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清、浊、和三气

 人老颠东 2018-05-26

中国道医

清、浊、和三气

编辑/中国道医

在《太平经》中说:“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又说,“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万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按常规的理解,一般请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和气生为人。

如果人之和气变成浊气,也就接近于死亡或就会死亡。如果能让和气接近于清气,便会修炼成仙。看来夹于清浊二气之间的和气是多变的,其惊则变浊,虚极则清。这里的清就是指清气,清气也指阳气;独气则指恶浊之气。在清浊和三气中,它们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道教认为:“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对于人而言,在这三气中,“和气”是最为重要的。和气也就是混沌之气,混沌之气尚没有清浊或阴阳的分别。

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鳖,猛兽不据,獲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赤子不懂男女之事,但小小的阳物能发强,就是因为其和气充足所致。婴儿所具有的和气,就是混沌之气,这种气不具有阴阳的分别,就如同婴儿的声音,根本分辨不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分辨出来,那就不称之为原初的混沌之气,或者说是先天的混沌之气。

和气是万物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道教对“和气”的运用多是对生命而言的。对于万物而言,有和气的流动,万物才能自我繁行生息;对于人类而言,身中有和气的存在,才能有生机的存在。这也从中透射出“和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如汉朝时的河上公在他所运用的有关于和气的例证中似乎特别强调“和气”是容易离去的,譬如“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这里的“和气”当为中和之气,“中”可以解释为身中,也可以解释为心中,身(或心)中之气当柔和才能得以长生。

然而人的生命的寿天长短是不同的,是有所区别的。试想,许多人都生活于同一个环境中,其寿夭长短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别,可是生活中却是不同的。在道教看来,不同的原因在于人所禀持气的多寡的原因所致。如“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脬则生贪淫也。能知天中复有天,真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守中和”,可以理解为守中和之道,也可以理解为守中和之气,知道如何守中和之道或气,才能打开道的门户而进人到道的世界中。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说人身中有道吗?怎么还要进人到道中呢?道确实无处不在,但它的存在,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进入其中,这就象征我们喝进肚子中的水,肚子中有水,但我们并没有进人到水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不仅仅重视身中的“和气”,还由此而引伸出不要兵革以求得“和气”。如河上公说:“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之。”兵革容易使人的精神受到惊吓,因惊吓,会使身中的和气变得浑浊起来,变得浑浊也就等于和气离开人的身体,离开人的身体,人的生命自然也就行将结束。人的生命的不存在,尤其是因兵革而不存在是不值得的,这在道教是绝对反对的,因为道教是重生的。对于不倡导战争而追求和平的道教来说,认为兵革是不善的,不应当修饰它。

若从“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中分析,“和气”是易变的。这种易变的思想在《太平经》也有论述,其说:“夫和气变易,或前或退,故下上无常。”可见,和气容易因精神的受惊而变得浑浊起来,变得浑浊自然也就不是原来的和气,而变成浊气。成为浊气,人也就接近于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