之事,他便自我原谅,不知警惕。

        殊不知“正身,正行”必须从“正心,诚意”做起。心的本体虽无不善,但心所发出的意念却有善恶的分化

        而人之作善作恶,其正在于这一念发动处;虽一念之微,却正是圣与凡、正与邪分界的关口不可不慎

        阳明曾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发动处的善恶,良知自然知之,这是“知”;善念恶念既已萌发,便是行为的始端,也就是“行”了。

        所以知和行是同时并起的,是“即知即行”、“知行一贯”的。识得此意,自能随时随事“去人欲,存天理”。

        意念一有萌发,便立即彻根彻底将它克倒,不使任何不善之念潜伏在心,这就是阳明倡说“知行合一”之教的宗旨所在。

        由此可知,知行一贯的关键,只在“良知”是否能“致”。

        良知天理能够致于事事物物(即,能够贯注扩充到一切大小行事之中),则知行自然一贯而合一。反之,如果良知天理不能致于事事物物,不能通贯到生活行为,便表示良知天理被私意私欲隔断了。

如此,知与行便贯通不起来,当然知行不合一。也以此故,阳明50岁确立“致良知”为口诀(讲学宗旨)以后,便不再提“知行合一”。

        因为良知是知,致良知便是行。在“致良知”这一口诀之中,知与行都含在其中,这时候,“知行合一”已属当然之事,所以无庸赘言了。 

摘自蔡仁厚先生《孔子的生命境界》

编辑:赵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