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雄聊太极拳 49】怎样练才能行拳心静持久?

 文苑书店66 2018-05-26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



上个周一,江苏盐城的太极拳爱好者王晨在我的《与弟子们聊练功习拳的体悟感觉》拙文末尾留言:“和大家一起行拳时心静不能持久,总是感觉身后有人在看我的动作对不对,好不好,实在难改怎么办?请教!”对于练功习拳而言,动中求静、松静自然、心静体松的“静”字都较为重要。太极拳宗师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然后才可以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引导运用。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谈摒除杂念的求静

排除杂念是很多初学者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练拳时杂念丛生。排除不了杂念就不能有效地运用意识,起不到“用意不用力”的作用。我师爷雅轩公对此指出:“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从预备式开始到整套的结束,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中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所以说要清楚干扰因素,练拳前把牵涉注意力较大的事情,如把工作或生活事务安排等处理好,或者在内心上处理好,有一个条理,避免练拳过程中时时牵挂,造成打拳僵滞不顺的现象。我观察到有些人在心情烦乱的时候行拳走架,练不到七、八分钟,就感觉头晕恶心,身体较为难受。心情烦乱必然影响内气运行,正是所谓“心浮气躁”。所以说如果在心不能静的情况下练拳,不但起不到健身和长功的正面作用,反而对身体产生负面的有害无益。

            静心功夫的守窍之说

有些弟子问我:“行拳求静心是否有方法去练?”我师爷雅轩公在《杨氏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讲解到用于行拳求静心的守窍之说:“是在练功未出势之前,在做预备式的时候,就要做静心的功夫。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思想,把它收拢来,使其集中在印堂间安定下来。俟其集中安定之后,又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降到鼻端,到达准头间,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穴下降到心间,它在心部要多守一个时间,等到杂念摒除了,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也没有了,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统收回来了,身心也舒适了。”

               静了有拳意才是真静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私心杂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做到太极拳的“静”,就需要较长时间又有效的训练。在站桩练功或行拳走架的时候,假如头脑没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杂念,或者好像入睡无梦状态的样子,是不是符合太极拳内涵技术的“静”?我认为:练功时好像入睡无梦状态的样子,这是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练习有偏差,比如有些人眼睛半开半闭、甚至有点摇头晃脑的打拳,还自认心静呢,实则是没有较好的拳意又是精气神欠差的拳病。习拳时单是头脑没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杂念,还是不够完整的“静”,或许忘记了“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或许“静”的层次没得到提高。我经过了多年的练拳实践,得知这样的关系:静了没有拳意,乃是假静;静了有拳意,才是真静。没有拳意的求静,是虚有“静”字的静态,再静也练不出太极拳的真功夫。练功习拳的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静不是目的。静的目的是为了养生和技击,养生的心平气和需要“静”,技击的气和劲顺、用意不用力、以静御动、内外合一、周身一家也需要“静”。练功习拳中充满了拳意,就会使“静”的修炼变得比较实在,才能心静持久的行拳走架。

太极拳初学者不明白什么是“拳意”的内涵,就会觉得较为抽象,在认识和理解上难免一头雾水不知啥。拳意是什么?有来源中国古代哲学“意清心如静水”的说法,也有来自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说法。简单的说,初级阶段的“拳意”可以理解为“追求规范练拳的想法”。具体的意向,须由师父引导,拳意不能靠自己乱悟。孙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指出了孙式太极拳的拳意是什么,又怎么去练。比如守住“避三害守九要”的规矩,就是在练拳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周身一家,讲究对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要尽量到位。

             身势稳静之后心才能静

    雅轩公说:“身势稳静之后,心才能静,神经才能敏感,气势才能沉下去。然后再想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气沉丹田这些规矩。”我认为,身势稳静的“稳”与“静”含有平衡、协调、稳固的由中定入静的内涵,假如身势不够稳,由于人本能的原因,练拳的心思怎能静下来?心静不下来,肢体就松不到位,也影响了拳意。太极拳名师林文涛(我的师兄)说了一句对此有领悟的话:“先有定,后有静;没有定的静是假的。”太极十三势当从中定为主,其他十二势为辅,太极拳的每一势,都是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试问:下盘若不稳,上肢你敢松吗?实脚若不够实,虚脚你虚得来吗?倘若因身势或下盘不稳,怎能心静下来啊,看到这里,你懂的。

 陈雄

20185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